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得维的亚/马尔多纳多/游波朗科河/拉佐索和流星索/鹧鸪/不见树木/鹿/水豚(或河猪)/栉鼠/有杜鹃一样习性的牛鹂鸟/霸鹟/嘲鸫/食腐肉的老鹰/闪电生成的管石/被雷电击中的住宅
蒙得维的亚远景
1832年7月5日——我们一早启航,离开了美丽的里约热内卢海港。前往拉普拉塔河(La Plata)的途中乏善可陈,除了有天遇到一大群鼠海豚,有好几百头之多。整个大海好些地方都被它们搅得跟洼沟一般高低不平。数百海豚同时腾空再入水的景象非常壮观。当时船速为每小时九节
,这些动物却可以轻松地在船头来回穿梭,然后向前冲刺而去。进入拉普拉塔河口后,天气变化不定。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被数不清的海豹和企鹅包围了。它们发出阵阵怪声,结果值班人员汇报,说他听见岸边有牛群叫唤。第二天夜里,我们观赏了一场绚丽多彩的天然烟花表演。桅杆头和帆桁两端闪烁着圣埃尔摩光
,风向标如同抹了磷光一般,轮廓清晰得能勾画出来。大海晶莹透亮,企鹅游过处留下一道道火红的波浪,黑暗的天空刹那间被生动炫目的闪电照亮。
船驶入河口时,我好奇地观察海水和河水怎样慢慢地混为一体。河水色泽浑浊,因为比重较小而浮在海水之上。这在船驶过的尾浪中最明显:一道蓝色的海水与两边交界的河水,在一个个小漩涡中混合。
7月26日——我们停泊在蒙得维的亚(Monte Video)。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小猎犬号的任务是考察拉普拉塔河以南的美洲最南端海岸及东海岸。为了避免无谓的重复,我将忽略时间顺序,把日记中关于同一地区的内容合并在一起。
马尔多纳多(Maldonado)位于拉普拉塔河的北岸,离河口不远。这是一个特别寂静落寞的小镇。跟这些地区所有城镇的设计一样,它的街道皆成直角纵横交错,城中心有一个大广场。这里的广场尤其大,更显出人烟稀少。城镇里几乎没有任何贸易,出口仅限于少数牛皮和牲口。居民主要是地主,再加上一些店主和必不可少的手艺人,像铁匠和木匠这样的就包揽了方圆五十英里内的所有生意。城镇与大河之间隔着一片大约一英里宽的沙丘地,其他三面地带开阔,稍微有些起伏,长满了均匀细嫩的绿草。放牧的牛羊马群多不胜数。即使到了城郊也很少见到耕地。一些仙人掌和龙舌兰形成的绿篱,标记出小麦或印第安玉米地的边界。沿拉普拉塔河的整个北岸地貌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丘更陡一些。风景非常单调平淡,几乎没有一座房子、一片庄园,甚至一棵树,来增添一点欢乐的气氛。然而,在船上待太久了之后,无拘无束地走在无边的草原上有一种自由的快感。而且,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的话,许多东西都很美。有的小鸟色彩鲜艳夺目;被牛啃得短短的鲜绿草地上,有低矮的鲜花装饰。有一种花看起来像菊花,俨然跟老朋友一样亲切。如果有种花人看见这大片大片长得密密麻麻的,远望也浓艳猩红的马鞭草花( Verbena melindres ),他又会怎样地感叹!
圣埃尔摩光
我在马尔多纳多住了十个礼拜,收集了几近完美的一批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标本。在描述这些标本前,先讲讲我的一次远足:我往北走了大约七十英里,远至波朗科河(Polanco)。顺便提一句,我雇了两个人,外加十几匹马,每天才付两西班牙银元(或八先令)
,说明这个地区花销多么低。我的随行都带了手枪和腰刀,以防万一。我本来认为没有必要,结果听到的第一条消息是,就在前一天,一个来自蒙得维的亚的行人被发现死在路上,喉咙被割。发生地点靠近一个十字架,以前有过谋杀的标志。
头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僻静的小村舍。我很快发现,我带的两三件东西,尤其是袖珍指南针,让人惊讶无比。家家户户都让我把指南针拿出来给大家看,并借助它在地图上指出各个地方的方向。他们对我敬佩有加,因为我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居然认识路(方向和道路在这个乡下是同义词)。一个卧病在床的年轻女人,也特地请我去让她瞧瞧指南针。他们觉得我奇怪,我看他们更吃惊:这些拥有成千上万头牛和“大庄园”的人们竟然如此愚昧无知。唯一的解释是这个偏僻地区很少有外人来访。他们问我,地球或太阳会不会转动,北方是更热还是更冷,西班牙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大部分居民都含含糊糊地认定英格兰、伦敦和北美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叫法;有点知识的人则知道伦敦与北美是比邻的独立国家,而英格兰是伦敦的一个大城市!我带了一些“普罗米修斯”火柴,并用牙点燃
