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对冲基金合伙人10年赌约的胜利、持续创新高的资金净流入,都使得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产品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贝莱德最新报告显示:全球ETF(绝大部分为被动指数ETF)2018年ETF净流入超过5148亿美元(其中股票ETF流入3658亿美元,债券ETF流入1305亿美元),创最近9年第2大年份净流入纪录,如图1.13所示。
图1.13 2010—2018年全球ETF流入情况
从规模与增速上看,ETF无疑是20世纪末至今最伟大的金融产品创新之一。ICI数据显示:美国作为ETF主战场,截至2018年年底其ETF规模已超过3.7万亿美元,占据全球ETF规模的70%,且交投十分活跃。同时,ETF也成为各大资管机构最重要的产品线之一。除规模大增外,美国的 ETF 在形式方面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资产类别上,除传统国内股指ETF外,固定收益ETF、国际ETF、商品 ETF、外汇 ETF 等品类齐全;在收益结构方面,正向、反向杠杆、多空ETF等也屡见不鲜;在应用创新方面,Smart Beta ETF、智能投顾配置ETF、基于衍生品的ETF策略亦层出不穷。
相比美国市场如火如荼的ETF行业,国内ETF市场除2018年份快速增长外,近年发展则略显步履蹒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境内跟踪A股指数的ETF规模合计3372亿,相比上年末增长1337亿,增幅为65.71%。尽管规模增长较快,但是相比海外 ETF 市场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在交投方面,除少数几个ETF外,绝大多数ETF交投清淡,日均成交金额过千万的已是活跃品种。
1.5.1 美国ETF繁荣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之路
虽然中美资本市场在法律法规、投资者结构、市场配套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能完全照搬,但研究成熟市场ETF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ETF行业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在老罗看来,美国ETF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包括:
(1)成熟的投资者结构与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美国市场经过百年发展,投资者相对成熟,并且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投资行为相对理性,获取超额收益相对困难,因此指数投资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优势更加凸显。再叠加20世纪90年代初ETF出现之后至今的20余年,美国市场虽遭遇科技泡沫和次债危机,但很快又走出低谷并不断创新高,将指数投资的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美国ETF投资者教育相对到位,根据ICI的统计报告:2017年约24%的美国家庭持有ETF等共同基金,且持有ETF的家庭通常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更多的金融资产。
(2)政策的大力推动:401K计划的助推。美国ETF的大发展离不开401K计划的助推,该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的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401K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美国雇主首选的社保计划。雇员选择401K计划除可以免税外,还可以享受雇主对应的补贴,因此参与者积极性颇高。更为重要的是,该计划把指数产品作为重点推介对象,并嵌入了目标日期(TD)基金,省去投资者调整基金的烦恼,而TD基金最重要的底层资产就是费用低廉、风险特征明确的指数ETF。
(3)“买方投顾”的业务模式功不可没。美国居民理财受投资顾问影响十分显著,而美国实行所谓的“买方投顾”,即居民需向投资顾问支付费用以获取财富管理服务,且顾问费跟客户的投资收益挂钩。因此投顾更倾向于向客户推荐指数基金、ETF这一类“高性价比”的产品。而国内市场实行的是“卖方投顾”模式,客户不需要支付投顾费,投资顾问从产品卖方(资产管理公司)获取销售服务费用,因此,费用低廉、追求长期投资理念的指数产品自然相对“冷清”。
(4)完整的ETF生态链。除资产配置功能外,ETF另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易。据统计,美股ETF成交额已超越美国GDP,其换手率是股票的数倍。ETF产业在美国有一套完整的生态链,基金管理人、做市商、套利者、投机者分工明确,而美国“T+0交易制度、指数期货、指数期权、ETF 期货、ETF 期货”等完善的配套制度或工具保证了ETF生态链的完整运行。
1.5.2 国内市场发展ETF亟需制度红利
目前国内市场 ETF在资产品种上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且运作效率颇高,丝毫不亚于成熟市场。在短期改变投资者成熟度、基础市场环境不大现实的背景下,老罗认为若要推动国内ETF产业的快速发展,亟需未来向下面几个方向发展。
(1)交易制度创新:如在前期QDII基金、商品基金的T+0运作经验上,结合A股市场环境,适时推动A股ETF的日内回转交易制度。
(2)机构投资者培养:如鼓励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大机构资金向ETF倾斜,培养机构投资者习惯。
(3)配套工具完善:早日完善指数期货与期权、ETF期货与期权等布局。
(4)其他红利:如包括做市商部分费用与交易行为豁免、ETF 纳入打新底仓、尝试指数基金营销模式的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