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厂东巷
草厂东巷,旧称北醋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北侧的草厂胡同以东。明朝属金台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北京有许多称为草厂或草场的地名,大多得名于明朝驻京军队的军马草料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皇帝。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攻占元大都,朱元璋将元大都降格为北平府。征虏大将军徐达在进攻元大都之前曾经请示朱元璋,如果元朝皇帝逃往草原是否追击,朱元璋回答无须追击,只要固守边境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反攻即可。由于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际并未彻底击溃元朝军队,致使此后的明朝北方长期遭受侵袭。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分封皇子,皇四子朱棣受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离开南京进驻封地北平府。后来燕王朱棣从北平府起兵,攻占南京夺取了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又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到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南京遭到大批建文皇帝旧臣的抵制,甚至遭到官员谋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北京便于就近集结军队防御蒙古侵袭,号称“天子守边”。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的前后,曾经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因此明朝在北京长期驻守着大量军队。
明朝的军制,将全国各地分为五大军区,分别由设在北京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统辖,合称为“五军都督府”。现在的人民大会堂一带,旧时有中府胡同、前府胡同等地名,就是五军都督府的遗迹。
五军都督府下辖各地的“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卫指挥使司”,相当于军分区,简称“卫”,每个卫有官兵5600名。驻守在外地的卫称为外卫,驻守在北京的卫称为京卫。明朝有74个京卫,所以北京城到处都有兵营。在明朝,西城区的机织卫胡同是济州卫兵营,北魏胡同是永清左卫兵营,东城区的五道营胡同是武德卫兵营。这些兵营全都配备有军马,需要有养马和贮存草料的地方,所以在北京留下了诸如前马厂、后马厂、马匹厂、养马营等许多涉及马的地名,也留下了大量称为草厂或是草场的地名。
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金台坊管界有腾骧四卫。《明史·职官志》记述,腾骧四卫分别是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组建于宣德八年(1433年),职责是“直驾、随驾”,也就是为皇帝值班站岗和随行护卫。民国时期的《燕都丛考》记述,草厂胡同有“东西南北四口”,可见这里过去是腾骧四卫军马草料场的大院,大院四面都有出口,后来演变为胡同民居。
草厂东巷虽然紧邻草厂胡同,但是与昔日的军马草料场并无关联。草厂东巷旧称北醋儿胡同,过去在南边有南醋儿胡同、中醋儿胡同、西醋儿胡同,在北边有酒醋面局外厂,还有碾儿胡同和锅腔胡同这样听起来与造醋和磨麦碾米相关的地名。这些与醋相关的地名,根源都在地安门内大街东侧的酒醋局胡同即今东板桥东巷,那里是明朝为皇家服务的“四司八局十二监”二十四个内府衙门之一的酒醋面局所在地。酒醋面局掌管磨麦碾米、酿酒造醋。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因为这一带称作“醋”的胡同太多,容易混淆,遂将草厂胡同东面的北醋儿胡同改称为草厂东巷。锅腔胡同在民国时期改称为国祥胡同,碾儿胡同今称国盛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