。好些人觉得牙能点火太奇妙了,纷纷召集全家一起来观看。还有人愿用一银元换一根火柴。住在拉斯米纳斯(Las Minas)村里时,早晨洗脸又引起很多猜测。一个精明的匠人就这非同寻常之举反复盘问我。他也奇怪为什么我们在船上时会留胡须,那是他听我的向导说的。他满怀狐疑地盯着我;也许他听说过伊斯兰教的净身仪式,又知道我是一个异教徒
,大概就得出结论:所有的异教徒都是土耳其伊斯兰教徒。这个地区的风俗,是在顺道的第一家求宿。我的指南针所引起的好奇,以及我的其他把戏帮了不少忙。我靠这些东西,以及我的向导关于我的传奇故事(敲石头、能分清有毒无毒蛇、收集昆虫等)回报了他们的热情款待。我这么写,就好像我是在跟非洲中部的土著人打交道,东班达亚人
肯定不高兴,但这确实是我当时的感受。
第二天,我们骑马去拉斯米纳斯。这一带的地形没什么变化,但山丘更多一些。住在潘帕斯草原上的人无疑会认为这就是真正的高山了。人口极少,一整天几乎也遇不到一个人。拉斯米纳斯比马尔多纳多还小,坐落在一个小平原上,四周是不太高的岩石山峦。小镇很漂亮,是通常的对称布局,粉刷过的教堂矗立在城中心。城郊的房子零落地散布在平原上,都没有花园或庭院。这个地区所有的房子都这样,看起来很不舒服。晚上我们住进一家酒栈。傍晚时很多高乔人(Gauchos)进来喝酒抽烟。他们的外表非常引人注目:高大英俊,但眉目间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他们大都留胡须,披肩鬈发又黑又长;着装鲜艳,靴子跟的马刺叮当作响,短刀在腰部像匕首那么一插(而且经常也当匕首用)。他们看起来与高乔人这个称呼不符,因为高乔是“简单乡下人”的意思。他们过于殷勤,喝酒前总是先请你品尝。但当他们极其优雅地鞠躬时,似乎也已准备好,时机恰当的话,随时可割断你的喉咙。
高乔人
第三天的行程没什么规律,因为我要研究一些大理石岩床。在美丽的草原上看到了许多美洲鸵鸟( Struthio rhea )。有些鸟群多达二三十只。它们在随便哪个小山坡上一站,有万里晴空当背景,显得高贵典雅。我从未在这个地区的其他地方见过如此温顺的鸵鸟。骑着马离得很近了,它们才展开翅膀乘风而去,很快就把马甩在身后。
夜里我们来到胡安·富恩特斯先生(Don Juan Fuentes)的家。他是一个富有的庄园主,跟我的两个同伴都不认识。造访一个陌生人的家时,通常要遵循如下礼仪:慢慢地骑行到房前,口颂“圣母玛利亚”,没有人出来邀请的话,不能下马。主人会很正式地答以“sin pecado concebida”,意思是“无原罪始胎”
。进屋后,先谈几分钟家常,然后请求留宿。通常主人顺理成章地就答应了。然后客人与主人全家一起进餐,饭后被安排到一个房间。客人用马鞍(当地使用的那种潘帕斯马鞍)上的衣物把床铺好。有意思的是,各个地区在类似的情形下发展出类似的风俗习惯。比如好望角那里的人们也同样的热情好客,而且普遍遵守几乎完全相同的礼仪。所不同的是,西班牙人除了礼仪外从来不问他的客人任何问题,而实诚的荷兰人则一定要打听客人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做什么的,甚至有多少兄弟姐妹儿女等。
我们刚到胡安先生家,一大群的牛就被赶到房子旁,从中捉了三头待宰备用。这些半野生的牛非常生猛。它们知道拉佐索(lazo)是要命的,领着准备套它们的马好一阵追逐。根据牛马和人数粗略地估算一下财富,胡安先生的住房之简陋让人不解。硬泥地板,窗户没有玻璃,厅里只有几把最粗糙的椅子凳子,外加两张桌子。虽然有几个客人来访,但晚餐就是两大堆:一堆烤牛肉,一堆煮牛肉加几片南瓜。没有别的蔬菜,也没有一口面包;一大壶水就是所有人的饮料了。可这位先生拥有几平方英里的土地,几乎每亩都能长玉米;再稍微下点功夫,所需的常见蔬菜也就有了。傍晚都花在抽烟上,加一点点吉他伴奏的即兴演唱。女人们聚在一起,坐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不与男性同席。
描写这些地区的文字已经汗牛充栋,再介绍拉佐索或流星索(bolas)未免有点多余。拉佐索是用生牛皮编织成的,非常结实的细长绳索。一端系在固定潘帕斯马鞍所用的肚带上,另一端装了一个小铁环或小铜环,用来做活结。准备使用拉佐索的高乔人,用他抓缰绳的手握住拉佐索一头的绳子绕成的小绳圈,另一只手挥动活结。活结圈非常大,一般直径约八英尺。他旋风般地把活结套抡在头上,并通过手腕的灵活掌控使其完全张开。然后掷出,把任何看准的目标套住。拉佐索不用时,绕成小绳圈,系在马鞍后部。流星索(球)有两种。最简单的那种是把两个圆石头用皮革包起来,再用约八英尺长的细编织带连在一起。这一种主要用于捕捉鸵鸟。另一种的不同之处是把三个石球如此固定在一个中心点。使用时,高乔人把最小的那个球握在手中,把另外两个球挥舞起来在头上旋转。