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路口以北。明朝属北居贤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北新桥街道辖区。
雍和宫寰海尊亲牌坊
雍和宫大街,明朝旧称集贤街,得名于大街西侧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清朝称为雍和宫大街,得名于大街东侧的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大街两侧的街巷规划有序,胡同排列整齐,始建于元大都时期,有很多元朝遗迹。大街东侧的北新桥二条旧称报恩寺胡同,得名于元朝古庙报恩寺。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征虏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城,元朝翰林院学士危素曾在报恩寺投井自尽未遂,之后归降明朝。柏林胡同得名于元朝古庙柏林寺。大街西侧的永康胡同旧称极乐寺胡同,得名于元朝古庙极乐寺。国子监街又称成贤街,得名于孔庙的大成门和国子监的集贤门。
《元史·成宗本纪》记述,元成宗皇帝于大德六年(1302年)开工营建孔庙,又于大德十年(1306年)在孔庙西侧营建太学。《日下旧闻考》记述,到了明英宗时期,太学已经破败不堪,吏部主事李贤上书说,明朝迁都北京以来建造了不少寺庙,但是太学如此破败,实在不成体统,请求将建庙的钱拿来重修太学,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太学重修完工。
国子监街南侧的方家胡同在明朝已经存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妃文绣家族世居方家胡同。文绣,姓鄂尔德特氏,镶黄旗蒙古人,曾祖父锡珍曾任吏部尚书,拥有半个胡同的五百多间房屋。文绣生于1909年12月20日,6岁时父亲早亡,家族败落,姐妹三人随母亲迁到花市上头条租房居住,为花市商铺绣花维持生活。1921年逊帝溥仪选文绣为皇后,此后受到长辈压力又改选婉容,文绣进宫成了皇妃。
方家胡同以南的交道口北头条,向北的分支旧称范家大院,是清朝范文程住宅。《清史稿·范文程列传》记述,范文程,明朝沈阳县秀才,宋朝范仲淹后人,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书。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范文程前去投靠,努尔哈赤说他是名臣之后,要善待他。范文程追随努尔哈赤攻略辽阳、广宁,继而追随皇太极多次攻略明朝,曾经率军攻占潘家口等五城,升任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范文程列入镶黄旗汉军,辅佐摄政王多尔衮攻略北京,论功受封一等男爵,同年又晋升二等子爵。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七十岁死去,赐葬怀柔红螺山。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范文程以卖祖求荣为乐。
雍和宫大街东侧的前永康胡同,明朝旧称永康侯胡同,因永康侯徐忠府邸而得名。《明史·徐忠列传》记述,徐忠,合肥人,承袭父亲河南卫从五品副千户世职,征战积功升任济阳卫正四品指挥佥事,驻守开平(今属唐山市)。燕王朱棣起兵与建文皇帝争夺皇位,徐忠率部归顺屡立战功,曾在白沟河单骑突阵手指中箭,抽刀断指再战,被朱棣望见,称赞“真壮士也”。徐忠升任正二品都督佥事,朱棣夺得皇位以后授爵永康侯。
雍和宫,原是雍正皇帝即位以前居住的雍亲王府。清朝制度,皇帝即位以前住过的府邸称为“潜龙邸”,不可再由他人居住。乾隆皇帝《御制雍和宫碑文》记述,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将昔日王府命名为雍和宫,设官值守。雍正皇帝死后,在皇宫举办丧仪已毕,例应移灵待葬,又恐灵魂眷恋旧邸,所以移灵至雍和宫,为此将旧日王府装饰扩建为皇家规格,并且于安葬之后,在雍和宫供奉神主牌位以供拜谒。潜龙邸不宜由子孙居住,空置日久难免萧条冷寂,鉴于皇祖康熙皇帝幼年曾在北长街居住,皇父雍正皇帝将北长街居所改建为福佑寺,况且雍正皇帝也是精研宗乘,因而修成无上正觉,所以依例将雍和宫改建为寺庙。乾隆皇帝碑文,说明了雍和宫改建为寺庙,是为了纪念雍正皇帝,所以雍和宫前庭正面的牌坊,题字是“寰海尊亲”,表达了乾隆皇帝尊崇父亲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