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毛泽东的“奋斗到死”与儒家的自强不息

《论语》中尽管也记载着孔子说过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孔子对隐士表示出了足够的理解与尊敬,但是他终究没有“遁世”。他周游列国,试图以“王道”来改变“礼崩乐坏”、“王道湮没”、“霸道横行”的乱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后世的儒者演绎了积极入世的情怀。

孟子主张:“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兼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宋代大儒张载更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雄伟的姿态,诠释儒家的入世情怀。

入世,济世,就得奋斗。儒家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济世理想,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发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诚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传播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虽遭冷嘲热讽和挫折打击,但从不灰心丧气。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始终“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满怀信念,认为事在人为,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有具有坚毅刚强的意志,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战胜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获得成功。

孟子的人生态度也是积极有为的。孟子认为人们的先天素质一般差不多,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主张只要积极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踌躇满志地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号召人们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私利,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孟子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人们要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贪图安逸,而应该到艰苦的环境中自觉锻炼自己。

荀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在世界万事万物中,“人最为天下贵”,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征服自然,让自然为人类造福。荀子曾豪迈地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认为,人要从大自然的奴隶跃升为大自然的主人,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奋斗,“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必须发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必须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气概,“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对儒家的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毛泽东一生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身体力行,有所超越。

毛泽东多次强调人要有“朝气”和“精神”。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就说年轻人必须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没有朝气,暮气就会乘隙而人,就会贪图安逸享受,滋生懒散惰性。青年毛泽东说:“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认为懒惰是万恶之源,不仅导致事业荒废,而且可能带来杀身亡家之祸。

相反,青年毛泽东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奋斗和拼命精神,则可以一当十,迸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巨大力量,“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青年毛泽东在日记中豪迈地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认为人要生存,就必须奋斗。奋斗不仅是生存的前提,而且是人生快乐幸福的重要源泉。

20世纪初动乱的时局,促使毛泽东胸怀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他曾为自己取别名“子任”,以示“以天下为己任”,并以实际行动积极融入改造社会的洪流之中。

为了响应辛亥革命,18岁的毛泽东曾投笔从戎,参加长沙的起义新军。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倡导建立了“新民学会”,以图“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1919年7月14日,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毛泽东以国家主人翁的豪情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在1920年前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以及在与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以及内外敌人的斗争过程中,毛泽东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坚定的无产阶级领袖,他以更加积极雄浑的的气势,忘我地投身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毛泽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为四点:

其一,决不屈服,抗争到底。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斗争。“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领导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战胜了凶恶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国民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其二,吃苦耐劳,艰苦卓绝。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认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所谓“咬得菜根”就是能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卓绝。“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取得革命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艰苦奋斗。井冈山时期,红军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毛泽东曾亲笔描述:“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正是这种吃苦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世奇迹。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的物质极其匮乏。为了生存和发展,毛泽东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动大生产运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预见到在夺取全国政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少数党员干部将滋生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一些人甚至会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为此,他警告务必预防“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号召全党“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在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毛泽东以湖南人特有的“打脱牙齿和血吞”的精神,坚定地抗争。他认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必须有“恒心”与“耐力”。而恒心和耐力则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锲而不舍,坚持到底,最后“以久制胜”。

其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毛泽东的一生是奋斗不息、永不停步的一生。学生时代主张“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延安时期提倡“永久奋斗,奋斗到死”。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要求全体党员,“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晚年毛泽东的奋斗意识更加紧迫,他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诗中写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儒家“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强不息精神一脉相承。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卓绝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先生认为毛泽东“是历史上最少丧失信心并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之一”,在他身后,是“一个面貌一新的民族”和“一片经过改造的国土”。美国著名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说:“虽然毛未能超越他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他对于作为一个20世纪的民族的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是给人印象深刻的。他充满着不妥协的献身于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的强烈的精神,使它从一个衰弱、分裂、任凭外国干涉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大家庭的强大的、受到尊敬的一员。” RJvKJuZW8I8cUrky12qP4WQm0Ot/2C/Gx2oWUdxditwIAc7XNzwM7rPMwP29Nu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