瞄准目标扔出后,流星索会像链子弹一样在空中转圈。球一旦碰上目标,马上就开始相互交叉缠绕,把目标牢牢地绑住。根据用途,球的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石头做的球虽然不比苹果大,但这样扔出去的力道却很大,甚至可以打断马腿。我还见过木头做的球,大如芜菁,这是用来捕捉动物但又不导致伤残。有的球是铁的,这种可以扔得最远。使用拉佐索或流星索的最高难之处是骑术要好,在全速前进并突然转身时,拉佐索或球在头上仍然抡得稳稳的,还可以瞄准。徒步的话,这个技巧并不难学。有一天,我自娱自乐练习在疾驰中把球在头上抡圆时,转动的那个球意外地撞上了一簇灌木,立即停止旋转,落在地上,又突然间像变戏法一样,缠住了我的马的后腿。另外那个球旋即从我的手里被拽出去,马就被捆牢了。幸好这是一匹有经验的老马,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不停地乱踢把自己摔倒。高乔人们哄然大笑,他们大声嚷嚷,说见过捉动物,但还从没有见过人把自己给捉住了。
随后两天中,我抵达了迫切想考察的地区的最远点。这里还是同样的风景,到最后,精美的绿草甸变得比尘土飞扬的公路还令人厌倦。到处都有很多鹧鸪[大拟
(
Nothura major
)]。这些鹧鸪并不成群结队,也不像英国鹧鸪那样躲藏起来。它们显得非常愚蠢。你可以骑马绕着它们一圈圈地转,也即螺旋似的不断逼近,然后给它脑袋一锤,想砸多少就可以砸多少。但更常用的捕捉办法是用一种滑动活结或小拉佐索。小拉佐索是鸵鸟的羽毛柄做的,固定在一根长棍的末端而成。骑一匹慢悠悠老马的小孩,一天就能套三四十只鹧鸪。住在北极圈内的北美洲
的印第安人也用螺旋逼近的办法徒步抓变色雪靴兔(Varying Hare),至于诀窍嘛,正午被认为是最佳时机,因为太阳当空时,猎人的影子最短。
返回马尔多纳多时,我们走了另一条路。所有乘船来过拉普拉塔河的人都知道糖面包山(Pan de Azucar)。路经那里时,我在一个特别热情好客的西班牙老人的家里住了一天。清晨,我们登上阿尼玛斯山(Sierra de lasAnimas)。旭日下风光几可入画。向西望去,宽广的平原一直延伸到蒙得维的亚的山脚下;往东看,马尔多纳多起起伏伏的丘陵尽收眼底。山顶上有几小堆石块,显然已有些年头。我的同伴言之凿凿地说,那是过去的印第安人的杰作。石堆跟威尔士群山常见的那种相似,但规模小得多。在住家附近的最高峰上纪念某件有意义的事,似乎是人类共有的激情。如今在这一带,一个印第安人也没有了,无论是文明的还是未开化的。我也不知道前住民是否留下了任何比阿尼玛斯山顶上这些不起眼的石堆更永久的记录。
东班达亚地区几乎完全没有树这一点非常显眼。有一些岩石山丘被灌木丛部分覆盖;较大的溪流岸边,特别是拉斯米纳斯以北,杨柳树也并不少见。据说泰普斯河(Arroyo Tapes)一带还有一片棕榈林。我在糖面包山附近南纬35度的地方就见到一棵相当大的棕榈树。但除了这些以及西班牙人种植的树之外,几乎就没有树木了。引进种植的包括杨树、橄榄、桃和其他果树。桃树长得尤其好,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主要柴火来源。像潘帕斯草原那样过于平坦的地区通常不利于树木的生长。那往往是由于风力太大或排水有问题。但马尔多纳多周围没有树,却找不到明显的解释:多岩石的山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土质,几乎每个山谷中都有小溪,而且土地的黏性也适合保持水分。一个可能比较可靠的理论
认为,年降水量决定树木能否成林。可是该省冬天降雨频繁多量,夏天虽然干旱,但也不严重
。我们知道整个澳大利亚几乎完全被高大的树木覆盖,而那里的气候干燥得多。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别的未知的因素。
如果只考虑南美洲的情形,确实会倾向于相信只有在非常潮湿的气候下树木才会茂盛,因为这里的森林分布,以一种很特别的形式,与潮湿气流的走向相吻合。在饱含太平洋湿气的西风治辖下的大陆南部地区,从南纬38度到火地岛的最南端,沿崎岖的西海岸的每座岛屿,都被密不透风的森林覆盖。而在科迪勒拉山脉的东侧同样纬度的范围内,蓝天和清爽的空气显示翻过山岭后,大气的湿度已然降低,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平原上只长有稀疏的植被。在大陆更往北的地区,在持续的东南信风笼罩下,东部的森林郁郁苍苍;而西部海岸,从南纬4度到32度,则全可以算沙漠。南纬4度以北的西海岸,不再有规律的信风,却有周期性的滂沱大雨,于是在秘鲁境内几乎完全是沙漠的太平洋海岸延伸至布兰科角(Cape Blanco)一带后,森林的繁茂不亚于因之而享有盛名的瓜亚基尔(Guyaquil)和巴拿马。总之,大陆的南部和北部地区,以科迪勒拉山脉为界,森林和沙漠占据的位置正好颠倒过来,而这些位置似乎是由占优势的风向所决定的。