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彝伦堂前的日晷
箭厂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西侧。明朝属崇教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现在的箭厂胡同,北达五道营胡同,南通方家胡同,然而箭厂胡同的主体部分旧称慈悲胡同,真正的箭厂胡同在慈悲胡同的东侧,以前是国子监西院的射圃,1965年整顿地名时慈悲胡同与箭厂胡同合并,改称为箭厂胡同。
国子监是管理太学的衙署,设有相当于校长的从四品祭酒和相当于副校长的正六品司业。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弘治十四年(1501年)又修建围墙和学生食堂。那时国子监大门对面是小巷,巷口有污秽的排水沟,官府出钱买下巷口居民刘福、姚浩等人拥有的长七丈五尺、宽四丈的一片土地,建造了照壁和红墙以改善观瞻。现在的国子监太学是清朝维修扩建以后的格局,大门为集贤门,二门为太学门,庭院里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的“圜桥教泽”琉璃牌坊和环绕着圆形水池的辟雍方殿。辟雍是皇帝亲临太学讲学的场所,乾隆皇帝讲学时,王公百官和学生三千八百余人都要聚集在水池周边聆听。庭院两廊排列着六堂,是学生们上课的教室,西廊的博士厅是教师办公室,东廊的绳愆厅陈设着刑具,是对违纪学生绳之以法的地方。北面的彝伦堂是举行典礼仪式的正堂,堂前有一座观测时辰的日晷,有趣的是在元朝,太学的放学时间居然是以日影转到后院的梨树为准。现在的后院有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敬一亭院落,东侧的敬思堂就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的办公室。
太学传授儒学,也训练学生射箭。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各府州县的学校都要设置射圃,射圃是训练射箭和举行乡射礼的场所。国子监射圃在西院,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院落。
孔子传授学生的六种必修学业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有学生三千人,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论语》记述,“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不与旁人竞争,如果说有竞争,那就是举行射礼的时候。升堂竞赛射箭,下堂一起饮酒,那种竞争也是君子之争,孔子说的就是乡射礼。
儒家经典《仪礼》记述了大射礼和乡射礼的程序。大射礼是诸侯与臣僚举行的射箭竞赛典礼,乡射礼是地方长官在学校射圃与本地官员、士子、学生举行的射箭竞赛典礼。乡射礼有繁复的程序,先是官员士子们坐在堂上举行饮酒礼仪,然后观看射手在堂前射击对面的箭靶。射手来自六名学生,分为三组,轮番进行三轮射击,每轮每人发射四箭。第一轮属于热身赛,不计成绩,后二轮统计中靶成绩,中靶多者取胜。然后观礼的官员士子也要射箭,最终全体饮酒会餐,奏乐唱歌。
射箭中靶,称为“获”,报靶员称为“获者”,报靶员躲在箭靶侧面的皮盾后面观察和报靶。射手在发射之前,还有司射员大声提示“无射获,无猎获”,是说不要向报靶员射击,不许恐吓报靶员取乐。
古人举行乡射礼,虽然是射箭竞赛,但是并不提倡争强好胜,而是注重修养儒家道德,所以现场要击鼓奏乐,有专人指挥引导,伴随着繁复的礼仪,多次的揖拜,谁走在前面,谁先上台阶,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之为“揖让”,这种儒家举行的射箭典礼,和军队进行的射箭训练是大不相同的。
清朝末期,内外交困,礼崩乐坏,1905年朝廷又宣布取消科举考试,乡射礼不再举行,国子监射圃逐渐沦为市井民居,成为箭厂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