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问题意识和方法论

十年的时间,官方、媒体、精英、民间、记忆公众已经基本完成汶川地震灾难记忆的建构。因此,本研究试图站在这样的时空距离去重新审视“汶川地震”,并探索以下问题:

(1)记忆的言说者是怎样进行灾难记忆的建构的?

(2)灾难的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不同的记忆公众是怎样的状况和局面?

(3)在汶川地震灾难记忆的空间媒介呈现和建构中,不同的记忆言说者存在着怎样的对话、冲突和协商?

(4)汶川地震因其特殊性,有哪些媒介形态,以何种方式,在时空的不同维度来参与灾难记忆的建构和再现?

为达成这一目标,笔者首先进行了方法上的创新。将“文化创伤”的理论范式引入对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的研究中,并用“常民创伤”和文化创伤的不同理论视角来区分创伤记忆的构建阶段和记忆公众,改变基于二元模式的单一的、静态的、被动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扩大了媒介记忆中的“媒介”的形式边界,通过对空间化媒介(包括赛博空间、博物馆、遗址)的记忆书写等媒介形式的灾难记忆建构过程的分析,贡献了新的案例。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立足震后10年,5·12汶川地震无论是作为灾难事件本身还是进入灾难记忆而言,从各个学术领域和角度所做的研究其观点和倾向都基本“尘埃落定”,可以以一段较长距离的时空维度和尺度进行观察,因此掌握比以往更多、更为丰富的经验性材料。

方法上,本书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汶川地震的10年间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本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涉及前任研究成果、在地经验性材料、网络资源等。

2.文本分析法

该方法是本文对空间媒介各种类型化符号等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系统梳理和定性分析,并进行历史比较研究,从而深层次分析记忆文本的符号意义,剖析背后的记忆建构过程。主要采用定量的文本分析,辅以定性的文本分析。

3.内容分析法

美国传播学者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客观、系统、能明确对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量化的研究方法,它借助类目编码将非量化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研究的系统性和客观性。

4.田野调查

笔者主要通过观察与参与观察,在研究对象祭祀、参观及其他日常行为中获取直接、第一手的资料,并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当下活动知识的提供、长时间访谈。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本研究以北川县遗址和漩口中学2处作为田野调查点。

5.半结构深度访谈

笔者在进行遗址考察中通过半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长时间的访问,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深层访谈法适合于了解复杂、抽象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只有通过自由交谈,对所关心的主题深入探讨,才能从中概括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Oe9Jh9jralYBCjd4z9jlu2W9w+bRRLL2hO4Vt0L5AyjvMhOWKRmw0/+Gwxb8c6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