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留住胡同

一支铅笔记录着胡同的过去,一本画册再现了老北京的情韵。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因其独特,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胡同,是老北京的印符,是北京文化的象征。胡同,展示着光阴流逝所积淀的文化之美,美在平平和和的持家寄寓,美在唇齿与共的邻里亲情,美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美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道德教化。

元、明、清以来,作为祖祖辈辈繁衍生存的空间,胡同承载着一代代老北京人的悲欢离合。晨曦初露,斜阳余晖,皓月明光,那砖瓦、门楼的斑驳,在光影的映衬下,叙说着岁月流痕。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不少北京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构成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老北京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之间,只留下缠绵的记忆……

况晗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南京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单位分给一间胡同大杂院里的平房,遂与胡同结缘。每日生活在胡同里,他对胡同的眷恋和钟情日浓一日,看着胡同在推土机的无情碾压下一片片地消失,他黯然神伤。“得把消失的胡同用画笔留下来”,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他开始了与推土机的赛跑。

况晗肩挎相机,背扛画板,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拍下了数万张照片,勾勒了无数幅素描,创作了数百幅胡同铅笔画。他用艺术手法记下了时代的变迁,录下了古城的历史文脉,留住了皇城根的魂魄,为当下与传统的文化接续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况晗的铅笔胡同系列作品展示着市井的喧闹,布满了风俗的芳香,接地气,通人脉,勾起了无数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他用自己的独门技法描绘出胡同的春夏秋冬,抚慰了千千万万颗怀念胡同、思念故土的心灵。读他的画能够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在胡同里度过的美好岁月。

况晗的铅笔画,以扁平宽的粗线条,融油画的笔触、水彩的透明、版画的力道、国画的苍劲于一体,笔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的笔就像雕刻的刀,刀刀到位、刀刀见神。直笔、横笔、偏锋、点彩,其布局错落有致、层次井然,其线条干净利落、变化多样,其色调深浅有度、浓淡相宜。细品况晗未处理过的铅笔画作品,就像在观摩一件浮雕,凸凹有序、深浅得当。没有繁琐的笔触、多余的细节,有的只是情驱笔随,一气呵成。

况晗十分注重情与景的交融、动与静的映照,努力用人物来打破建筑的静谧与呆板。追逐嬉戏的孩童,匆匆奔波的行人,忙碌敬业的商贩,辛勤劳作的主妇,怡然自适的老人……他笔下的人物,平凡中见深邃,简约中见真情,情深意远,京味十足。

素描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独立的画种。西方名家对此多有论述:“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米开朗基罗);“素描是最贞的艺术”(罗丹);“素描是高度的艺术诚实”(安格尔);“我不需要悼词或什么东西,只希望在我的墓上写一句话:我从内心里热爱素描”(德加)。然而,况晗的铅笔素描用无数的面取代了线条的组合。众所周知,面积越大,阻力越强,这需要他巨大的臂力和无穷的毅力。

况晗自称“磨铅笔的人”,他敏锐地发现了铅笔与胡同之间精神特质上的契合,他勇敢而幸运地拿起了最简单、最经济的铅笔,把黑白造型玩到了极致,不仅玩出了独特的风格,还玩出了一个新的画种。他一画二十五年,画出了一方新天地,不但得到艺术界的认可、收藏界的追捧,还赢得了成千上万“老北京”的感恩和拥戴。

况晗的铅笔画一如他的性格——棱角分明却又细致入微,他默默无闻、锲而不舍地走着自己的路。作为况晗曾经的老师,他三十多年前刚入校时我就极为欣赏他这股子犟劲儿。我为他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并期待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2015年7月于北京 YKmArKav/6FI++GwjdWGZzDDa9yqcCj+9XowwZNSBPd0Z2mQ+hsfBmk13ptjei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