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四

铅笔一杆,胡同三千

假如没有画家况晗,铅笔就是铅笔,胡同就是胡同,铅笔和胡同就不会产生共鸣,也不会产生彼此激发能量的核磁共振,更不会如水乳交融一般相亲相恋。铅笔普通,胡同普通,两者因况晗而结合变得气度非凡。这就是艺术家该干的事情,发现大千世界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关联,用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出司空见惯中的新奇与惊艳。

灰色调的胡同建筑是历史岁月的积淀,古朴的四合院伴着杨槐榆柳,历尽沧桑。四季分明的是八百年古都的喜怒哀乐,八方会聚的是九州各地的新老移民。每一个门墩和瓦当都记载着一段曼妙的传奇,每一个花窗和回廊都讲述着一则难忘的故事。在葡萄藤和石榴树下有亲朋依依、细语声声;在紫丁香和红芍药的清芬中有情侣缠绵、其乐融融。何况这许多昔日生活的场景随着城市格局的变迁而成为陈迹,或是建筑物被拆除,或是居住者被搬迁,与此争夺时间的是况晗快马加鞭的脚步和沙沙作响的画笔。

原本喜欢用水彩画北京的况晗,从美国画家西奥多·考茨基的《宽线条铅笔画》中获得启发,改用宽线条铅笔画胡同取得意外的效果。铅笔素描所勾勒出的线面组合的物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形成暗色、灰色、亮色三个层次,如同历史的厚重、民居的朴素、生活的温暖三个元素的立体呈现。他那特有的笔触情绪饱满,描摹胡同景物力道正好,一笔一笔沉稳叠加如同磨砖对缝的建筑工艺严谨有序,线条交代得清楚流畅,线与面构成的空间感释放出一种奇妙的节奏和张力,好像要抓牢这座古城的灵魂。

在况晗的铅笔画中,物体的平面、体积、色彩、质感等各种元素都格外凸显,又能浑然一体,彼此关照,各自都能自由地伸展、愉快地呼吸。看他的作品,谁又能说用单色线条表现世界直观事物的时候色彩不够丰富、形象不够丰满、意念不够丰盈?谁又能说一帧尺幅小景,不能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来永久祭奠一座古城?他的取景蕴含着朦胧的诗意,他的构图带着历史的眼光,他的光影折射着生活的梦想……他在作画时找到了和这座古城的因缘,我们在他的笔触中找到了和这座城市的血缘。

一幅幅朴素、逼真的老北京胡同铅笔画,最能让在胡同中长大的人怦然心动,它们珍藏了何止一代人的童年、青春、壮年和晚岁,更为古城北京留下了堪称史册典籍的图像资料,那是北京历史的标识,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况晗对胡同一见钟情,我则对况晗的胡同铅笔画百看不厌。我从单纯的线条中看出丰富,从朴素的色彩里体会鲜艳。卑微的屋檐下积聚着高贵,平淡的颓墙上堆砌着优雅,我被那诗一般的画意深深打动。

在文学艺术领域,胡同题材堪称一个浩大工程,恐怕一个画家穷其一生也描摹不尽。况晗胡同铅笔画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感、影响力以及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绘画艺术的范畴,进入了文化、历史、建筑、民俗等诸多领域。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其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单从古都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角度说,它因生活气息浓厚、有“图像史记”之风采,而弥足珍贵。

况晗,铅笔,胡同,三位一体,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美妙音符。

彭俐(北京日报高级记者,诗人,学者,评论家) z27iHjPqdXujfvLk5PPJj47sBBrX55LFWY5msqiRwJsmucJl0rxK+c2au/m9MO6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