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大堂
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北侧。明朝属灵椿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南锣鼓巷名称,因旧称“罗锅巷”演变而来,北锣鼓巷,因位于南锣鼓巷以北而得名。北锣鼓巷和南锣鼓巷,都是元大都时期统一规划设计建成的街巷,共同的特点是两侧都有排列整齐、东西对称的胡同。北锣鼓巷两侧有很多胡同的名称始于元朝和明朝,其中的法通寺胡同今称华丰胡同,净土寺胡同今称净土胡同,沙拉胡同今称纱络胡同,千佛寺胡同今称千福巷,东绦儿胡同今称东绦胡同。
北锣鼓巷西侧的胡同向西穿过宝钞胡同与旧鼓楼大街相通,元朝的钟楼鼓楼建在旧鼓楼大街,钟楼鼓楼前后都是密集的商铺。元朝《析津志》记述,钟楼前方十字街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珠子市,钟楼后方有铁器市、靴市、穷汉市。鼓楼左右有出售果木、饼面、柴炭和各种器用的店铺,鼓楼东南的转角街市有多家针铺,鼓楼西斜街面临积水潭海子,有望湖亭,有舞榭歌台酒楼饭馆,是贵官富商游赏之地。在这些繁华的商业街上,大量流通着宝钞纸币,因此元朝在北锣鼓巷和宝钞胡同之间,设有宝钞库和倒钞库。
宝钞胡同在明朝称为倒钞胡同,名称源自元朝设在这里的倒钞库。“倒”意为“倒换、更新”,“钞”是元朝发行的宝钞纸币。倒钞库负责回收磨损破旧的宝钞,宝钞库负责印制发行新的宝钞。《元史·百官志》记述,户部下属有“烧钞东、西二库”,由正九品官员“监烧昏钞”,“昏钞”即字迹模糊的破旧宝钞。《元史·文宗本纪》记述,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十月,“烧在京积年换倒昏钞二百七十余万锭”。明朝沿用宝钞纸币,也有倒钞制度。《明史·食货志》记述,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钞用久昏烂,立倒钞法,令所在置行用库,许军民商贾以昏钞纳库易新钞”,并且按照钞票面额收取百分之三的工本费。
北锣鼓巷路西的千福巷,有元朝古庙千佛寺,清朝称为千佛寺胡同。清朝管理铸造钱币的机构户部宝泉局,设在大兴县胡同以东,下属有四个造币作厂。《日下旧闻考》记述,“东作厂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南作厂在钱粮胡同,西作厂在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胡同”。千佛寺胡同曾被称为“钱局”胡同,1965年改称为千福巷。
北锣鼓巷路西的纱络胡同,旧称沙拉胡同,蒙古语称珊瑚为“沙拉”,也泛指珠宝。《析津志》记述,“沙拉市,一巷皆卖金银珍珠宝贝,在钟楼前”。
元朝在鼓楼东南角有很多针铺,明朝在北锣鼓巷西边也有一个“针刘胡同”。
宝钞库和倒钞库这样重要的机构自然需要重点保护,所以紧邻北锣鼓巷路东就是元朝的警巡院。警巡院东侧,是元大都的大都路总管府,总管府路口称为“大都角头”。“角头”,指街道尽头拐角处的路口,这个角头路口,后来演变为交道口。元朝的大都路总管府旧址在今交道口西北侧的东公街和西公街之间,明清两朝的北京顺天府衙门也在同一位置,在这里至今留有清朝的顺天府大堂。东公街和西公街名称里的“公”字,源于民国初期北京市政府的名称“京兆地方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