在大陆中部的一片广阔的中间地带,包括智利中部和沿拉普拉塔河的各个省份,携带雨水的风不必越过崇山峻岭,结果这里既不是荒漠,也不被森林覆盖。但是,即使这个仅限于南美的规律,即只有携雨的风吹过的地方树木才能茁壮生长,也有明显的例外。这就是福克兰(Falkland)群岛的情形。这些岛屿与火地岛位于同一纬度,相隔不过两三百英里,气候相似,地质构造也几乎相同,都具有良好的地形和同类泥炭土。但福克兰岛上可称为灌木的植物都寥寥可数,而在火地岛上却难以找到一亩没有密集森林的地方。此外,洋流和大风的方向都利于种子从火地岛输出:来自火地岛的独木舟和树干常常在西福克兰岛的岸边搁浅。就是说,虽然两地拥有许多相同的植物,但连把火地岛的树木移植到福克兰岛的企图都失败了。
在马尔多纳多逗留期间,我收集了数种四足动物,八十种鸟和许多爬行类动物,包括九种蛇。土著哺乳类中,如今唯一常见的大型动物只有一种鹿( Cervus campestris )。在靠近拉普拉塔河的那些地区以及巴塔哥尼亚北部,这种鹿极多,一般小群小群地生活在一起。如果匍匐前进,慢慢地接近鹿群,它们出于好奇,常常走过来看个究竟。我用这个办法,在同一个地点就杀死了同一群里的三头鹿。虽然如此温顺好奇,如你骑着马走近的话,它们却非常警觉。因为在这个地区没有人徒步行走,所以鹿只认得骑着马挥着流星索的敌人。在巴塔哥尼亚北部新近建立的布兰卡港(Bahia Blanca),我意外地发现这种鹿对枪声完全无动于衷。那天我在离一头鹿八十码内打了十枪,它不理会枪声,却对子弹砸在地上惊恐不已。弹药耗尽,我不得不爬起来(作为猎人丢脸啊,虽然我都能击中飞鸟),大声嚷嚷才把鹿赶跑了。
这种动物最奇特之处,是公鹿会产生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强烈气味。这种气味无法形容:在制作如今安装在动物学会博物馆的那个鹿皮标本时,好几次我都差点恶心得吐。我后来把鹿皮用一张丝绸手帕绑好运回国。这张手帕洗干净后,我仍然使用,当然也就经常洗。但在一年零七个月内,每回洗完后第一次打开用,我都能清楚地又闻见那气味。这可算作有的物质可以永久不变的极端例子,但按理说它的本质应该是最微妙易变的。从一群鹿的下风处经过,在半英里之内我经常能够嗅出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这味儿。我相信鹿角长到最完美或尚未长毛时散发的气味最重。此时的鹿肉当然没法吃,但高乔人们很肯定地告诉我,埋在新鲜泥土里一段时间后气味就会消失。我曾在某处读到,苏格兰北部岛民也用同样方法处理食鱼鸟腥臭的死尸。
这里啮齿目种类非常多,仅老鼠我就抓到不下八种
。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水豚(
Hydrochaerus capybara
),即水猪,也很常见。我在蒙得维的亚射杀的一头重达九十八磅:从鼻子尖到树桩一样的尾巴长三英尺二英寸,腰围有三英尺八英寸。这些大型的鼠类偶尔会光顾拉普拉塔河口的岛屿,虽然那里的水相当咸;当然在淡水湖泊和河边多得多。在马尔多纳多一带,这些水豚一般三四头住在一起。白天它们要么躺在水草中,要么大摇大摆地在草原上吃草
。从远处看,它们走路的方式和肤色都像猪;但当它们一屁股坐地上,聚精会神地用一只眼睛专注地看东西时,就跟自己的同类、豚鼠和兔子一个模样了。因为下巴极深,从正面或侧面看,它的头部都很滑稽。马尔多纳多的水豚非常温顺。我有次小心翼翼地接近,最后离四头老水豚不到三码。它们这么温顺,可能是因为好几年前美洲豹都被驱逐光了,而且高乔人认为它们不值得猎杀。我走得越来越近时,它们频繁地发出其独特的叫声。这是一种低促的咕噜,并非真正的叫声,而是因为空气被突然呼出。我知道的唯一类似的声音,是大狗发出的第一声吠叫。近在咫尺地观看这四头水豚(它们也盯着我)几分钟后,它们突然大叫一声匆忙地冲进水中。潜了很短的距离后,它们再次浮出水面,但仅仅只露出头的上部。据说雌豚游泳时,小崽子们就坐在它的背上。很容易就可以捕杀很多水豚,但它们的皮毛没有价值,肉也寡然无味。巴拉那河(RioParana)里的岛屿上水豚多极了,是美洲豹的主要猎物。
水豚(或水猪),现在的学名是 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栉鼠(
Ctenomys brasiliensis
)是一种奇特的小动物,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啮齿类,但有鼹鼠的习性。栉鼠在该地区的一些地方极多,但很难抓到。我相信它从不跑到地面上来。它会把土从自己的地下洞穴里扔出来,在洞口形成一个小土丘,跟鼹鼠堆的一样,但规模更小一些。大片大片的田野就如此这般地被这些动物掏空了,马蹄一踩上连肢关节都陷进去。栉鼠可算是合群的,帮我收集标本的那人一次就抓到六只,并说这很平常。栉鼠昼伏夜出,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这就是它们挖长而浅的地道的目的。这种动物会从地下发出一种众所皆知的非常独特的叫声。第一次听到时,人会非常惊讶,因为不知道叫声从何而来,也不可能猜出什么样的动物会发出这种叫声。这是一种很短促但不粗重的鼻音,并单调快速地重复四次
