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安庆

你好啊!

刚隔离结束,就来给陌生的你写这一封信。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1月19日,我拖着行李箱,从北京我所住的小区离开,回到湖北老家;4月28日,我拖着行李箱,重新踏上北京小区的小路。整整一百天,白云苍狗,换了人间。我不会想到要经历这么多事情,更不会想到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我个人的悲喜,与这个时代的悲喜紧密相连。回望这一百天,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经历如此严重的疫情,第一次经历了封城,第一次独自在宾馆隔离两周……它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我相信对于你来说,一定也有太多的第一次。我们在平稳的生活中,往往感受不到日常生活之可贵,直到一场疫情打乱了这一切,才觉得跟朋友一起聚餐、跟同学一起学习、在电影院看一场精彩的电影……都变得难能可贵。还好,随着疫情的缓解,我们的生活正日渐恢复正常,而你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重返武汉的大学校园。我相信等你再一次踏进母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让你备感亲切,甚至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感。

武汉有很多高校,我去过不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最喜欢逛的是大学周边的书店,最喜欢泡的是大学图书馆。一进大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饿狠了的人,一下子进到了面包坊,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大学的藏书比起高中来,真是丰富多了。高中时,我记得很多作家的作品,因为要高考,都没有时间来读。到了大学后,我就按照我的记忆一一把这些书都找来看。

我不知道你是读什么专业的,有什么爱好。我就说说我读大学的阅读经历吧。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学的一个书店里偶尔翻看了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翻看了两页,没觉得有多大意思,如今再看,一下子就读进去了。故事很简单,可是王安忆独特的语言和写法让我着迷。我又借到她的《纪实与虚构》,这本书我连读了四遍,那种大气的手法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的。我把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套王安忆文集都借了过来看,从写作的技法到写作的理念,她对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而在图书馆,我又看到了张炜的《古船》——隋家人在各种运动之中遭遇到的磨难,让我几度落泪。随即我又去找张炜的其他小说来看,他的芦青河,他的葡萄园,还有他那种受难诗人一般的叹息,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又喜欢上了白先勇,他那套花城出版社的文集,尤其是《台北人》和附在这本书后欧阳子写的《王谢堂前的燕子》让我获益良多。欧阳子从叙事学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台北人》十四篇小说,第一次让我见识到了怎么去读小说,怎么去写小说。再后来,我又喜欢厄普代克,他那种细密的写法,还有精妙的比喻,都让我叹为观止……就这样,一段时间迷恋一个作家,成了我的阅读习性。我自己的写作之路也是从阅读这些书开始的。

拉拉杂杂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前面十来年的教育,总是不能做自己,所以在大学期间最要紧的是能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其他时间真的很难有这样一段空暇的时光来完成这个了。最直接的行动是,不要那么功利性的、那么目的性的,好好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泡泡图书馆,多看“无用的书”,什么学科的都可以涉猎。这样的经历其实很有意思,譬如你看一本书,看见书中提到了另外一本书,你又去找那本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由点到面,慢慢地,这些知识就会在你的脑海中自行联系起来。

这样的好处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非常多的视角,也能有宽容的心态,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多义的、多元的世界。人必须对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好奇心,不为了得到什么,就是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去了解一下”。比如说为什么现在我们坐的椅子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说话的时候总会说“然后”?为什么我会介意这个,不介意那个?这些平日里可能根本不会在意的,蕴含着几千年的丰富知识量。

我很庆幸在大学里能碰到一帮好朋友,那时候我们常常坐在草地上聊一些与文学有关的话题。朋友中有喜欢写诗的,写小说的,也有喜欢做学术的,那种思维的交流很有意思。我有一个玩得很好的同学,我写了一万字的小说,他就写了七千字的评论,还做了各种图表分析,后面又跟着一大帮同学的评论。这种事情现在很难再有了。

回到这次疫情,我们亲身经历的,电视上播放的,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充塞我们的大脑,此时就很需要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这些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自主意识。我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邓安庆
2020年4月 KL9NdpCWU+vPon0iLR49bkpTHHwo1jCt+G3EaxOxwuu6Ewgkrwd3wAytCqIOoz2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