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国家体制,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主权多级分层的父家长专制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和最高权力的象征及有限的实现者。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表明其间有上下隶属关系;诸侯对于周天子,卿大夫对于诸侯,又都有一定的独立政治主权和经济权。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在其政治区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与运行方式,都属于专制类型,并具有父家长制的特点。与这种情况相应,父家长专制主义的观念在政治意识中占有突出地位。西周还没有专职的思想家,自然也不会有系统的政治理论。我们只能依据有限零碎的史料来考察、分析当时的政治观念。依我看,在政治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专制主义观念,这里集中分析一下天子观。
周王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是谁给的?这涉及到权力合法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史的事实与观念不是一回事。从历史看,周王的权力是通过武力获得的,但是在观念上,周王并不把事实与理论放在同一条线上,认为在事实的背后有一个更为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王权神授。
在周人观念中,天或上帝是至上神,是一切现象最后的决定力量。正是上帝把权力赋予了国王。《大盂鼎》称:“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令(命)。在武王嗣文王乍(作)邦,
(
)氒匿,匍有
(四)方,畯正氒民。”文王始受天命,武王承嗣而有天下。《师克
》称:“丕显文武膺受大命,匍有四方。”《尚书·康诰》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天命,越厥邦厥民。”《梓材》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无逸》说:“文王受命。”《诗·大雅·皇矣》说:“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奄有四方。”《大雅·大明》载:“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周颂·执竞》说:“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周王权力与地位由天授予,这在当时是最神圣和最有权威的观念,同时也最有说服力。这种观念把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威结合为一。从目前的史料看,这个时期只有周天子的权力来源于天授,诸侯等的权力是不能同天授天佑发生关系的。到了春秋才有天命下移的观念,诸侯也可以受天命。
王权神授与天子独尊是共生体。周王除称“王”外,还称“天子”。称“王”无疑是政治权威的标志,但“王”并不具有独一性,除周王外,还有一些诸侯也称王。作为国王独一和独尊的称谓是“天子”。从现有的材料看,文王、武王时未称天子,周公践祚也只称王,天子之称到成王时才出现。《大盂鼎》:“古(故)天异(翼)临子,法保先王,□有四方。”天异临子,即天翼临于其子之意。康王以后,天子已成为一个常见词。天子即天之子,很明显,周王具有人神结合的二重性质。只有周天子及其先王才有资格祭天、配天。《史记·封禅书》讲:“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天子生时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死后则要回到上帝之侧,“大丰簋”为武王祀文王之器,文中有“文王监在上”的记载。西周许多器物铭文都说国王死后其“严”(死后其灵不死曰严)在上,在帝左右。《大雅·文王》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意是,文王之神灵升降于天地之间,在上帝的左右,辅佐上帝。
周天子如同殷王一样,也自称“余(予)一人”。这在金文与史籍中均有记载。《礼记·玉藻》说:“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曲礼下》载:“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春秋时期诸侯也有自称“余一人”者,但被认为是僭礼行为。 (参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史记·孔子世家》) “余一人”不仅是一般称谓,而是唯我独尊、超越一切人的一种政治观念。秦始皇把“朕”作为皇帝独占性的自谓,就是从“余一人”演化而来的。“余一人”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主义。
天下,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又是与“天”“帝”在“上”而相对的一个宗教性的观念。“天”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天下”相应也是无边的。“天”的权威无限,“天下”的一切也都归天主宰。周天子作为天帝在人间的代理,“天下”也归周天子所有。正如《诗·北山》所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具体化就是“四方”和“万邦”。
“四方”,就是指东、西、南、北,在地理观念上是无限的。“四方”都属周天子。周初的《令彝》中载:“王令(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大盂鼎》载:“在武王……匍有(敷佑)四方,畯正氒民。”“法保先王,□有四方。”“夙夕召我一人
(烝)四方。”《虢季子白盘》载:“丕显子伯,壮武于戎工,经