。它的俗名“土咕土咕”(tucutuco)就是模仿其叫声而得。在栉鼠多的地方,整天都会听到这种叫声,有时就在脚下。关在房间里,栉鼠的动作缓慢笨拙,大概由于后腿往外推的缘故。又因为大腿骨关节窝里少某条韧带,一丁点儿都跳不起来。栉鼠连逃跑的动作都笨笨的,愤怒或害怕了就“土咕土咕”地叫。我养的那些,有几只从第一天起就变得非常温顺,从不试图咬人或逃跑,另外几只稍微野一点。
栉鼠,现在叫麦哲伦栉鼠
帮我抓它们的人声称,他发现很多栉鼠都是瞎的。我保存在酒精里的那个标本就如此。里德(Reid)先生认为那是瞬膜发炎的结果。小鼠活着的时候,我把手指伸到靠近其头部半英寸内,它都丝毫没有察觉。然而,它在房间里跟其他鼠几乎一样自如。考虑到栉鼠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习性,尽管失明这么普遍,却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动物会有如此常受伤病的器官还是件挺奇怪的事。拉马克(Lamarck)如果得知栉鼠的例子,肯定会很高兴,因为他推测
(恐怕比他的其他理论更靠谱些)栖居地下的啮齿类鼢鼠(
Asphalax
)和生活在黑暗的深水洞穴里的爬行类盲螈(
Proteus
)都是逐渐地“获得性”失明。这两种动物的眼睛都只有雏形,并被腱膜和皮肤覆盖。普通鼹鼠的眼睛非常小但完整无缺,虽然很多解剖学家怀疑其并不与真正的视神经相连。鼹鼠的视力肯定不佳,但在它离开洞穴时大概仍有些用处。至于栉鼠,我相信它从来不爬到地面上来,眼睛大得多却常常瞎而无用,但显然并没有造成任何不便。拉马克无疑会说栉鼠正在向鼢鼠和盲螈的状态过渡。
在马尔多纳多高低起伏的草原上各种鸟类数目繁多。某科里有好几种鸟的结构和行为都跟咱们的椋鸟(starling)极像。黑牛鹂( Molothrus niger )的习性尤其独特。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几只一起站在一头牛或马的背上。晴天停在绿篱上梳理羽毛时,它们还会试图唱歌,更确切地说是嘶叫,叫声特别,类似小孔在水中迅速冒气泡时产生的那种急促的声音。据阿扎拉说,这种鸟跟杜鹃一样,把蛋下在其他鸟的窝里。当地人跟我说过多次,确实有鸟这么干。帮我采集标本的是一个非常仔细的人,他就在该地的一个麻雀(红领带鹀, Zonotrichia matutina )的窝里发现有一枚蛋比别的都大,颜色和形状也不一样。北美另有一种褐头牛鹂( M. pecoris ),也有杜鹃一样的习性,而且哪方面都跟拉普拉塔河的黑牛鹂相似,包括也爱站在牛背上这种微不足道的癖性。唯一的区别是个头小一些,羽毛和蛋的颜色稍有不同。分居在偌大的美洲大陆两端的代表性种类,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却如此相似,这种现象虽然常见,却总让人好奇。
斯文森(Swainson)先生指出
,除了北美的褐头牛鹂(现在应该再加上黑牛鹂)以外,只有杜鹃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寄生鸟,因为它“把自己跟另一种动物的生活紧密相连,借其体热孵出并饲养自己的雏鸟,养父母死了的话,自己的雏鸟也活不下去”。不可思议的是,杜鹃和牛鹂这两个属中的有些(但不是所有的)种类会共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寄生养子的习性,而除此之外生活习性迥异。跟椋鸟一样,牛鹂非常合群,它们生活在开阔的平原上,既不掩饰也不躲藏。而众所周知,杜鹃非常害羞,总是出没于僻静的树丛中,以果实和毛毛虫为食。这两个属的鸟在结构上也很不同。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甚至包括颅相学,来解释杜鹃把蛋产在别的鸟窝里这个现象的由来。我觉得只有普雷沃先生(M. Prevost)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了谜底。大多数人都知道一只雌鸟至少会下四到六枚蛋,但他发现
