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 ① 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① 军:与下文旅、卒、伍都是古代军队编制。“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是一百人,“伍”是五个人。
孙子说:战争的法则是,让敌国不战而降是上策,攻打敌国使它投降,次一等;使敌军完整投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保持敌军全旅完整是上策,击破就次一等;保持敌军全卒完整是上策,击破就次一等;保持敌军全伍完整是上策,击破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能不交战就让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郦食其说降齐国
郦食其是刘邦手下的一位谋臣,经常帮他出谋划策并出使各国诸侯。其中,他说服齐国归顺刘邦就是一大功绩。当时,刘邦与项羽互相争夺天下,他们各自也收服了一些诸侯。其中的燕国和赵国已被刘邦打败,郦食其就毛遂自荐去游说齐王归顺。
郦食其见了齐王田光,便展开了他的游说。他详细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种种优劣对比,最终说服了齐王。齐王于是撤除了齐国的守备,而郦食其也主动留下做了人质,每天与齐王谈笑风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少时家境贫寒,好读书,被当地人称为“狂生”。刘邦率军经过他家乡时,访求当地豪杰,郦食其从此跟随刘邦,并出了很多好计策。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这又是孙子的“求全”思想。
把敌人围起来,让他认清形势,主动投降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敌人做困兽之斗,我方攻城就肯定会付出代价,还可能只得到一个破城。更何况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也未必能胜利。
郦食其说服齐国主动归顺,就是全国为上。可惜,后来韩信不服他的功劳,突然发兵攻打齐军,将齐国一鼓而下。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把他扔锅里活活煮死了,而齐王自己也在战乱中被杀。韩信的作为,就是“破国次之”。 我们要解决问题时,应该参考郦食其,具有宏观概念,从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这类大方向入手。方向正确了,结果才会正确,否则把精力花费在错误方向的细节上,不仅大大浪费时间,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段讲的是战斗编制。这就是说,从“军”到“伍”,不管到哪一级,都要求全,以不战而胜之为妙。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这一点,孙子在前文也说过。因为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使人民疲劳,将领也容易骄傲,对方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而且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就算要打,也要一战而定。百战百胜,那本身就是问题。
谋攻
曹操注:“欲攻敌,必先谋。”
王皙注:“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