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世界上第一个几何证明:对顶角相等

根据我们的直觉,两个针锋相对的对顶角,它们的大小应该是相等的,但是为什么这两个角会相等呢?有人说,这很简单,我们有几何学的第一公理,只要把这两个角度折过来相互覆盖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我们还可以用剪刀把一个角剪下来,和另一个角拼合在一起,如果这两个角相互覆盖,就是相等的呀!没错,你提出的这种方法确实能证明这两个角是相等的。但我要让你证明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这又该怎么证明呢?

瞧见没有,有意思的事儿来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你在纸上画出多少个对顶角来,你都可以通过测量或者通过剪切的方式证明它们是相等的。但问题是,世界上有无数对的对顶角,你要经过多少次的验证,才能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呢?凡是直角都相等,这已经是一个无须证明的公设了。那么,对顶角相等也是一个无须证明的公理吗?因为,对顶角相等看起来也是简单直白的。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图4-3物理模拟的方法来体验一下对顶角的变化:

图4-3

我们在两根棍子中间钉上个钉子,用这个活动的十字架来模拟一下两条直线相交的效果。做好了以后,我们可以按住一根棍子不动,慢慢转动另一根棍子,于是我们就会发现,这两根棍子之间的两对对顶角要么一起增大,要么一起减小。开始转动时,两根棍子是重合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两根棍子的夹角是0度;当两根棍子慢慢转动到垂直的时候呢,角度都变成了90度;然后我们继续转动,等两根棍子再次重合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认为角度变成了180度。可见,无论角度具体是多少,反正这对顶着的两个角,就应该是相等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判定世界上所有对顶角都相等呢?不能!为什么呀?因为,刚才通过两根棍子模拟两直线相交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的公理和公设。这个效果模拟得再好,也只能作为一个类比,而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证明。要想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相等,只能从原来的几条公理中把它推导出来。那么,对顶角相等又该怎么证明呢?

如图4-2所示,在 AB CD 相交形成的X形中,上下两个角∠1和∠3,是一对对顶角;左右两个角∠2和∠4,也是一对对顶角。要想证明对顶角相等,就必须找到支撑这个结论的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公理定理。那我们就得好好看一看,在这个两直线相交形成的X形上,还有哪些条件与此问题有关,同时再认真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那些公理之中,有没有哪个公理是和对顶角有关系的。现在我们就来寻找一下相关的条件。

因为对顶角相等是我们要证明的结论,所以在找寻已知条件的时候我们就要先从其他角度找起,因为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对顶角是什么关系,所以上下的∠1和∠3就先不看了,我们看看上边的∠1和左边的∠4是什么关系?显然,它们是一对邻补角。因为它们相当于直线 CD 被直线 AB 切分开了,所以∠1和∠4相加肯定等于一个平角。我们接着再往下看,下边的∠3和左边的∠4是什么关系呢?也是一对邻补角,∠3和∠4拼合起来以后,就是从左上到右下的直线 AB ,因此∠3和∠4相加也等于一个平角。现在就有意思了,左边的∠4和上、下两个角都有关系,它和上边的∠1是邻补角,相加等于一个平角,和下边的∠3相加也是一个平角。∠4分别加上∠3和∠1以后,都等于平角,那是不是说明∠3和∠1是相等的呢?不对!因为公理里头没有这么一条。公理里头说的是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并没有说如果等量加上不同的两个东西以后相等,这两个东西也就相等。那怎么办?我们可以把等式变个形,左边∠4加上边的∠1等于平角,是不是也可以写成∠1=平角-∠4呢?同理,左边的∠4加下边的∠3等于平角,也可以写作∠3=平角-∠4,∠1和∠3都等于平角减∠4,这符合哪条公理呢?等量减等量差相等。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上下两个角一定是相等的。对顶角相等被证明了吗?没有,以上只是我们的思路,接下来,我们就写出第一个严格的证明过程:

