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毛泽东与传统庆寿文化 |
|
中国从古代就希望老年人能够“寿比南山”,庆寿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中国古代提倡“百善孝为先”。
寿,是生命在时间上的概念,是生命长久之称。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六十岁以上才可称为“寿”。
自古以来,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做寿”,也称之为“庆寿”、“祝寿”。庆寿是中华孝道的体现,是尊老敬贤的美德的体现,也是对晚辈的是一种教育。
毛泽东熟悉中国的祝寿文化,但是他反对别人为他做寿,他自己也不做寿,为全党树立了一个不慕虚荣、不讲排场、朴素务实的好风气。然而,这不是说,他反对给别人做寿;相反,他却常记得别人的生日,祝贺别人的生日。从独具特色的祝寿方式中,我们可以领略作为领袖人物的毛泽东,对师长、对革命老人、对亲属、对民主人士的款款深情。
在延安时期,每逢“延安五老”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和谢觉哉过生日,毛泽东都必定去参加他们的生日宴会。
1937年1月13日,是毛泽东的湖南一师时的老师徐特立的60寿辰。这天,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徐特立祝寿,他饱含深情地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几句话曾广泛传诵。
1940月1月15日,在吴玉章60寿辰之际,毛泽东在延安为他庆贺,并致热情的祝词。其中的几句话,后来也流传甚广,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在延安,至今流传着毛泽东给24位老人祝寿的美谈。
1943年,毛泽东从杨家岭迁到枣园。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毛泽东外出散步时遇到几位老人,便亲切地同他们交谈了起来。毛泽东问老人们年龄多大,身体好不好,生活怎么样。老人们告诉毛泽东,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枣园村有24个这样年纪的老人,其中有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生日就是正月十五日。
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你们年逾花甲,德高望重,应该给你们祝寿!”有个老人叹了口气说:“唉!咱们这号老百姓过生日,还贺个啥寿呢!”毛泽东笑了,说:“如今穷人翻了身,生产又搞得好,真是人寿年丰,应该庆贺。明天是元宵节,我给你们祝寿,请大家都来,千万不要客气。”
第二天下午,毛泽东派人把枣园的24位老人都请到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招待大家吃寿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都来了。大家喝着本地产的白酒,跳起了秧歌舞,气氛欢快而热烈。毛泽东为老人们敬酒,祝老人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饭后,又专门给老人们放映了一场《列宁在十月》的电影。直到深夜,老人们才依依不舍地同毛泽东告别。临走时,毛泽东又亲手一一送给每位老人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作为祝寿的礼物。
1946月11月30日,是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虽然延安面临着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危险,中央还是照常举行了祝寿大会。为朱德60做寿是毛泽东的提议,并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和举手表决通过的。边区人民为他老人家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延安全城悬旗三天,各界纷纷举行祝寿活动。《解放日报》接连几天以整版篇幅刊登贺词贺电及报道祝寿活动盛况。当天,毛泽东的题词是“人民的光荣”。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周恩来的祝词独具特色,满怀激情,他写道:“亲爱的总司令,朱德同志:你的六十大寿,是全党的喜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全党中,你首先同毛泽东同志合作,创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建立了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新的纪录。在毛泽东同志旗帜之下,你不愧为他的亲密战友,你称得起人民领袖之一。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最能显示毛泽东的孝心和敬老精神的是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一直记挂着杨开慧之母向振熙老人(杨老太太)的寿辰,并两次向他祝寿。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将杨老太太健在的消息电告毛泽东,毛泽东欣慰不已,当即回电致贺。9月,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准备回湘省亲,毛泽东获知后,即托她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抵御风寒。
1950年是杨老太太80大寿。4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并捎去两颗人参,让老太太滋养身体。毛岸英临行前,毛泽东还给杨老太太写了一封祝寿信,全文如下: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敬颂康吉!
