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无事忙。今天难得清闲,有空读书。翻开一本铅笔画册,引起了我对一位陌生画家的关注。最初我以为就是铅笔速写,启卷一看,大为惊讶,甚至难以相信——这些画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以铅笔为基础,再加干湿浓淡水墨才出现的效果,但定睛细看,这些作品纯系一点都不“掺假”的铅笔画。这真是了不起的创新,堪称创立了一个新的画种。
我很早就接触过铅笔画,但对其表现力理解有限。小时候看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铅笔画帖》,风景、人物都画得比较简练,虽然意境神态很生动,但总觉得不如水彩画更丰富。后来看过有人用削得长长的“施德楼”铅笔画石膏素描,再后来还看过建筑专业的学生画铅笔淡彩和钢笔画,呈现的景物很美但缺乏厚重感,尤其是质感和空间感都受到一定限制。特别当内容涉及人物、器物时都有意简略或一笔带过,未免不够完整。
看到眼前这本画册上的老北京铅笔画,顿觉别开生面,明暗调子变换得法,有油画、水彩画的效果,凸显了光和色的艺术。作者的大笔触、大色块,或奔放,或细致,画出了老北京正在变化、正在消失的那些胡同的影和物。
这样的画作既是艺术品,又有一定的文史资料价值。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大有可观;从绘画角度看,作者不墨守成规,创立了一个新的画种,真是难能可贵。
李滨声(著名漫画家,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