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却叫“北宋”“南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朝代更迭以成对的形式出现。比如“西周”后有“东周”,“西汉”后有“东汉”,“西晋”后有“东晋”,“北宋”后有“南宋”。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最初是以“西”和“东”来划分,后来则是“北”和“南”。如“唐”后有“南唐”,明后有“南明”,虽然存在的时间都很短,但却反映出地域变迁的特征。

楚汉之争后,刘邦夺取天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结束)。王莽夺取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引发了绿林和赤眉大起义。其中西汉皇族的远亲刘秀通过数年努力,剿灭了其他势力,统一了全国,史称“东汉”。

“西汉”和“东汉”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也称“前汉”和“后汉”,刘秀也不认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他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由于当时长安在战乱中破坏严重,所以定都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洛阳位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称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

五代十国后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定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北宋”。从公元960年登位,至1127年止,首尾历时168年,共传九帝。北宋末年,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帝被俘。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迁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北宋”和“南宋”的划分还是从都城的位置和疆域考虑的,汴梁位于淮河以北,临安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宋拥有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而南宋则偏安于南方一隅。

从政治和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中国领土从汉唐到宋元明时期,有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同时经济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逐步将都城东迁。当北方游牧民族强大时,就可能南移。这反映到王朝更迭上,便是先“西汉”后“东汉”,先“北宋”后“南宋”。 EEmzUo4dDNCXOv9NXSkuIGeBwMSwe2Gz2Fx+pZf4z3xP8oWgKmINcPPMcXzWQbn6



10.为什么叫李世民为“唐太宗”,而叫朱棣为“永乐”?

古代皇帝都有些谥号或庙号,如李世民称“唐太宗”,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称“明成祖”,他在位时改年号为“永乐”,从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22年,所以明成祖也叫“永乐皇帝”。那么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年号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谥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后人对他们的称谓,比如汉武帝、光武帝、隋炀帝,皆以“帝”称。庙号在唐以前则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其余的称帝。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可见,在唐以前,每个皇帝都有个谥号,但未必有庙号。而在唐以后,皇帝的谥号逐渐加长,人们更多称呼他们的庙号。一般开国皇帝都叫“祖”,第二个皇帝则称“太宗”,如李渊称“唐高祖”,李世民为其子,在其任上开创“贞观之治”,故称“太宗”。但明朝并不按此例,朱元璋为太祖,而朱棣却不称“太宗”而称“成祖”。“太宗”前一般有三祖:太祖、高祖、世祖,大概朱棣认为自己功绩大,堪称开国皇帝。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以清朝为例:太祖开国立业,太宗、世祖、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等皆明君贤主。其他朝代如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等则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一般新帝登基都会更改年号。古代采用干支和皇帝纪年法,如朱棣登位后改年号为“永乐”,统治时间较长,并且明清两朝规定一帝一元,所以明成祖也称“永乐皇帝”。 OLIDBtpR1P5K5V0OzNvHkyLLGT23UXYEzYJWkLxImzbL28bVYuzPJ+b3uQ2LBb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