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的框架设计

(一)从“同心园”楼组自治到社区治理模式建构

居民自治不仅是社会建设和社区成长的必然产物,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简言之,居民自治是社会逻辑和治理逻辑双重运作的积极成果。从治理层级的角度来说,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方面,而社区治理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自治作为社区治理最为重要的基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讲求家国一体,国家如何与一个个家庭相联结,与一个个单位相联结,与一个个社区相联结,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传统和优势所在。这就意味着居民自治搞得好不好,社区治理搞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居民自治的最大魅力在于将居民拉回到一个平等、温情的公共空间中,使他们感受到作为“社区人”的尊严,社区温度高低是衡量城市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标志。所以,几十年来,中国始终走在构建熟人社区、培育社区情感、丰富社会资本的道路上。因此,J区工业区的“同心园”楼组自治社区治理模式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以150户为楼组块区,形成“大楼组”概念,作为社区治理的抓手与载体,在社区信任、规范和网络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同心园”楼组自治社区治理模式已在J区得到全面推广,它将邻里交流、安全预防、冲突解决、规范限制等作用共同归入这一治理平台中,进一步实现了楼组在社区治理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发展和拓宽了社区功能,并通过实际运作和不断创新,产生了新型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长期的不断摸索和有益实践,这一治理模式产生了社区民情职责区大环境下的“网中网”的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生活要求、居委会工作要求以及政府治理要求等多项功能,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楼组,其实就是构建和利用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楼组长的作用,有效联合块区内的所有居民,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居民间的密切关系,全面调查和掌握居民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满意,重新构建起一个以信任、结构、网络等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社区治理空间。

(二)楼组自治的社会资本转化

1. 激发自治意识

建立自治空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适度规模的自治单元,因为居民优先关注的是家门口的人和事,在解决家门口的事、动员家门口的人的过程中,社区公共意识才能逐渐产生。J区工业区开展的“大楼组”自治块区工作,充分考虑并适应了现阶段社区发展的地缘空间要素。同时,社区领袖是社区自治的宝贵资源,其作用相当于古代社会的乡绅或长老。要重视培养社区领袖,给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舞台,通过社区领袖的示范、带头、引领作用,影响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的活动中。J区工业区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意识,使社区自治从外部引领进一步走向自主自觉。汇聚民智,加强自治,为扩大社区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

2. 引导自治行为

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促成社区自治。然而,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J区工业区通过推动“同心园”自治建设,不是放任,而是有效引导自治行为。它对楼组自治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坚持“三个五”基础建设,二是打通两根“管道”。“三个五”即“五个工程”指导怎么建、“五项制度”规范怎么做、“五自创建”引导怎么走,这是对标准建设、内容建设、机制建设的引导。两根“管道”是指: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提供菜单式“大礼包”服务,二是由楼组自主申报自治项目。

3. 规范自治秩序

社区自治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基层社会。社区秩序是外在和内生的结合。J区工业区在“同心园”自治工作中,既重视外在的制度建设,同时建立了楼组自治的工作制度,规范了自治工作的运作,也明确了发展方向。社区是生活共同体,最终的联结在于社区自身的文化内涵。

(三)基于楼组自治的社区治理路径创新

1. 扶持引导

鉴于长期以来的基层治理实际,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普遍淡薄,自治能力不强,居民自治需要社区党组织的引领。让社区干部“走出去”,党员干部“沉下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居民群众在“议论纷纷”中能坚持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发动群众,影响群众,从而形成良性自治的氛围。

2. 宣传动员

居民自治要指导楼组制度的规范化执行,尤其是加大骨干志愿者的培育力度,从而增加社会资本,即给相关主体带来利益,继而形成互利性规范;而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类规范,才可以在社区内有效构建起优良的信赖感和较为长久的网络系统。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层面和工业区层面的楼组自治星级服务站、楼组“民星”评选与表彰,用美好的发展愿景,传递正能量,做好更广泛的社区动员,重塑社区自治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党组织引领—社区牵头—群众参与”的自治格局,这样就激活了社区居民自主表达诉求、协调利益、调处矛盾、保障权益的“内循环”,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全面实现群众自治功能。

3. 自我增强

居民自治要自下而上,整合楼组内部资源,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结合楼组居民需求,聚焦目标人群,因地制宜地推广楼组服务菜单,倡导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签订结对服务承诺书,不断完善居民自我服务功能。居民自治也要自上而下,依托职能部门的优势,解决群众多元化需求。把政府管理资源和社会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同时把相关部门的任务变成符合居民需求的行动,在基层探索建立自治共治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发挥“一长五大员”的重要支柱作用,全面提升自我治理水平。组建楼组自治小组,以责任块区为单位,探索建立环境自治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联系体制,全面实现“一长五大员”承上启下的功能。选取有威望、明事理的居民作为楼组矛盾调解员,化解邻里纠纷,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YlYv4dHs4BF8CPU9ygSNN8UX45Q0MRhJ58St2lRPIxat6wSe9ensKbyj5wRlBX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