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毛泽东与中华“国饮” |
|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可以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写到“茶事”的句子。这两句诗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29日创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首联,回忆了与柳亚子在广州时的难忘时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桌饮茶,纵论天下大事。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所谓《整理党务案》,旨在排斥共产党。毛泽东坚决反对,柳亚子支持毛泽东。这初次会晤,两人给对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委婉地批评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的立场。写此诗后的第三天,是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品茗论诗,谈兴甚浓。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舱内放着一张长桌,桌子上摆着茶水、香烟、糖果。毛泽东坐在椅子上边喝茶边吸烟,柳亚子只喝茶不吸烟。他们边欣赏着湖光山色,边亲切地交谈起来。柳亚子问道:今天胜利会这么快,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喝了一口茶,笑着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那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早在1937年初,美国著名女记者、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到延安采访。2月初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到史特沫莱住处来看望她。毛泽东进屋后,史沫特莱给他搬过一把木椅,请他在桌旁坐下。不一会儿,史沫特莱又给毛泽东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毛泽东呷了一口咖啡,史沫特莱问他味道如何,他点头连连称赞:“好,好!比茶叶好喝!你们美国人很懂得享受嘛!”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加上俏皮的话语,使史沫特莱忍不住笑起来。
毛泽东虽然说咖啡比茶叶好喝,可他一生中却很少“享受”咖啡。他情有独钟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国茶饮。
茶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国饮”。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很多证据显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确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古代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秦朝时,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外,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
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
我国第一位著《茶经》而将茶艺宏扬光大的人,是唐朝的陆羽,后来经营茶艺的人,都供奉他为“茶神”。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陆羽倡导茶文化之始,就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色之中,把饮茶作为“精行俭德”、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大宋朝时,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叶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烹饮程序逐渐简化。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是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1946年7月31日,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斯特朗飞抵延安,采访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国内问题的主张。8月6日傍晚,毛泽东在他所住的杨家岭窑洞前一块平地的苹果树下,与斯特朗坐在石桌旁,边喝茶,边交谈。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含笑摆弄着石桌上的茶壶、茶杯作譬喻。他把茶壶放在一边代表苏联,又指着一个大茶杯说是美国反动派,而把小杯子放在大杯子周围来代表美国人民。“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毛泽东语气坚定地说,“我以为,美国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国家的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反动派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进攻。只有这个斗争胜利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才可以避免,否则是不可能避免的。”说着,毛泽东把“辽阔地带”的那些小杯子和火柴盒、香烟都收起来,剩下的那个代表美国的大杯子就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好像束手无策的样子。斯特朗后来回忆说:“毛泽东直率的言谈,渊博的知识,诗意的比喻,使这次谈话成为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动人的谈话。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的比喻像他那样尖锐,那样富有诗意。”
毛泽东不仅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而且一生嗜好喝茶。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1957年初春的一个深夜,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伏案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轻轻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正当此时,毛泽东伸出左手端起了茶水已喝完的茶杯。一看没水了,毛泽东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指头插入茶杯,一抠,杯里的残茶叶就进了他的嘴巴。他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嘴咀嚼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自然熟练,很像个老农民。封耀松看得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封耀松小声报告卫士长李银桥:“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茶水不浓?”跟随毛泽东多年的李银桥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
吃茶叶是毛泽东的一个长期的习惯,他认为茶叶像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
毛泽东的吃茶叶习惯,应该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湖南人其实很早就有了吃茶叶的习俗。近人徐苛《清稗类钞》记载说:“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
关于吃茶叶的记载,《诗经》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句,“荼”是古代的“茶”字,农夫是吃茶的。东汉壶居士《食忌》中有“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的记载。古人是认为吃茶可以增加人的体重的。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茗粥”,是将茶叶煮成粥,他引述刘琨的《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说:“傅咸司隶校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可见,一般人都喜欢吃茶粥。
明代陆树声写《茶寮记》告诉如们如何做“茗粥”:“茗,古不闻食。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曰茗粥。”
江南一带历来讲喝茶为“吃茶”,熟人见面总有一句“请你吃茶”,意思不是“吃”而是“喝”。寻根溯源,一开始,茶是当药的,后来作为食品,再后来才冲泡以解渴。茶膳有保健作用,现代人追求清淡、清雅,吃茶又顺应人的返璞归真的意愿。
毛泽东喝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现在人们都说喝隔夜茶有害,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
毛泽东爱喝绿茶,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
毛泽东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53年至1975年的22年间,毛泽东曾40余次来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西湖得天下山水之独厚,刘庄占西湖风光之灵秀。”毛泽东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撰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许多光辉的哲学著作与重要文件。
1963年4月28日下午,毛泽东在刘庄散步,看到警卫战士正忙着采摘茶叶,他也兴致勃勃地采起茶叶来。第二天,警卫处将毛泽东亲手采摘的茶叶加工成龙井茶送他品尝,他抓了一把仔细地欣赏,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满怀深情地说:“虎跑水泡龙井茶,天下一绝!”
据毛泽东的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月喝掉三四斤茶叶是常事,这些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也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一般都会付钱。
广西桂平的西山为南国名山,出产名茶——西山茶。西山茶,始于唐代,到明清已享有盛誉,名闻遐迩。然而,西山茶到了民国后期却衰败落伍了。1949年,释宽能法师应巨赞法师之邀从广东曲江南华寺来到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时候,西山茶的年产量只有17斤,一级好茶不足3斤。尔后,在释宽能法师和弟子的努力下,西山茶枯木逢春,又繁盛起来。到了1954年,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把收获到的一些茶叶精选了2斤,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泽东寄去了2斤茶叶,可是毛泽东却不再接受了,他嘱咐秘书室打价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最近,中央已作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
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喜茶。为了保证他每日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工作人员开始在茶水中掺兑葡萄糖、柠檬汁。毛泽东起初对此并不习惯,后来多喝几次便习以为常了,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
毛泽东享年83岁,他的健康长寿可能与良好的饮茶习惯有关。毛泽东是把茶当作“药”来看待的,他曾对保健医生徐涛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吃、能睡、能喝、大小便顺畅,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毛泽东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文章和气势磅礴的诗词,他的许多独到见解和写作灵感,正是来自于他那细细地品茶而又豪放地吃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