钢筋的抗拉性能,一般是以钢筋在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图来表示。热轧钢筋具有软钢性质,有明显的屈服点,其应力-应变关系,如图1-17所示。
图1-17 软钢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图
(1)弹性阶段 图中的 OA 段,施加外力时,钢筋伸长;除去外力,钢筋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个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在此段内发生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A 点所对应的应力叫作弹性极限或比例极限,用 σ p 表示。 OA 呈直线状,表明在 OA 阶段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为一常数,此常数被称为弹性模量,用符号 E 表示。弹性模量 E 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工程上常用的HPB300级钢筋,其弹性模量 E =(2.0~2.1)×10 5 N/mm 2 。
(2)屈服阶段 图中的 B 上 B 段。应力超过弹性阶段,达到某一数值时,应力与应变不再成正比关系,在 B 下 B 段内图形成呈锯齿形,这时应力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而应变却自动增长,犹如停止了对外力的抵抗,或者说屈服于外力,所以叫作屈服阶段。
钢筋到达屈服阶段时,虽尚未断裂,但一般已不能满足结构的设计要求,所以设计时是以这一阶段的应力值为依据,为了安全起见,取其下限值。这样,屈服下限也叫屈服强度或屈服点,用“ R el ”表示。如HPB300级钢筋的屈服强度(屈服点)为不小于300N/mm 2 。
(3)强化阶段( BC 段)经过屈服阶段之后,试件变形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此时变形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它是随着应力的提高而增加的。 BC 段称为强化阶段,对应于最高点 C 的应力称为抗拉强度,用“ R m ”表示。如:HPB300级钢筋的抗拉强度 R m ≥370N/mm 2 。
屈服点 R el 与抗拉强度 R m 的比值叫屈强比。屈强比 R el / R m 愈小,表明钢材在超过屈服点以后的强度储备能力愈大,则结构的安全性愈高,但屈服比太小,则表明钢材的利用率太低,造成钢材浪费。反之屈服比大,钢材的利用率虽然提高了,但其安全可靠性却降低了。HPB300级钢筋的屈强比为0.71左右。
(4)颈缩阶段( CD )如图1-17中的 CD 段,当试件强度达到 C 点后,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开始有明显下降,试件薄弱部件的断面开始出现显著缩小,此现象称为颈缩,如图1-18所示。试件在 D 点断裂,故称 CD 段为颈缩阶段。
硬钢(高碳钢-余热处理钢筋和冷拔钢丝)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19所示。从图上可看出其屈服现象不明显,无法测定其屈服点。一般以发生0.2%的残余变形时的应力值当作屈服点,用“ σ 0 .2 ”表示, σ 0.2 也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图1-18 颈缩现象示意图
图1-19 硬钢的应力-应变图
通过钢材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图,可对其延性(塑性变形)性能进行分析。钢筋的延性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防止钢筋在加工时弯曲处出现毛刺、裂纹、翘曲现象及构件在受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脆裂破坏。
影响延性的主要因素是钢筋材质。热轧低碳钢筋强度虽低但延性好。随着加入合金元素和碳当量加大,强度提高但延性减小。对钢筋进行热处理和冷加工同样可提高强度,但延性降低。
钢筋的延性通常用拉伸试验测得的断后伸长率和截面收缩率表示。
(1)断后伸长率用 A 表示,它的计算式为
由于试件标距的长度不同,所以伸长率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一般热轧钢筋的标距取10倍钢筋直径长和5倍钢筋直径长,其伸长率分别用 A 10 和 A 5 来表示。钢丝的标距取100倍直径长,用 A 100 表示。钢绞线标距取200倍直径长,用 A 200 来表示。
伸长率为衡量钢筋(钢丝)塑性性能的重要指标,伸长率越大,钢筋的塑性就越好。这是钢筋冷加工的保证条件。
(2)断面收缩率的计算公式为
冲击韧度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其指标是通过标准试件的弯曲冲击韧度试验确定的。
钢材的冲击韧度是衡量钢材质量的一项指标。特别对经常承受冲击荷载作用的构件,要经过冲击韧度的鉴定,比如重量级的吊车梁等。冲击韧度越大,就表示钢材的冲击韧度越好。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交变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往往在应力远小于屈服点时,发生突然的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破坏。
冷弯性能是指钢筋在常温(20±3)℃条件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冷弯是检验钢筋原材料质量和钢筋焊接接头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借助冷弯试验拉应力试验更容易暴露钢材内部存在的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特别是焊接接头如有缺陷时,在进行冷弯试验过程中能够敏感地暴露出来。
冷弯性能指标通过冷弯试验确定,常用弯曲角度( α )和弯心直径( d )对试件的厚度或直径( a )的比值来表示。弯曲角度越大,弯心直径对试件厚度或者直径的比值就越小,表明钢筋的冷弯性能越好,如图1-20所示。
图1-20 钢筋的冷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