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负数的乘法。什么是乘法呢?乘法就是多次重复的加法。比如:小明每天吃3个苹果,5天能吃几个苹果呢?如果用加法需要连续地把5个3加起来,如果用乘法就可以直接是3×5得到15,这是小学阶段乘法的基本概念,如果有了负数以后,乘法的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果说3×5表示5个3相加,那么3×(-5)又表示什么含义呢?我们还是回到商人做买卖的那个实际场景中去,因为负数是人家先发明的。
如果把卖出商品叫作加,那么客户把货物退回来就要用减法;如果卖出去的商品赚钱了就用正数,赔钱了就用负数。那么,如果卖一件上衣赚3元钱,连续卖5件上衣,就可以用3×5表示,这就是标准的乘法,就会赚15元钱。如果卖一条裤子赔3元,连续卖了5条裤子,就应该是(-3)×5,也应该是-15元,就是倒赔了15元。
如果客人把卖出去的5件上衣退回来,原本一件上衣赚的钱要用+3来表示,退一件货就是减去一个+3,连续退5件就是(+3)×(-5),也是3个-5,还是-15元。
如果客人把卖出去的5条裤子退回来,因为是赔钱卖出去的,每条裤子赔了3元,因此要用-3表示;裤子退了5条,是要连续减去5个-3,也就是(-3)×(-5)。这5条裤子是赔了15元卖出去的,现在退回来了,少赔15元,也就相当于赚了15元。因此(-3)×(-5)的结果也应该等于15。
总结一下规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时候,同号相乘得到的是正数,异号相乘得到的是负数。两个负数相乘,怎么会等于正数呢?这个式子看起来很诡异,有没有可能是算错了呢?要知道负数加负数等于负数,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就得到正数了呢?另外,乘法的意思本来是连续相加。
乘法的本质是连续的计算,至于是连续地加还是连续地减,要根据乘法后面的乘数来决定。如果乘以一个正数,就是连续增加若干倍;如果是乘以一个负数,就是连续减小若干倍。学了个负数,加减法都变得这么复杂了,学负数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负数的存在让我们把概念理解得更加清楚了。小学没有学负数,往往是直接根据结果是变多还是变少来使用加减法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感觉结果变多了就用加法,感觉结果变少了就用减法。但是,我们凭什么判断结果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呢?还是通过买进、卖出、赔钱、赚钱、前进、后退这些文字来判断的。中学阶段关注的是变化的数量,很多题目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靠直觉就不能一眼判断出结果的多少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题目的结果就变得不是很重要,而过程的分析就变得重要起来了,只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文字描述或者图形来判断分析结果。
在题目中,前进、后退、朝南、朝北,这些概念都是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直接给出的,只要把这些概念和加减正负一一对应,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把算式写下来,这个过程只会让判断变得更简单。学习初中数学,就不能靠直觉了,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依靠扎实的推理能力,一步一步地细致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学习了负数的乘法以后,负数的除法也就不难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以一个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负数的除法运算,同样也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先搞清楚数字的符号,剩下纯数字的那个部分,只要把它当作正数,按照小学里学的计算规则,该怎么算就怎么算就成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负数和原有的数学理论是相容的,这样一来,负数的存在就被大家普遍接受了。别忘了,在正数和负数中间,还有一个0。当负数产生以后,0就坐落在正负数之间最为核心的位置上。0不但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必须存在的,0代表了永恒的不变,很多重要的规律都从0中走出来,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0的帮助。甚至可以说,除了0和1之外,其他数字都不是数字,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