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毛泽东看黄梅戏

毛泽东特别喜欢观赏地方戏。他不论到什么地方开会或视察,都要了解和观赏这个地方的地方戏。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长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介绍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

毛泽东听说,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

毛泽东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团。不久,安徽省委正式决定成立安徽黄梅戏剧团。

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中华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清咸丰时期,黄梅戏开始演出“本戏”(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

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方言,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

1953年,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央组织赴朝慰问团时,也把黄梅戏列入赴朝慰问的演出节目。7月,赴朝慰问演出前夕,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在中南海亲切地接见了全体演员并观看了演出。黄梅戏演员王少舫、潘景利等和艺术大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李玉茹、常香玉等同台演出。当毛泽东看到王少舫、潘景俐合演的黄梅小戏《夫妻观灯》时,被他们那机智、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唱腔,逗得乐呵呵的,连连鼓掌赞好。

1958年4月,正在农村演出的严凤英及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突然接到通知,日夜兼程赶到湖北,为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武昌会议”演出。4月6日、7日,毛泽东又十分高兴地接连观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及由严凤英为大会主演的《打金枝》和《春香闹学》。他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地称赞《打金枝》中皇帝那句:“孤为江山买动他父子的心啊!”台词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嘛!毛泽东看了《春香闹学》,意味深长地说:“小丫环嘲弄秀才,正说明‘卑贱者最聪明’!”

看戏的过程中,毛泽东饶有风趣地问坐在他的身边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黄梅县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

梅白回答说:“这是长江水冲去的。黄梅戏原名叫黄梅调,其中又以采茶歌最为有名,发源于黄梅县。黄梅县地处长江、尤感湖之间,水灾频繁,又与安徽省安庆毗邻。尤其1785年(乾隆五十年),黄梅县又遭受了一次特大水灾,这样黄梅戏人就流落安庆一带卖唱,并与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这才在安庆落了户。”

毛泽东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戏’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

于是就把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请到武汉来了,梅白同剧团的人商量:该拿出什么节目?有人说了新剧目,有人说有《过界岭》这类传统剧目,就怕说是黄色的,是低级趣味。梅白如实向毛泽东说了。毛泽东哈哈大笑:“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土里土气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当夜,毛泽东在洪山礼堂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开始,他要梅白当“翻译”,后来便聚精会神地看和听,不断点头微笑,称赞,“有意思”、“有风格”……而一些机关干部看了,说不该用这种东西“亵渎”主席。

隔天,毛泽东向梅白谈了他的看法:“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夜晚的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起先,我要你翻译,以后,我也成了‘黄梅佬’了。你们的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说只要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毛泽东还说:“各人都喜欢自己的家乡戏,我要是不当主席,我就去写剧本,排成花鼓戏,给韶山人民看。”

时隔5个月之后,即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到合肥视察时,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又一次观看了严凤英、王少舫演出的富有时代气息和喜剧色彩的黄梅戏《喜荣归》。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接见严凤英时亲切地说:“今年4月间,我们在武汉见过面。”

毛泽东湖南方言音重,“4月间”三个字,严凤英听不清,毛泽东又说了一遍,她还是没听清,急得面红耳赤。毛泽东见状,连忙伸出四个手指,一字一字地说:“今年4月间……”

严凤英这才听清、听懂,于是,忙对毛泽东说:“对,今年4月间,我们在武汉为您老人家演出过。”毛泽东慈祥地笑了。

接着,毛泽东又询问严凤英,剧团一年能演出多少场戏。严凤英告诉他,剧团分成两个演出分队,一年总共可以演出七百场。毛泽东了连连赞扬道:“好呀,六七百场!”他又亲切地关照道:“演出时,可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严凤英激动得热泪盈眶,使劲地点头。毛泽东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严凤英和剧团的同志。接见后,毛泽东在优美的旋律中,又和严凤英欢快地跳起了交谊舞。

毛泽东对黄梅戏的关心,有力地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1959年5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就新编排出黄梅戏神话剧《牛郎织女笑开颜》,并真的演到了首都北京,引起首都戏剧界和观众的惊奇,后来还被改编为《牛郎织女》并拍成电影。

1959年7月10日,梅白等陪毛泽东从庐山到九江下水,游过了黄梅县的小池,快到黄家湾时,毛泽东上了登陆艇,问梅白:“这里离你的老家多远?”梅白说,还有15里。毛泽东又兴致勃勃谈起黄梅戏,饶有风趣地说:“于老四、张二女现在该行时了吧?”接着指出:“这一对情人,以字行,留姓不留名,可见这是一对劳动者。要不张二女怎么推车呢?”看来,“原始的”黄梅戏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AQwaUT4gWjBeNHCAO9VahHr4EGQBfQsXsx7uSFLpSRHUEHSuxDlr77kiQuOMfP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