∵∠1+∠4=∠ COD =180°,

∴∠1=180°-∠4。

∵∠3+∠4=∠ AOB =180°,

∴∠3=180°-∠4。

又∵∠1=180°-∠4(已证),

∴∠1=∠3。

以上就是一个几何定理的完整的证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有的根据都是来源于基本的公理,推理过程的先后顺序也是严密的、无懈可击的。你别看这个过程很简单,这可是数学家泰勒斯在公元前7世纪才证明了的。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为什么对顶角是相等的。通过这个严谨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希腊数学家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后我们在做证明题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不能无中生有地编造一个定理,也不能在证明过程中跳过几个步骤,即使这些步骤是显而易见的,也必须一条一条地给出详细说明。

这时候,也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人家让你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相等,你不也只是证明了纸上画的一对对顶角吗?证明过程的精妙就在这里了,虽然我在纸上只是画了一个图,但是因为我没有说自己画的角的大小是多少,因此,我所证明的不仅是我画的这一张图,这一对角。在图中我们用到的所有条件,都是世界上任何一组对顶角拥有的基本条件,因此虽然我证明的是一对对顶角相等,但它们可以代表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都相等。这就是没有数字的数学,这就是我们在不知道角度是多少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知道两个角是相等的。如果我们不用这种逻辑证明,而采用量角器测量或者采用覆盖法验证,那就只能验证某两个具体的角是相等的,而无法证明世界上所有的对顶角都相等。

可能也有人会说,对顶角相等这么明白的事实,即使不用证明,我们心里也是清楚的。还真不是这样。要知道,从最基本的公理出发,仅仅是定理就400多个,从这400多个定理再次出发,间接证明的现象何止几千几万,而要想让那些看起来不是很直观的定理得到证明,就必须在这些看起来很明白的定理上下足功夫。这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vBh0B+AWfeLL4arQao30Pc9a7p+dA7e+l87XykgqV2uEKA+IxBE3kEgfLkrJo9j8



◎ 让数学家头疼了2000多年的问题:平行公理

有一个让数学家们头疼了2000多年的一个问题:平行!

我们小学时就学过画平行线,为什么平行还会让人头疼呢?因为平行是所有定义中最难说清的。《几何原本》上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作平行直线。这句话听起来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如果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只要它们不断地延长下去,间距肯定会不断地收紧变窄,最后一定会相交。所以我们说,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是平行线。然而,难点是我怎么知道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难道真的要把两条直线无限地延长吗?如果这两条直线只是非常接近于平行,我们就得延长到宇宙的另一头才能看到它们相交,那不累死了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别的办法判定。什么办法?

欧几里得给出的办法是:让这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如果相交以后,在同一侧内的两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这两条直线就平行。这就是《几何原本》的最后一条公设——第五公设的等价命题。到现在,我们已经把欧几里得的五条公设全部说清楚了:第一,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直线,简称两点定线;第二,直线无限长;第三,给定半径和圆心可以画个圆;第四,所有的直角都相等;第五,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相交在同一侧的两个内角相加等于平角,这两条直线就是相互平行的。 和前几条公设相比,第五条的描述太复杂了,所以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条公设。

第五公设之所以让人头疼,就是因为它不太直观,于是很多数学家就想办法把它从公设里头剔除掉,如果能够通过其他的公理把它给证明了,把它降级为一个定理就更好了。可惜的是,2000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人取得成功。不但没人成功,反而有人证明了第五公设不可能通过别的公理证明!而且还有人陆续发现了不遵循第五公设的新的几何学,关于第五公设有意思的故事有很多,即使讲一天也讲不完,所以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目前我们学的还是欧氏几何,所以我们只能先把它当作一个公设给记住了。接下来,我们就研究一下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况。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可以产生四个角,那么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就会有两个交点,产生八个角,如图4-4所示。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三条线和八个角的关系开始了。

