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谢家胡同

谢家胡同

谢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西侧。明朝属灵椿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谢家胡同,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为解家胡同,清朝《京师坊巷志稿》记述“京师坊巷,大抵袭元明之旧,琐闻轶事,往往而在”,谢家胡同所属的灵椿坊,即起源于元朝。

元大都城区划分为五十个坊,各坊名称均由相当于国家大学校长的国子监祭酒虞集命名。国子监位于谢家胡同东边的成贤街,虞集为附近几个坊的命名均有科举和儒学的寓意。灵椿坊及北邻的丹桂坊名称来自窦十郎五子登科的典故,《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十郎名为窦禹钧,是五代时期后晋人,家住幽州燕山,故称窦燕山。相传窦十郎家资巨富但是为富不仁,已故的父亲给他托梦说如不悔过自新,将要短命并且绝后。窦十郎从此改恶从善,后来长寿至八十九岁,五个儿子全都考中了进士。三朝元老宰相冯道为此赋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灵椿一株老”,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的典故,意在称颂窦十郎的长寿,“丹桂五枝芳”则指窦十郎的五个儿子全都月宫折桂,考中进士。成贤街的东边还有居仁坊和居贤坊,居仁坊得名于《孟子》“居仁由义”的理念,即“居于仁的立场,行于义的道路”,居贤坊则是国子监官员教师居住的地方。

安定门内大街两侧的胡同排列整齐,间隔均匀,保留了元朝风貌。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元朝为大都路,在明朝清朝为顺天府,在民国初期为京兆地方。这四个历史阶段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但是官府办公的衙署却一直沿用着同一座院落,即谢家胡同南边东公街与西公街之间的地段,在那里还有昔日的顺天府大堂。

元朝的地方政府分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管理大都地区的政府是大都路总管府,成立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大都路下辖10州22县,其中大兴县、宛平县是京城所在地,被称为赤县,但是大都路总管府在最初二十余年间竟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据清朝光绪时期仍保存在顺天府后院的《大都路总治碑》碑文记载,总管府成立后仅一年,衙署即被掌管皇族事务的大宗正府占据,此后借用民宅办公,还经常迁徙,导致案卷积压如山,钱物无处存放,有时甚至露天审理案件。到了至大元年(1308年),经元武宗皇帝批准,总管府在灵椿坊向周姓居民购买了宅地19亩,建成了大都路总管府衙署。元朝习俗称十字路口的拐角处为角头,邻近大都路总管府的十字路口因此被称为大都角头,后来演变为角头口,即今交道口地名的由来。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政府称为顺天府,沿用了元朝大都路总管府的衙署,那时府前的街道被称为顺天府街,即今鼓楼东大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定都北京,沿用了顺天府的名称和办公衙署。

1912年2月12日,清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但是顺天府的名称仍被沿用了两年多。1914年10月5日,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签发了《京兆尹官制》,决定“中央政府所在地方称京兆,置京兆尹一人,为京兆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公署设在顺天府原址,东公街和西公街,因位于京兆尹公署东西两侧而得名。 v1lJ13qtncvZvgrW0Tz8x+fgkJmtcor6cCmg627+iUucCpYVITddwpyYQo5Ybb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