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论语·宪问》
有人曾经这样问孔子:“你觉得郑国的子产怎么样啊?”孔子说:“子产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子产当政的时候,对社会贡献很大,对郑国的老百姓,是有恩惠的。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最敬佩的人之一就是郑国的大政治家子产,所以孔子才会这样回答。
但是这个人好像还一副很不满足的样子,又接着问孔子认为楚国宰相子西如何。孔子回复他的话有无限的未尽之意,他说:“他啊,他啊!”明眼人一听就知道孔子对他不是很钦佩,但是孔子又不好直接说什么,毕竟这不是我们这位孔圣人的做人风格——孔子很反感背后乱批评别人。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里有一个插曲,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明白孔子为什么做如此回答。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很多能人、贤人,所以他的名声很大。当他来到楚国的时候,这位大宰相怕位置不保,担心孔子抢了他的宝座,对孔子的态度很不好。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看出子西这个人胸怀不够宽广,有点嫉贤妒能。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当宰相,他能为他的国家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呢?
接下来这个人才有意思呢,他还不满足,偏要把春秋时的几个大宰相放在一起,让孔子来做个比较。他又问孔子认为管仲这个人怎么样。我们知道没有管仲就不会有齐桓公的称霸,是他帮助齐桓公七连诸侯,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功绩。因为当时诸侯纷争,风云变幻,一团乱糟糟,而齐桓公能号令天下,组织大家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国际会议”,全部仰仗管仲之力。所以孔子对管仲很是佩服,我们几乎能想象到孔子回答这个人问题时的表情和动作,似乎孔子应该是竖起大拇指,连连点头称赞管仲:“管仲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真了不起!”他在当政的时候,能够把齐国另一大夫伯氏,连着的好田三百没为公有,而伯氏一家人因此穷困,只有青菜淡饭可吃,但一直到死,都没有怨恨管仲,而是对其心悦诚服。所以孔子说他能够称为一个人,了不起!我们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能发现孔子心中的标准。他为什么不说管仲也是一位大政治家呢?这是因为仅仅如此说,会降低了管仲的价值。因为政治家只是一个政治上很有作为的人物,而能够将别人的财产拿走,还能让别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这就不是一个政治家所能概括得了的了。所以孔子称他是一个“人”。
我们通篇看了下来就会明白这样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做官只有一阵子,做人却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做人比起做官要重要得多,二者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哲学命题。不会做人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后果,有时甚至会让人失去官位,清朝就有这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城延寿寺街上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购买了一本《吕氏春秋》正在付书款,有一枚铜钱掉地滚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着眼睛扫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踏在脚底。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凑巧,这个青年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廉记书铺的书价比别的书店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担任县尉之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十天。第十一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贪污。”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贪污呢?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他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廉记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
一枚铜钱断了范晓杰的政治之路,让他在还没有起飞的时候就先折了翼,归根究底不是那一枚铜钱有多厉害,而是他不会做人,人都没做好,又如何能做好事情呢?做不好事情也做不好官,这就是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的核心思想。通篇读下来,我们能感受到孔子知人论世的准确、深刻,同时更感受到只有那些人生经验很丰富的人才能有如此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