,雌鸟每下一两枚蛋后就必须再与雄鸟交配。这样一来,如果杜鹃不得不自己孵蛋的话,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等蛋都下完了后一齐孵,那第一次下的蛋可能会因为放太久而坏掉;要么每生一两枚蛋就单独孵,但杜鹃跟其他候鸟相比,在这个地区停留的时间更短暂,它可能不会有足够的时间连续几次孵蛋。因此,我们可以从杜鹃必须多次交配、分批产蛋的事实中看出它把蛋生在别的鸟窝里,留给养父母照顾的原因。我非常倾向于接受这个理论,因为在后面的章节可以看到,我根据美洲鸵鸟的习性独立地得出了一个类似的结论。这种鸵鸟的雌鸟是互为寄生的(如果我可以这样表达的话),每只雌鸟都把蛋下到另外几只雌鸟的窝里,雄鸟则负责孵蛋,一如杜鹃的陌生养父母。
我只再提两种鸟。它们很常见,而且因生活习性特别而引人注意。大食蝇霸鹟( Saurophagus sulphuratus )是霸鹟里庞大的美洲族的代表性物种。其结构非常接近真正的伯劳鸟,但其习性跟很多鸟都差不多。我经常看见它在田地里寻找猎物时,像鹰一样在一个地点上方盘旋一阵,然后再挪到下一个地点。这样悬停在空中时,即使离得很近也非常容易被误认成是猛禽目,但它俯冲时,力量和速度都远不如鹰。别的时候,霸鹟出没在水边,像翠鸟似的一动不动,以捕获游近水边的小鱼。这些鸟常常被剪掉翅膀后关在笼子或庭院里。它们很快就变得温顺,并因其狡猾古怪的举止惹人乐,据说类似普通喜鹊的行径。可能因为头部和鸟喙相对于身体过重,它们飞起来时起伏不定。傍晚时,霸鹟往往停在路边的灌木丛中,不断地、一成不变地重复一种尖锐但相当悦耳的叫声,而且吐词清晰。西班牙人说它们的叫声很像“Bien te veo”(我看清你了),因此给它取了这个(西班牙语的)名字。
嘲鸫( Mimus orpheus )被当地人称为百灵鸟(Calandria),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歌声比该地任何鸟的都动听。事实上这是我在南美见到的唯一会为了唱歌而专门停下来的鸟。其歌声类似莎草莺(Sedge wabler)的,但更有力度。几个硬朗的音调、几个高音与悦耳的颤音混为一体。它的歌只能在春天里听见,其他时候叫声尖厉、不和谐。马尔多纳多附近的这些鸟温顺而大胆,它们成群结队地拜访农居,啄吃挂在柱子或墙上的肉;如果有其他小鸟也来赴宴,百灵鸟会马上把它赶走。在巴塔哥尼亚无人居住的宽阔平原上,生活着另一个近缘种( O. Patagonica of d’Orbigny ),它们流连在布满带刺灌木的山谷。这种鸟更野,嗓音稍有不同。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如果仅根据习性上的细微不同做判断,在我头次见到这第二种鸟时,就认定它与马尔多纳多的百灵是不同的物种。后来采集了标本,两相比较时我没有太仔细,发现它们非常相似,就改变了意见。但现在古尔德先生说,它们肯定是不同的种。这个结论与其习性的细小差异一致,虽然他并不知晓。
南美洲食腐肉鹰类极多,它们温顺,但有令人恶心的习性。这些特点使只习惯于北欧鸟类的人极为震惊。花名单可以包括长腿兀鹰( Caracara 或 Polyborus )属的四种鹰、美洲秃鹫(Turkey buzzard)、大兀鹰(Gallinazo)和安第斯神鹰(Condor)。根据结构,长腿兀鹰跟普通的鹰(eagle)可以放在一类;但我们接下来就知道它们多么不配这么高的级别,因为根据习性,它们实际占据了咱们那些食腐肉的乌鸦、喜鹊和渡鸦的位置。后几种鸟族遍及世界各地,唯独南美洲没有。先说巴西长腿兀鹰( Polyborus Brasiliensis )。这种鸟很常见,地域分布广,在拉普拉塔草原上尤其多(在那里俗名叫“卡郎察”),在巴塔哥尼亚的荒芜平原上也不算少。在内格罗和科罗拉多两河之间的沙漠里,它们在路旁排成队,等着吞食那些因疲劳或口渴偶然死去的动物的尸体。虽然在这些干旱开阔的地区,包括在太平洋干燥的海岸边很常见,但它们也出没在西巴塔哥尼亚和火地岛的密不透水的阴湿森林中。卡郎察,还有奇曼戈鹰(Chimango),总是成群结队地逗留在大庄园和屠宰房。如果平原上死一只动物,大兀鹰会带头开始盛宴,然后再来一两种长腿兀鹰把骨头挑干净。这些鸟虽然常常这样一起进餐,却远非朋友。当一只卡郎察安静地伏在树枝或地面上时,奇曼戈往往持续不停地、前后上下地翻飞,划着弧线,在每次弧线收尾时,都试图袭击一下它那块头更大的亲戚。卡郎察根本不理它,只摆动一下脑袋。卡郎察虽然常聚在一起,却不合群。沙漠上可以看见单飞的,但最常见的是成对。
据说卡郎察非常狡猾,能偷很多鸟蛋。它们还会跟奇曼戈一起,试图挑掉马或骡子背上本来就疼痛的痂。黑德船长早就用他独特的文笔精确地描述过这一画面:地上是可怜的牲口,耳朵下垂,背部高拱;头上不到一码的距离内,飞鹰盘旋,紧盯着令人恶心的伤口。这些假鹰很少杀死活鸟或动物。在巴塔哥尼亚荒凉的平原上一觉睡过去的人,对它们秃鹫般的吃腐肉习惯会有切身体验。他一醒来就会看见,周围的每个小山丘上都耸立着这些鸟,用邪恶的眼睛耐心地盯着他。这一道独特风景线是所有在这些地区漫游过的人都经历过的。一群人带着猎狗和马去打猎的时候,一整天总会有这么几个“跟班”压阵。卡郎察吃饱后,嗉囊突出,这时候(事实上大多数情形下都如此)它不爱动弹,非常温和胆小。它飞起来时沉重而缓慢,很像英国的秃鼻乌鸦。