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毛泽东对孙子“知彼知己”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孙子在不可取于鬼神的反天命的唯物思想指导下,看到战争是生死搏斗,要达到自保而全胜,必须全面掌握情况。毛泽东改造了这一命题,并赋于新的含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文里都曾引用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并称它是认识论的科学真理,认为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领导艺术问题。

“知彼”是认识对方,“知己”就是有“自知之明”。毛泽东经常教导人们办任何事都应当有“自知之明”。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写道:“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毛泽东指出,战争不是神秘莫测的,它与世间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由于交战双方各种因素的千变万化,才使战争现象较之其他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带有“盖然性”。尽管如此,只要“知彼知己”,就能“百战不殆”。战争指挥者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正确判断敌情,做好充分的应敌准备,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从而确定作战方案,最终战胜敌人。经过毛泽东的解释和发挥,孙子的这个军事格言成为举世公认的最重要的军事原则。

显然,毛泽东在肯定孙武朴素唯物主义战争可知论命题的同时,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通过驳斥战争问题上的不可知论,科学地阐明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进而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古老的命题,奠定在马克思主义战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

《孙子兵法》认为,要做到知彼知己,必须全面了解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篇》)毛泽东在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时,特意引用孙武的话说:“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又明确指出,认识战争规律,就是认识战争客体中彼和己两个方面,强调战争认识对象包括敌我两个方面,要如实反映敌我情况,必须去掉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者明于知彼,暗于知己的片面性。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的观点,引申出了力求研究把握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的全面性的观点,认为只有坚持全面的辩证观点,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战争。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毛泽东主张研究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要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一个完整的战争认识过程,提到知行统一观的高度认识,进而将这个命题深化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认识论的重要原。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去解释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使这块璞玉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他指出孙子这条原则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要成为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就要熟识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将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然后做出计划,并在实施计划过程不断构成新的认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视野的不断开阔,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会大大提高,自由度就愈加增加。毛泽东经过这一番精心改造,使《孙子兵法》中的这一军事原则得以升华。 tY+eufMKEujfK4JCmI19aQhVfzaFrpj+de2CwM0U0q1crmDbLso/35XDmQhA+5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