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实施“六大”战略重点任务,即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全方位开放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与制度,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水质跨界断面考核,推动协同治理,严格保护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廊道。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重点是严格治理工业污染、严格处置城镇污水垃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防控船舶污染。
二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重点是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江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
三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是加强水源地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
四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重点是合理划分岸线功能、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重点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长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要着力推进长江水道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网络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一要打造创新示范高地,集聚人才优势,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中介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创新中心。
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较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上中下联动”。围绕高质量城镇化目标,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城市群为重点,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大城市核心带动作用,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建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
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地施策、因城施策拓宽进城落户渠道,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统筹推进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三是加强新型城镇建设,提升城市特色品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推进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跨境运输便利化。以昆明为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进出口集散网络,促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加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推进相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一是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资质互认制度。研究建立务实、高效的区域标准化协作机制。
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沟通协调,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打破区域分隔和行业垄断,逐步消除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物流体制改革,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直达运输,规范收费行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鼓励地方研究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等资金进入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领域。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
[1]秦尊文.长江经济带战略形成前的理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7-43.
[2]秦尊文.长江经济带形成中的地方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6.
[3]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7):769-772.
[4]吴传清.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重点[J].区域经济评论,2014(4):45-47.
[5]文余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现实价值[J].改革,2014(6):26-28.
[6]郑德高,陈勇,季辰晔.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3):78-85.
[7]成长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8]吴威,曹有挥,梁双波,等.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发展格局及对策建议[J].经济地理,2018(2):98-103,171.
[9]黄娟.协调发展理念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思考——借鉴莱茵河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经验[J].企业经济,2018(2):5-10.
[10]付保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形势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1):55-59.
[11]肖金成,刘通.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对策[J].西部论坛,2017(1):39-42.
[12]陆玉麒,董平.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J].地理研究,2017(4):605-615.
[13]金凤君,张海荣.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与重庆的通道战略[J].西部论坛,2017(2):30-38.
[14]赵吉.城市支点、协调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7(2):42-49.
[15]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61.
[16]王维.长江经济带“4E”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7(9):1354-1362.
[17]黄勤,林鑫.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标体系与发展类型测度[J].改革,2015(12):33-41.
[18]秦尊文.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3):351-352.
[19]刘振中.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9):30-33,38.
[20]肖金成,黄征学.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J].江淮论坛,2015(1):5-10,2.
[21]段学军,虞孝感,邹辉.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0):162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