图4-4

两条相互平行的水平直线被一条斜线所截后,产生了从∠1到∠8的八个角,图中∠4和∠6的关系就是第五公设所说的,在截线同一侧的两个内角,因为它们都在截线的右侧,而且在平行线的内侧,所以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叫作同旁内角。当然,在它们对面的∠3和∠5也是一对同旁内角,因为它们同在截线的左侧,并且也在平行线的内侧。根据第五公设,我们可以推导出:如果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加就等于180度。

同旁内角相加等于180度就能证明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理,既然这种方法能够判定平行了,那么是不是说两条直线平行,它产生的同旁内角就一定互补呢?没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也是一条定理,叫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有什么区别?性质定理是在已经知道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可以由此得出哪些角的关系;而判定定理是说,在不知道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什么条件才能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是不是只要把判定定理反过来就可以得到性质定理呢,是的!比如,四个角是直角就可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长方形。那反过来长方形肯定是四个角相等的。但是,性质定理反过来能得到判定定理吗?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图形的性质不止一个,比如正方形的性质既有四条边相等,也包含四个角相等。我们不能根据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判定某个图形一定是正方形!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平行的问题。在一个相对复杂的图形上,如何快速找出同旁内角呢?我们可以借助图4-5中的字母或者汉字的帮助学习一下。

图4-5

在大写的英文字母“E”中,由于有上下两组平行线存在,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组同旁内角:“E”字图中的∠1和∠2,∠3和∠4,以及∠1和∠4,都是同旁内角的关系;同样,在汉字“山”字形的内部,也有着同样的三组同旁内角。由于我们心中对这些常用字母和汉字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面对一个复杂图形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符号快速捕捉到图形的特征。

说完了字母“E”和汉字“山”,我们再说说字母“F”。在一个大写的“F”中,同样存在水平的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斜线截断的情况。在“F”中,两条水平线中间的∠1和∠2,仍然是同旁内角的关系,两者之和仍然是180度,但是,在“F”中下面的∠3和上面的∠1又有什么关系呢?显然,∠3和∠2是邻补角的关系,因此,∠3和∠2相加也是180度。记得在我们证明对顶角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两个角加上同一个角都等于180度,这就可以证明这两个角相等了,过程如下:

AB∥CD (已知),

∴∠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180°-∠2(上式两侧同时减去∠2)。

又∵∠3=180°-∠2(邻补角的定义),

∴∠1=∠3(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像“F”形上下的这两个角(∠1和∠3),因为它们都在两条直线下方的右侧位置上,所以我们把它们叫作同位角。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就是平行线的第二个性质定理。同样,由同位角相等,我们照样可以推出同旁内角互补,所以根据同位角相等,我们也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这就是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那么,除了字母“F”,还有其他方式能够发现同位角吗?如果把不等号放大一下(见图4-6)我们就会发现:在不等号上,有不止一对同位角,两条水平线的左上的∠1和∠5、左下的∠3和∠7、右上的∠2和∠6、右下的∠4和∠8都是同位角,这四对同位角都是彼此对应相等的。

图4-6

此外,在这幅“三线八角”的图上还有一个角,和同位角对着的,就是同位角的对顶角,比如在右上角的方位上:∠6的同位角是∠2,∠2的对顶角是∠3,∠3和∠6共用一条边,其他两条边相互平行,结果拼成了一个“Z”字形,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显然,因为∠3和∠2是对顶角,它俩是相等的,又因为∠2和∠6相等,所以∠3和∠6也应该是相等的。因为这两个角存在于两条平行线内部,同时又交错分布在截线的两侧,所以就叫内错角。没错,字母“Z”的上下两个角就是一对内错角,同样,字母“N”的左右两个角也是内错角关系,除了∠3和∠6之外,∠4和∠5也是一对内错角。内错角相等同样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又是它的判定定理。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性质就是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同时,这三者之间具有等价的关系,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判定两条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而这些定理全部都是源于欧几里得第五公设。 vBh0B+AWfeLL4arQao30Pc9a7p+dA7e+l87XykgqV2uEKA+IxBE3kEgfLkrJo9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