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短暂的通胀性萧条跌入恶性通胀深渊

在多数情况下,决策者有能力实现经济复苏,使收入和消费回升,使通胀率回归正常水平(经过短暂的国际收支危机)。但有时,通胀性萧条会演变为恶性通胀。恶性通胀是指通胀水平极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每年至少翻一番),造成大量财富损失,经济陷入严重困境。这种情况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常见,因此有必要探讨通胀性萧条是如何演变为恶性通胀的。

通胀性萧条演变为恶性通胀的案例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者无法解决国际收支与偿债成本之间的不平衡,并在长时间内通过大量印钞维持对外支出。 有时,决策者是被迫为之。例如,德国魏玛共和国曾背负沉重的外债(战争赔款),且基本上不能违约拒付。巨额资金外流使德国无奈面临巨大的通胀(详情请参考案例研究部分)。在其他情况下,决策者选择通过不断印钞解决对外支出,实际上是为了保经济增长而非实现收支平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多年且颇具规模,国家就可能发生恶性通胀,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的。

如前所述,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在危机期间停止印钞并不容易。在资本流出的关头不再增发货币,会导致流动性极度紧张和经济剧烈收缩。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停止印钞的难度就越大。例如,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实际上现金非常短缺,恶性通胀意味着现存的货币量可购买的物品越来越少(到1923年10月下旬,在危机即将结束时,德国在1913年发行的全部货币量只够买一千克黑麦面包)。停止印钞意味着流通的现金会极度紧缺,商业几乎将陷入停顿(至少在发行替代货币之前)。在通胀初期,增发货币看似是个审慎的选择,但无休止的印钞会推升通胀到失控的地步。 tLgZlN2blpOBE8Jtoj1Xo1XXVEoyxUzcsHqBuoBLh38EwywUMTdCW1AdCUthdt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