(护)四方……”《诗经》中也多有记载。《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是无边的,在观念上都属周天子所有。正如《江汉》所载:“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西周时以周王畿为中心,还有许多诸侯国以及四夷之国。这些国又称为邦。因邦国很多而有“万邦”“多邦”之称。不管万邦与周天子关系远近,名义上,万邦都归周天子统辖。《墙盘》铭文曰:“曰古文王……匍有上下,
(匌)受万邦。”《盠彝》载:“天子不叚不其万年保我万邦。”《尚书·洛诰》载:“曰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王有天下的观念同事实不是一回事,但这一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核心。正是这个观念使帝王成为最高的统治者,不仅“天下”的地域归王所有,天下所有的人也都是他的臣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观念比事实更为重要。因为它从精神上剥夺了所有的人的主体意义与价值,天下只一个人有主体,这就是天子。
天下王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权力王授。诸侯权力与地位,只有经过周天子的册命,才算获得了合法性。《诗·唐风·无衣》《毛传》云:“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为君。”《毛传》时间虽晚,但其说基本上符合事实。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是周天子分封的,有的是原来的邦国给予封号等,因此对周天子的隶属程度极不相同。但只有得到天子的封号,他的权力与地位才能被公认。周天子授权主要内容是授疆土、人民、名号和礼器。
“授民授疆土”,无论在文献与金文中都有很多记载。很明显,受封者对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来源于周天子。
名号是尊卑贵贱在观念上的规定。名号问题极为繁杂,学界看法颇多分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排列,虽然未必如后世所说的那么严格,但这些表明等级的名号是经由天子册命而后才能成立的。
礼器也是贵贱尊卑的标志,也要由天子赏赐。
诸侯的权力由天子授予,天子与诸侯间在名分上便存在着通常所说的君臣关系。这点直到天子式微的春秋时期仍然被人们遵守。《国语·齐语》载:“葵丘之会,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无下拜。’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曰:尔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旂,诸侯称顺焉。”这篇记载生动地表现了式微的周天子与称霸的齐桓公复杂的两重心态。周天子原想表示天子的威严和居高临下之势,又想免桓公下拜之礼,讨好桓公。桓公本想不行下拜之礼,以示自己的霸主之威,但又惧怕违礼而引起舆论压力,最后还是按君臣之礼行事,并受到诸侯的称赞。晋文公重耳是继齐桓公之后更有权威的霸主,在他接受天子之赐命后,也如同齐桓公一样,表现出战战兢兢,说:“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只有天子册命才具有权力的合法性,从战国初韩、赵、魏称诸侯也可得到证明。当时周天子的地盘被诸侯们侵占得仅剩下弹丸之地,穷困潦倒已沦为末等之邦。韩、赵、魏的势力赫然壮观,他们要从大夫身份上升为诸侯还不能自主,仍须周天子册封后,才正式称诸侯,并为其他诸侯认可。
诸侯的权力、地位是周天子授予的,与之相应,被授予者自然应向天子感恩戴德。金文以及文献中有关颂扬天子之恩的套语,如“敏扬王休”,“敬扬于皇王”,“对王休”,“对扬王休”,“受天子休”,“对扬天子丕显休”等,如同后来的“皇恩浩荡”一样,在观念上把恩惠都归于天子,一切都托天子的恩典。这种观念阻止了臣民独立贡献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天下王有,权力王授,功归天子观念,不管与事实有多大距离,但它指示的方向只有一个,即君主专制主义。
殷周的王权与父权紧密连接为一体。特别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被分封者之中,姬姓子弟尤多:“文武之功,实建诸姬。” (《国语·晋语四》) “昔武王克商,光(广)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荀子言周初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 (《荀子·儒效》) 。周的分封制与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天子与姬姓诸侯的关系,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兄叔伯子侄关系,周天子是诸姬的大宗和宗主。孝便是维护血缘关系和血缘政治最主要的一项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周公把不孝不友视为元恶,说明孝的极端重要性。孝的含义较多,要之有:
其一,用于尊祖和父母。金文与文献中这方面的材料最多。
其二,用于尊宗。《曼龚父
》:“用享孝宗室。”《兮熬壸》:“用享考(孝)于大宗。”《
伯簋》:“用好(孝)宗朝(庙)。”《辛中姬鼎》:“用享孝于宗老。”
其三,用于兄弟、姻亲、朋友。《殳季良父壸》:“用孝享于兄弟、父母、姻媾、诸考。”《杜伯
》:“用享孝于皇申(神)、祖考、于好朋友。”
其四,用于下级对上级。《邢侯簋》:“克奔走上帝无终令于有周追考(孝)。”
孝的含义虽然多指,但中心是尊祖敬宗,维护血缘关系。由于宗族关系与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尽孝与从命尊上便合而为一。正如墨子所说:“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墨子·兼爱上》) 晋大夫栾共子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国语·晋语一》) 晋太子申生说:“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 (《国语·晋语一》) 这些虽是春秋人论孝,其精神来自西周。
孝要求尊祖、敬宗和顺从,所以孝便成为维护家天下和家长专制式政治的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