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青年毛泽东注重实践与儒家的知行观

青年毛泽东思想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注重实践。

儒家很重视道德践履的作用,重视的往往不是理论(知)本身,而是如何把理论付诸实践(行)。儒家各派,对知与行关系,虽有“知先行后”、“行先知后”或“知行合一”的区别,但无论哪一派都认为“行”重于“知”。孔子教育弟子要“纳于言而敏于行”,即多做事少夸夸其谈。孔夫子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不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是“言之必行也”,一个人如果说空话不行动,言而无信,那是很可耻的。

1913年,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阐述智、仁、勇(即德、智、体)三育并举,引孔子、孟子事迹作为论据,说“昔者圣人之自卫其生也。鱼馁肉败不食,《乡党》一篇载之详矣。孟子曰:‘知命者不立夫岩墙之下一。’”

1917年4月,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又说:“惟北方之强,任金戈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列举明末清初学者颜元、李筠、顾炎武的事迹说:“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其实,在中国古文献记载中,注重实践锻炼的儒家先贤随处可见。

青年毛泽东对司马迁寻访天下而著《史记》,顾祖禹遍历大江南北而著《读史方舆纪要》,徐霞客也游历天下名山大川,顾炎武虽然是南方人但好骑马而居北方,等等事迹,非常向往。因为这些做法无不是儒家践履“明道”而游历天下的写照。

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仲尼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之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曾利用暑假和自己的好友萧子升徒步旅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一路上他们切磋学问,拜访学者,体验社会人情风貌。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社会实践。

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主观、客观皆满足而后谓之善”,“凡吾思想之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即认为学、思的行为的目的都在于实践。

毛泽东强调将一切思想和学说落实在具体的行动和对现实的改造中。在致周世钊的信中,他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可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1921年1月,毛泽东主张把新民学会的方针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些主张都体现了毛泽东注重实践的思想。

然而这并不是说,青年毛泽东注重于行,而不注重知。纵观毛泽东的早期实践活动,他同样重视对观念和思想的改造(“涤除旧思想、开发新思想”)。

在毛泽东早期思想中,“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讲堂录》中,他写道:“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积淀。首先是宋明理学的影响。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就是宋明理学的提倡者,“在中西两个渊源中,仍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主,而宋明理学尤为杨昌济所推崇”。

青年毛泽东说:“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这与朱熹“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何其相似!太极即理,理即世界的大本大源。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认为,通过“内省”认识了这种大本大源,以之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

青年毛泽东还认为:“凡知识必建为信仰,当其知识之时,即心以为然,此以为然之状态,即信仰也”。“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之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这显然非常近似于宋代大儒朱熹的“知先行后”观。

要实现“动天下之心”的目的,需现实之手段,这便是教化。青年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人的观念和精神的改造。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根本原因在于“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因此,他主张根本解决之道还在于从改变“人心道德”、“变化民质”入手,这是实现其大同理想的切入点和手段。他说:“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他还说:“人人有哲学见解,自然人己平,争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说:“然谓知识毫无影响于人心则非,知识固大有影响于人心者也。人心循感情冲动及良心而动作者半,循新得之知识而动作者亦半。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之指导而活动者也。”显然,毛泽东认为学习教化可以改造人心。

宋明理学对湖湘学风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当然受到其熏染。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学以致用、实事求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文化开放的道德践履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1NMvZ44MYplLtJzs5nPYXTeLvQMFl/oTeZFAqSXeLBkS/qkPfPybygBCk0x3ub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