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 ,革车 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 之材,车甲之奉 ,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 驰车千驷:驰车,轻车、战车。驷,四匹马拉的车。

② 革车:辎重车,用来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

③ 馈粮:馈,运送。运送粮食。

④ 胶漆:古代用胶和漆保养武器,文中指制作、维修兵器的材料。

⑤ 奉:供给。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作战的规律,要动用轻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士兵十万,还要能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方和后方的开支、招待外交使节的花费、作战器材的补充、车辆甲胄的修护,每天都要消耗千金。这些都齐备了,然后才能调动十万大军行动。

历史故事

清军入关

在清朝取代明朝之前,突破山海关一直是一步关键的战略。其实,清军进入中原的路并不只有山海关一条,但在没攻破山海关之前,清军一直不敢挥师南下。其原因之一,就是战争的花费问题。

清军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为主,如果不走山海关,那其他通道都在山区。骑兵无法在山区里快速奔驰,等于没有高速移动的优势。第二,游牧民族的粮草主要靠边进攻边抢掠获得,所以清军早期对明朝边关的进犯,都是短期的战争,以抢夺物资为主。如果不走山海关,而在崇山密林里行军,没有百姓和村庄可供抢掠物资,后方的补给跟不上,清军就根本不可能长期作战。第三,山海关是入关最短的路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清军绕开山海关进入中原,山海关的明朝精锐可以和中原明军反过来包围清军,让清军无路可退。

正是因为这样算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都对山海关无可奈何,二十多年不能南下。直到明朝被李自成的起义消耗了大量力量,再加上山海关将领吴三桂投向清朝。清军才最终拿下山海关,十几万军队得以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他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朝三路大军,重创了明朝的军力。

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之子,自幼随父亲征战。他正式建立“清”的国号,在与明朝的松锦大战中击溃了明朝防线,使清军入关势在必得。

华杉详解

孙子对战争的计算,主要就是对钱粮的计算。正是这样的计算,使他提出了不能长期用兵,而最好速决的作战思路。那么孙子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以下这段内容就是孙子列出的清单。

孙子的时代,马镫还没有发明,人骑马厮杀不稳当,所以中原基本没有骑兵,多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总共七十五人。所以“驰车千驷”就是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而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两万五千人,再加上“驰车千驷”,就是“带甲十万”。

这么大的部队,还要“千里馈粮”,所以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比如西汉要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只能剩两车了。这是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在回来的路上吃。可见若没有大量的粮草,一来,军队在前线没有粮食吃;二来,还可能在回程的路上饿死。而且十车剩两车还是乐观的估计。李筌注解《孙子兵法》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就是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够一个士兵的粮食!

再加上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的成本,大家足可想象一场战争背后的花费到底何等巨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孙子第一篇里“兵者,国之大事”的说法。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工作的先后顺序真是一模一样。所以这篇《作战篇》,看似与现代生活无关,其实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名家注解

作战

曹操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 Kpb+L/q2vHI8V1lZYP8CAiMyxZuAZEOYT5JxZGOAq4t9H4MWCASwsTnNmZy6DA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