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1.风邪侵袭肌表,出现表证,见“八纲辨证施治”和“热性病的辨证施治”表证条。
2.风邪侵入经络,常常与湿邪、寒邪一起侵入经络,并可化热。
主要证候:关节疼痛。若偏风,则疼痛游走不固定。若偏寒,则疼痛比较固定,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若化热,则局部出现红肿,发热,口渴,脉数。
治疗方法:祛风通络,化湿散寒。偏风者以祛风为主,用羌活、防风、秦艽、桑枝、当归、络石藤等;偏寒者以散寒为主,用羌活、桂枝、川乌、草乌、延胡索等;偏湿者以化湿为主,用苍术、白芷、五加皮、稀莶草、米仁、木瓜等。化热则以祛风利湿为主,用忍冬藤、羌活、黄柏、桑枝、防己、米仁等。
1.肝风详见肝病。
2.热极生风
主要证候:头痛、发热、神志不清、手指蠕动,甚至出现抽搐。舌苔黄质红,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凉血,熄风镇痉,用金银花、生地、大青叶、紫草、钩藤、全蝎、地龙、蜈蚣等。
3.血虚风热
主要证候:皮肤瘙痒、干燥粗糙、脱屑。
治疗方法:养血祛风,用当归、鸡血藤、生地、蝉衣、茺蔚子、荆芥等。
主要证候: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口唇干燥,肢体倦怠,黄疸色泽鲜明,腹泻或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清热化湿,用苍术、半夏、黄檗、黄苓、金钱草、茵陈、海金沙等。
主要证候:胸闷腹胀,口中淡腻,胃口不好,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化湿健脾,用藿香、厚朴、半夏、苍术、茯苓、佩兰、扁豆等。
主要证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面部和肢体出现浮肿,小便少。舌苔腻,脉濡。
治疗方法:利湿健脾,用冬瓜皮、泽泻、黄芪、车前子、茯苓、猪苓、白术等。
主要证候:胁痛,目赤,口苦,小便赤热,黄疸。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泻肝火,利湿热,用柴胡、龙胆草、黄芩、山桅、泽泻、车前子、木通等。
主要证候:小便频繁,色赤,量少,尿道灼痛,排尿不畅,下腹胀痛。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用金钱草、木通、黄柏、车前子、海金沙、滑石等。
主要证候:喜怒无常,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果出现面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则属痰火。
治疗方法:化痰开窍,用陈皮、远志、半夏、菖蒲、郁金、胆星等。属痰火者加用黄芩、竹沥、白矾等。
主要证候:恶心呕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甚至出现四肢抽搐或突然跌倒,脉弦滑。
治疗方法:化痰平肝熄风,用陈皮、半夏、远志、白蒺藜、钩藤、珍珠母、全蝎、地龙等。
主要证候:腹部发胀,四肢无力,口苦,饮食减少,有时会出现低热和大便稀薄。舌苔腻,脉濡软。
治疗方法:清暑化湿,用厚朴、藿香、佩兰、制半夏、扁豆等。
主要证候:身体发热,口干,心情烦躁,多尿,无汗或少汗。舌苔薄黄,脉数。通常情况下,小儿容易得暑热。
治疗方法:解暑清热,用鲜藿香、薄荷、六一散、青蒿、香薷、金银花、西瓜皮等。
主要证候: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无汗,头晕,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舌干,脉数无力。
治疗方法:清热生津,用连翘、银花、香薷、芦根、麦冬、知母、生石膏等。
主要证候:发热,口渴,鼻干,唇燥,咽痛,干咳,甚至出现痰中带血,胸痛。舌尖红,脉浮数。
治疗方法:清肺润燥,用玉竹、麦冬、桑叶、茅根、沙参、花粉、芦根等。
主要证候:面色无光,四肢无力,咽干舌燥,毛发无光泽,大便秘结,妇女月经稀少。
治疗方法:增液润燥,用元参、麦冬、生地、黄精、石斛、麻仁、当归等。
主要证候: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呕吐物多腐臭,大便秘结或腹泻。舌苔厚、黄腻。
治疗方法:消导健胃,用山楂、鸡内金、枳实、槟榔、白术等。
这里仅指寄生在肠内的,包括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
主要证候:腹痛,面色萎黄,胃口不好,食性怪僻,逐渐消瘦,面部出现白斑,肛门痒,大便时可排出虫。通常蛔虫会引起腹痛;绦虫引起恶心呕吐;钩虫引起面色萎黄;蛲虫引起夜间肛门痒。
治疗方法:驱虫。用使君子、雷丸、槟榔、苦楝根皮、乌梅、百部、南瓜子、贯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