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每个人对“新意”的态度都不会一成不变,毕竟时代先锋创造出的形式对旧权威来说是不可理解的,碰到后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说:“那不过是一时的流行,要不了多久就会过去,根本不值得去琢磨。”
万物在不断变幻,都有盛衰兴旺。历史会不断创造新价值,又将它们推翻,然后重新来过。“不变的事物才有价值”不过是自我保护的本能造成的错觉。
顾名思义,“流行”是流动的,是动态变化的。正因如此,无法及时抓住流行的人才会倍感焦虑,进而对此给予负面的评价。但是请各位仔细想想——世上真有不“流行”的东西吗?今天人们眼中的“正统”,也不过是悠远历史中的一帧。变迁意味着不断超越,创造更新的事物当然是好事,可就是有人因为流行的可变,而瞧不起、否定它,试图开历史的倒车,实在无趣至极。
不少“老牌专家”都给现代艺术下了这样的评语:“轻佻浅薄,不过是一时的流行而已。”但他们年轻时从事的也都是当时的流行艺术。在明治时代,裸体画和印象派的风景画就是颠覆传统的革新式流行,当时鼓起勇气创作这类艺术作品的人也同样受到了“老牌”的抨击,然而,时代前进了,那些年轻人却成了今日的权威。
只要一样东西能牢牢把握这个时代的方向和人们的欲望,那就不可能流行不起来。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富有人性的艺术形式就不是流行了吗?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是它们所属时代的流行,都受到时代脉搏的驱动。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
自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的新生事物总是来自国外。日本人眼花缭乱地忙着接受这些“舶来品”,无暇自行创造,结果人们把新事物跟模仿、装模作样、轻浮画上了等号,奇怪的固有观念就此成型。这是对“潮流人士”特有的优越感的一种抵触,也体现了在外来文化面前的自卑。因此日本人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流行就是模仿。我们必须把这个观念扭转过来,明白流行源于创造。
换言之,流行有“创造”与“模仿”两个侧面。真正的艺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引领时代前行。人们被它所吸引,然后加以模仿,就成了流行。正是流行的这两大要素,推动着时代不断前进。对“艺术之新”敬而远之,认定那是不值一提的流行,是流于表面的心血来潮,那就一定会被时代抛弃。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日本人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新艺术就是对欧美的模仿,是轻浮的、没有根的。这种看法错得很离谱。日本出现现代艺术有其必然性,绝不是模仿外国的结果。不能说它完全属于西方世界或属于东方文化,这是符合现代世界生产方式的“世界性艺术”。
在对此进行阐述之前,我想先指出这种疑虑重重的观点背后的矛盾与不合理性。
很多人总想着把现实生活粗暴地分成日本的和西方的两种。可他们虔心供奉的那些高雅的日本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且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日本文化始终是通过“进口”发展起来的,因此很难界定什么是真正的日本文化。
首先日本最重要的古典艺术——奈良时代的佛教艺术,就是从大陆传入的(五三八年,钦明天皇在位时)。其次是我们平时使用的汉字。汉字虽已完全变成了日语的组成部分,但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而是从中国学来的(应神天皇在位时)。直到平安时代,贵族和知识分子写信和日记时都还是用汉文,也就是纯中文。尽管假名文字早在平安初期就已诞生,人们却觉得这种书写形式低人一等,将其蔑称为“女手 ”。纪贯之 的《土佐日记》是日本第一部假名文学,作者当时还得假装作品出自女性之手。平安时期的日本文学家几乎都是女人,也许与此不无关联。现在,就算是深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也不会用英语或法语写信、写日记吧?大家总以为平安时代是最有“日本味”的,但当时的人们却毫无愧色地全盘接收了外国文化。
我们穿的和服也好,日常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也罢,有很多都来自大陆。我要是太过强调这一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快。但进口文化并没什么不好。法国、英国、德国,究其本源(在文艺复兴时期确立了各自的主体性之前)都是文化输入的国家。以舶来文化为耻,可说是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的乖僻性。
太平洋战争期间,我在中国的路边小店看见有卖绢豆腐的,日本士兵兴高采烈道:“这不是日本的豆腐嘛!”还有人惊呼:“哟,还有油豆腐哎!”我解释道:“这本来就是中国的东西。‘豆腐’这个词本就是中文,味噌和茶本来也是中国的东西。”话音刚落,他们就吼道:“混账东西,你敢瞧不起日本!”一副要把我打成卖国贼的架势,让我一时间不知所措。
无数普通人坚信很多舶来品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好比和服——大众眼里享誉世界的日本文化代表,也来自大陆。日本古时候的服装是套头连身裙、裤子和袖管很细的褂子,跟我们现在穿的洋装完全不同。直至奈良时代,大陆的衣着风俗才传入日本,又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和服。布料的织法和衣服的缝制方法与织工一起传入,日本人将其视作“高级文化”,全面引进,还将来自中国吴地的织工称为“吴织”,织物也叫“吴织”(四九六年,雄略天皇在位时)。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吴服”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吴服本是来自外国的“新时尚”,但久而久之,来自吴地、外来这层意思消失,“吴服店”也成了最有日本味的商铺。
这么说来,“洋装”一词的外来意味近来渐渐消失。再过一阵子,要是有人一不小心说“洋装原本指的是西洋的衣服”,恐怕要被民粹主义者骂个狗血淋头。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看出,所谓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是从大陆引进的,日本受到了大陆文化的全面影响。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又同样拼命吸收了西方文化。
同样是引进,过去的就能敞开心扉接纳,可到了今天,面对需要我们负起责任审视把握的进口文化就百般轻视,说那是对外国的模仿,没有一点儿日本味。这种人一心想着否定现在的、切实的生活,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自信,无视过去的舶来品,拒绝面对和接受今天的生活。这种态度是矛盾而卑劣的,不彻底粉碎这种愚昧的观点,就无法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