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南怀瑾先生说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鼠目寸光,不是深谋远虑,那么他一定会受到事情的困扰。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理解,但是等到我们真的要去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常常犯了目光短浅的错误。要说做到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倒是有两个人值得我们一学,他们就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和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
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吗?齐国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和他的母亲。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还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辅佐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管仲射杀小白,鲍叔牙叫小白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鲍叔牙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齐桓公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业。
与管仲的谋略相比,曾国藩则更显出过人的智慧与冷静。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其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他对朝廷构成威胁。在这种矛盾思想下,清廷对曾国藩的任用经常是用他办事,却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有一天,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曾国藩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有人说人的命运就是因为选择而造成的,确实如此,我们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肯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而通常匆忙下决定的人将来一定会为他的选择后悔。人生就像一盘棋,深谋远虑的人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下面几步棋的走势,而有的人只会盯着眼前的一步。后者就是孔子口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那种人,他们站得低、望不远,只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棋下得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