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2014年9月25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带”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带”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2016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带”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东西部、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开放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中的八大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裕、生物种类繁多,生态流量充足,在涵养江河湖泊水源、调节气候变化、保护生态多样性与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巨大功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带,构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脊梁”。截至2016年年底,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 096个,湿地面积为11542.90千公顷,森林面积为84660.60千公顷,森林蓄积量为531 041.23亿立方米,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9.85%、21.53%、40.76%、35.08%,高于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占全国比重的21.23%;森林覆盖率为41.5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3% 。除长江经济带先天生态禀赋充裕外,沿线省份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加强区内生态文明建设,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山青、水秀、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建设地质公园180个,建设总投资达299.84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4.42%和49.09%;2016年恢复矿山占用损坏面积9.79千公顷,治理投入32.10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22.43%和41.64%;累计除涝面积8 803.70千公顷,当年新增除涝面积194.10千公顷,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8.17%和52.2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760.30千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870.00千公顷,水土保持及生态项目当年完成投资达270.85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0.49%、33.27%和55.06%。长江经济带在维护国家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极为庞大,创新驱动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显著,创新驱动能力强劲,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企业高达15473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584.26万人,分别占全国比重的50.24%与43.54%,聚集着全国近一半的高技术企业与从业人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达71337.87亿元,利润总额为4 712.73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6.38%和45.75%,其中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45.2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29.9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42.40%,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56.27%,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62.50%,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的65.79% ,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技术产业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长江经济带云集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可为长江经济带保持持久强劲创新能力提供不竭动力支撑。截至2016年年底,长江经济带集中了研究与开发机构1 236家,高等院校1 115所,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4.23%与42.95%;R&D 人员全时当量高达180.42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高达7 02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数高达13.99万件,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6.52%、44.83%和46.29%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长江经济带是人口、产业集聚带。上中下游分布着三大巨型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为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具有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对周边地区有着极强的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纺织服装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渝新欧”“蓉欧快铁”“汉新欧”“湘新欧”“义新欧”“合新欧”等中欧班列与沿海沿江大港大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截至2016年年底,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数量高达33.72万亿元与5.91亿人,集聚了全国42.22%的经济体量与和42.77%的人口总量,进出口货物总额高达1.57万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42.53%。2016年长江经济带金属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68万亿元和3.9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2.70%和49.14%;纺织服装、服饰业销售产值为1.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49.3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产值为1.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51.85%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地位,特别是产业地位接近全国的一半分量,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无法比拟,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密集的人口数量要求构建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满足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量、技术流的充分流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长江经济带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分别高达204.43万公里与3.66万公里,占全国比重的43.53%和29.49%;内河航道里程则高达9.03万公里,占全国比重的71.08%;货运量与客运量分别为185.16亿万吨和94.27亿万人,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2.21%和49.61%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完备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功能健全的世界级及国家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四、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横跨九省二市,国土面积高达203.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23%,其上中下游地区与东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耦合性,下游(苏、浙、沪)、中游(鄂、湘、赣、皖)和上游地区(云、贵、川、渝)大体分属于我国国土空间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上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显著阶梯状分布格局。

各地区具备独特的梯度比较优势,下游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中上游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具有较为充足的后备土地和劳动力,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利与生态资源,交叉的比较优势使得上中下游地区具备良好的协调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同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中上游地区已建立了安徽皖江、江西赣南、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重庆沿江和四川广安等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承接下游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产业转移。2016年下游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占长江经济带的61.19%、59.86%、62.64%、60.81% ,研发强度高达2.45%,远高于同期全国2.01%的平均水平,下游地区形成对中上游地区的绝对技术和资金优势;而2016年中上游地区城镇化率仅为51.86%,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7.35%,更远低于下游地区的70.52%,中上游地区尚有2.08亿的非城镇人口,城市后备劳动力充足,且中上游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60811元与37747元,远低于下游地区的81268元与46446元,中上游地区较下游地区具有显著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中上游地区较下游地区具有明显的生态资源优势,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生态屏障与优质的生态产品。2016年中上游地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分别占长江经济带的93.43%与95.06%,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占长江经济带的90.90%与94.66%,森林覆盖率为42.11%,远高于下游地区36.58%的森林覆盖率。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梯度发展格局与交叉比较优势,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c11jaUYaVA+wbVy4GSRVBZcvgT5OveSNVWobPixGZan/FWDUyzBzcxDNjZIZ5u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