它很少一飞冲天,但我有两次看见它在高空悠然自得地滑翔。它会跑(有别于蹦),但没有它的一些同类那么快。偶尔卡郎察会很吵闹,虽然一般不这样。它的音量很高,尖锐而奇怪,有点像西班牙喉音的G,再跟一个粗声的双R音。叫的时候,它的头会越仰越高,直到喙张得大大的,鸟冠几乎触及后背的下端。有人怀疑过这种情形,但事实确实如此。我好几次见过它们这样头往后仰、脑袋完全倒过来。除了上述观察,我还可以在此补充上阿扎拉非常权威的描述:卡郎察吃蠕虫、贝壳、蜗牛、蝗虫和青蛙;它会撕裂脐带害死羊羔;它还会追逐大兀鹰直到后者被迫吐出已经吞食的腐肉。最后,阿扎拉说,五六个卡郎察还能联合起来追苍鹭那么大的鸟。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这是一种本事大并颇有心机的鸟。
奇曼戈长腿兀鹰( Polyborus Chimango )比卡郎察小得多。它是真正的杂食动物,甚至会吃面包。我还被告知,奇曼戈严重影响智鲁岛上的土豆产量,因为它们会把刚种下的土豆的根刨出来堆成一堆。在所有的食腐肉的动物中,它通常最后一个离开死动物的骨架。经常可以看见它在牛或马的肋骨架内,如同关在笼中的鸟。一种新西兰长腿兀鹰( Polyborus Novae Zelandiae )在福克兰群岛极为常见。这些鸟在许多习性上都类似卡郎察。它们吃死动物的肉及海里的东西。生活在拉米雷斯(Ramirez)岛上的那些则不得不完全依赖海洋为生。它们都格外温顺不怕人,常出没在住房周围等着吃人扔掉的内脏。如果一个猎人杀了头动物,马上就会来一群,四面八方一站,耐心地守候。吃饱后,嗉囊突出,模样令人作呕。它们善于袭击受伤的鸟:受伤的鸬鹚一到岸边,立刻就会冲上来几只兀鹰;遭此袭击,鸬鹚的死亡不期而至。小猎犬号仅在夏季停留在福克兰岛,但探险号的军官们冬天也在那里,他们跟我讲了许多长腿兀鹰胆大而贪婪的奇闻。兀鹰居然攻击过一只熟睡在一群人旁边的狗;一帮猎人费了很大的劲才守住受伤的大雁,没被从眼前抢走。据说,它们还常几个一起(跟卡郎察一样)守在兔子洞口,兔子一出来就被捉住。它们不断地飞到停在海港的船上,因此必须随时盯着,以防索具上的皮革被撕裂,继而绑在船尾的肉或猎物被偷走。这些鸟也很淘气很好奇,几乎所有散落在地面上的东西都要捡起来瞧瞧。一顶挺大的黑色黝亮的帽子,还有一对抓牛用的重球,就被它们啄起来飞了将近一英里。奥斯本先生的损失最惨重:他当时正在做测量,放在一个红色摩洛哥皮革盒子里的小卡特尔罗盘就这样被它们偷走了,而且再也没找回来。这些鸟还喜欢吵架,特别容易激动,生气的时候就把草一通乱啄拔起。它们并不真正的合群,也不会腾飞,飞的时候沉重而笨拙。在地面上,它们跑的速度极快,非常像野鸡。它们很吵闹,常发出一些尖叫。叫声有些像英国的秃鼻乌鸦,因此捕海豹的人就管它们叫秃鼻乌鸦。最怪的是,它们叫的时候也把头抬起来并往后仰,跟卡郎察一样。它们在海岸边的岩石峭壁上造窝,但仅限于毗邻的那些小岛,而不在两个主岛上。这种温顺无畏的鸟竟然又有这么出奇谨慎的一面。捕海豹的人说,这些鸟的肉,煮熟后白净而美味;然而,要多么无所顾忌的人才会品尝这样一餐啊!
现在就剩美洲秃鹫( Vultur aura )和大兀鹰可谈了。前者在稍微有些潮湿的地方就有,遍布合恩角到北美。跟卡郎察和奇曼戈不同,它的地盘已经扩展到了福克兰群岛。美洲秃鹫好独处,顶多出双入对。很远距离就能认出它来,因为它可以腾空而起,而且姿态非常优雅。众所周知,这是一种真正的食腐肉动物。在巴塔哥尼亚的西海岸树木繁茂的小岛和断断续续的陆地上,它完全依赖大海抛上岸的东西和死海豹的尸体生存。不管哪里的岩石上有海豹群,周围就能看见这些秃鹫。大兀鹰( Cathartes atratus )与美洲秃鹫的地理分布不同,它从来不曾出现在南纬41度以南的地区。阿扎拉指出,据传说,南美最初开发的时候,在蒙得维的亚还看不见这种鹰,它们是随后跟着人从更北部地区迁徙而至的。如今在蒙得维的亚往南三百多英里的科罗拉多山谷里,大兀鹰也很多。这个新的南移很可能发生在阿扎拉年代以后。大兀鹰通常更喜欢潮湿的气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喜欢淡水附近的区域。因此,它们在巴西和拉普拉塔极多,而在巴塔哥尼亚北部的沙漠和干旱的平原上,除了一些溪流边,几乎杳无踪影。这些大兀鹰遍布整个潘帕斯草原一直到科迪勒拉山脚下,但我在智利从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它们在秘鲁作为打扫腐肉的清道夫而受保护。大兀鹰可以算是合群的,因为它们似乎很喜欢成群结队,而不仅仅为了同一个猎物才赶到一起来。天气好时,可以在高空看见一大群,每只鸟都张开翅膀,一圈又一圈,优美地盘旋。它们显然只是在享受一起飞翔的快乐,或因联姻而成群。
巴塔哥尼亚的长腿兀鹰
至此我已经提到了所有的食腐肉动物,除了安第斯神鹰。等到我们访问一个比拉普拉塔平原更适合其生活习性的地区时,我再给它一个恰如其分的描写。