毛泽东
江青
一九五0 年四月十三日
向振熙老人读了这封祝寿信后,心里获得很大的安慰。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贺信是毛泽东和江青共同署名的,并且“江青”二字是毛泽东亲笔写上的。
1960年,杨老太太90大寿时,毛泽东于4月25日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了一封信,并寄去寿礼,以慰老人。信是这样写的: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钱,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毛泽东对民主人士一直都非常尊重,也通过祝寿的方式,表达关爱之情。
1951年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国民党起义将领、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生日。毛泽东特意派薄一波把傅作义请来吃饭。吃饭时,毛泽东与他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饭后,傅作义感慨地说:“毛泽东真细心,真伟大!令人钦佩之至。”
毛泽东的诞辰,据《韶山四修族谱》卷十五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即1893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生。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等人,从历书上查对,将公历和农历对照,核定毛泽东的生日为公历12月26日。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
毛泽东享受83岁,可谓是长寿之人。以毛泽东在国内外、党内外的资历、地位和影响力,绝对是德高望重,人们有理由为他祝寿。但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生前曾明确要求,不要给自己做寿。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对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最后决定权。4月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制定了一个“三宣传”计划,即宣传领袖毛泽东、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宣传毛泽东的体系。这一年,正逢毛泽东迎来50大寿,党内一些同志酝酿为他祝寿。何凯丰提出要借毛泽东50寿辰之际,来宣传毛泽东的思想。4月22日,毛泽东复信何凯丰,明确指出:
生日决定不做。做生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三人成员之一的任弼时,也曾郑重地向毛泽东早年的同学萧三嘱咐:“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负责中央宣传部工作的胡乔木也极力帮助萧三集中精力写好毛泽东传记,免除了他的一些工作,希望萧三在毛泽东50寿辰到来之际完成。但是毛泽东反对为他祝寿,更反对为他立传,他主张活着的人都不写传,因而萧三写的《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拖到1944年7月1日和2日才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党中央和边区各界都没有给毛泽东祝寿。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第二天——12月26日,正是毛泽东54岁生日。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和各地方、军队的高级干部对毛泽东说:“我们赶上吃你的寿面了。”
毛泽东风趣地说:“寿面并不能使人长寿啊!吃不吃无所谓哟。”
大家又举出一些理由:“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了,全国进入反攻阶段,应该庆祝这一胜利,顺便为你祝寿。”
毛泽东谢绝了大家为他祝寿的建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阎长林回忆,毛泽东举出三条理由:一是战争期间,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理;二是群众和部队还缺粮食吃,我们不能忘掉群众疾苦;三是才五十多岁,大有活头。
那天晚上,贺龙带来了晋绥评剧团在杨家沟演戏。为让周围各村农民看好戏,毛泽东要求将戏台搭在村中心的平地上。毛泽东让卫士给他搬来个小凳,悄悄地坐在人群后边,看起戏来。戏散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你的生日就这么过了?”毛泽东爽朗地答道:“这么过不是很有意义嘛!”
建国后,生活稳定了,条件变好了,但毛泽东也很少做寿。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烈祝贺毛泽东60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
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浙江省委立即去筹备。12月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敬酒,他高兴地一一回敬。毛泽东平时很少喝酒,那晚却喝了不少。酒宴最后,毛泽东面前还有4杯斟满的茅台酒没有喝光,他就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
庆祝生辰各地方的风俗也不一。自明清以来,按北京的风俗习惯,有“庆九”、“庆十”之分,即男不庆九,女不庆十。给男人庆寿用“十”的整数,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给女人庆寿则提前一年,如五十岁生日在四十九岁时庆祝,称为“四秩晋九”。在江南一带则流行做寿庆“九”不庆“十”的风俗。所谓“庆九不庆十”是说做寿不逢十,要提前一年逢九做,此习俗据传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的“赵颜借寿“的故事有关。赵颜寿数本应十九岁,神卜管辂占卜以后,为其出谋借寿,主管生命的南斗星君在赵颜的生死薄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九十九岁。也有说法是“做九不做十”是因为“九”与“久”同音,有长久之意,十则“十全为满,满则招损”。
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革命家的毛泽东似乎很不在意民间的那些说法。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从12月25日下午开始,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就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准备一些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做一桌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12月26日晚7时,宴会正式开始。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庆贺。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相留念。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说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他健康长寿。
寿面是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吉祥物,它既是供品也是礼品。在风俗习惯上,人的生日必须吃面条,称之为“挑寿”。庆寿用的面条越长越好,寓意“长寿”;吃时要高高挑起,寓意“高寿”。过去的寿面是一种细切面,盘成底粗上尖的塔形,顶上盘成桃形,喷上红色,放于一高座的红漆铁盘里,罩以红色剪纸,成一“网套”状。一般“庆寿”正日中午这顿饭或寿宴上一定要吃寿面。每逢毛泽东生日,厨师都要精心地为他做寿面,毛泽东也很乐意吃寿面。但毛泽东最后的一个生日,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做寿面时,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197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也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的居室不时传出欢笑声。
这次生日,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负责毛泽东生活事务的吴连登给田树滨师傅打电话的时候,田师傅正在电话机边守着。田树滨是中南海的面点师傅,面食点心做得特别好。毛泽东生日的长寿面,每次都是他擀的。田师傅接起电话说:“哟,你现在才来电话,今天是主席生日,我一直守在电话旁边哩。”吴连登说:“你过来吧。”田师傅拿上厨具来到毛泽东的厨房。没多久,毛泽东说要吃饭。田师傅把面条下入沸滚的锅里,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条全碎了,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整的。这一幕惊呆了毛泽东厨房的庞师傅、于师傅和吴连登。田师傅流着泪说:“不得了了!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面条。”吴连登也感到十分意外,他暗想:面条碎在锅里,这是天意,还是巧合?
毛泽东吃饭的时间短,菜又不多,只等着吃寿面。再擀面条肯定来不及了,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几十年后吴连登说:“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这顿生日饭,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他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吃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不让别人帮忙。
毛泽东的这个生日,金日成送来了朝鲜的大苹果表示祝贺。这些苹果,装在竹制的圆形果篮里,篮子的把上缀着两个红色缎带,上面有金日成用朝鲜文亲笔写的“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字。毛泽东见了老朋友送的礼物,自然高兴。他拿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端详片刻,然后对身边的人员说:“这苹果,留下两个,其它的你们分着吃吧。”在分享中,毛泽东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