离马尔多纳多几英里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沙丘把拉普拉塔河堤与德尔波特雷罗湖(Laguna del Potrero)分开。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堆玻璃化的硅质管。这是由雷电射入散沙而产生的。这些管子各方面都像在《地质学会报》上描述过的、在坎伯兰郡(Cumberland)的德里格(Drigg)地区发现的硅质管
。由于没有植被保护,马尔多纳多的这些沙丘的位置不断地挪移。正因为如此,硅质管从沙丘深处暴露出来,周围还散落了无数片段,说明它们本来被埋得更深。有四个管子垂直插入沙中,我的手顺着其中一个没入沙中有两英尺深。我把那些显然属于这个管子的断片拼接起来后,它的总长度达五英尺三英寸。整个管子的直径几乎相等,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它最初入地更深。但这尺寸比起德里格那些小得多,那里有一个可以一直追踪到地下至少三十英尺深。
硅质管的内表面完全玻璃化,光亮平滑。放一小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见里面有杂乱的微小空气泡或蒸汽泡,就像吹管前端结成的那种式样。沙子完全或基本上是硅质的,但有些黑点,其明亮的表面呈金属光泽。管壁的厚度从0.03到0.05英寸不等,偶尔甚至达0.1英寸。管子外表面上的沙粒都磨圆了,略微闪亮,但我没找到结晶的迹象。类似于《地质学会报》论文里的描述,这些管子往往被压缩过,有很深的纵褶,特别像干瘪的蔬菜茎或榆树、软木树的树皮。径围大约两英寸;某些圆柱形而没有任何沟痕的片段,周长达四英寸。沟痕或褶皱显然是在管子形成过程中因为炙热而松软时,被周围的散沙挤压而成的。根据没被挤压过的片段判断,闪电的尺寸或口径(如果可以用这样的词汇的话)应该有大约1.25英寸。巴黎的阿歇特(M. Hachette)和伯当(M. Beudant)两位先生
成功地制造出了大致类似于这些闪电管的玻璃管子。他们的办法是用很强的电击穿过细玻璃粉。如果在玻璃粉里掺入盐提高其可熔性,能做出的管子尺寸更大。他们也试过用长石粉和石英粉,但没有成功。其中一个用捣碎的玻璃制成的管子,有将近一英寸长(0.982英寸),内径为0.019英寸。想想用巴黎最强的电池和最易熔的玻璃,造出的管子却如此短小,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闪电的威力:它穿过沙子所形成的圆管,有一个至少有三十英尺长,没被压缩处内孔径达1.5英寸,而且所用的物质还是格外难熔的石英!
我前面说过,这些管子几乎以垂直的角度进入沙子。但有一个不如其他的那么规则,最弯的地方偏离直线有33度。这个管子还有两个小分支,相距大约一英尺,一个冲下,另一个冲上。后一个尤其特别,因为电流体必须从其流动的方向转一个26度的锐角。除了这四个垂直入沙并能追踪到地下的管子,还有几组碎片,其最初生成的地点毫无疑问也在附近。所有这些管子都位于一片平坦的,长六十码、宽二十码的流沙平地上,周围有很高的沙丘,大约半英里外则是高四五百英尺的山脉。我觉得最不寻常之处[包括这里的,德里格的,还有里宾特洛甫先生(M. Ribbentrop)提到过的德国的某处]在于这些管子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找到的。在德里格的一个十五码见方的区域内发现了三个,在德国的情形也如此。我所描述的情况,在长六十码、宽二十码的空间内肯定多于四个。因为这种现象不太可能是由接二连三的不同的闪电造成的,我们必须相信,同一个闪电在即将射入地下之前分成了好几支。
硅质管
德里格附近海岸线上的采海带者
拉普拉塔河周遭地区似乎特别容易发生放电现象。1793年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了大概是有史可查的破坏程度最严重的雷阵雨:全市范围内三十七个地方遭雷击,十九人死亡。根据几本旅行书里所描述的现象,我倾向于相信在大河的入海口雷阵雨非常频繁。是不是因为大体积的淡水和盐水的混合会干扰电平衡?就在偶尔几次造访南美这个地区时,我们就听说了一艘船、两座教堂和一栋房子被雷击中。我在事后不久去看过一座教堂和那栋房子。房子是蒙得维的亚总领事胡德(Hood)先生的住宅。有些雷击的效应很奇怪,靠近电铃线两侧大约一英尺的墙纸都被烧焦了,金属被熔化。虽然房间约有十五英尺高,熔化的金属滴到椅子和家具上,钻出一连串的小孔。部分墙仿佛是被炸药给震碎的,飞出的碎片劲道大到把房间的另一侧墙砸出坑来。穿衣镜的边框被熏黑,而其镀金显然先挥发掉了,因为放在壁炉架上的一个嗅盐瓶被涂上了亮晶晶的金属珠粒,而且牢固得好像是上了一层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