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毛泽东的矛盾对立统一与道家的阴阳相反相成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其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道家哲学密切相关。与道家哲学的阴阳范畴相对,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并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哲学“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法国学者托马斯认为,“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对于毛泽东的影响远比儒教的影响强烈”。

阴阳是我国辩证法史上最古老、延用最久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易经》八卦以阴阳二爻为基础构成,但阴阳二字在《易经》中并没有出现。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的记载:“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鼐,于是有地震。”

先秦道家哲学对阴阳作为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范畴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时代的孙子、范蠡都曾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但都十分具体。庄子继承老子衣钵,重视阴阳概念.提出“《易》以道阴阳”。

阴阳二字并举多见于《易传》之中。《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易传》则是哲学义理之作。据陈鼓应先生考证:“《易传》中最重要的部分《彖传》和《系辞》二传来看,其受到老庄思想的主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究其实,它们是以道家哲学为主体而吸收阴阳、儒、墨、法各家思想而成的一部作品。就其哲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天道观及辩证法等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称《易传》学派为道家别派。”认为以阴阳解《易经》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

《易传》对阴阳概念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毛泽东继承了道家哲学的精神实质,提出与传统哲学中“阴阳”相对的一对概念“矛盾”,“矛盾”一词最早来源于韩非的《难一》。“道”的派生物阴阳推动着事物的生成与发展,毛泽东认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先秦道家哲学中“道”的概念,在毛泽东哲学里用“矛盾的法则”来代替了。道家哲学认为“道”既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又是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和变化依循的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中,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庄子·知北游》:“道无所不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大智者老子积前人的思考探索和他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观察,提出了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雌雄、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

老子还提出了对立双方的互相依赖、互有同一性的思想。《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准确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在《矛盾论》中直接采用“相反相成”这一命题来说明矛盾的本质属性。他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给予了理性的说明论证。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普遍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正是老子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老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何以会动呢?因为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的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

不可否认,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是有很大影响的,毛泽东论证的矛盾的普遍性,实际上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命题的展开。他在《矛盾论》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如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负等矛盾着的现象。毛泽东这些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但不难看出他的论证和阐述方式明显带有老子辩证法的印记。

老子研究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为后世留下极为宝贵的思想遗产。毛泽东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存在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毛泽东还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毛泽东这段关于同一性的论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那段话的叙述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作为当代哲学大师,毛泽东又发展了古老的老子哲学。首先,毛泽东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了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这对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极为重要的;而老子倾向于强调同一性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老子的矛盾观偏重于同一性,而毛泽东则偏重于斗争性。其次,毛泽东具体论证了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理论体系:区分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提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出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结合,决定事物的生命,推动事物的发展;提出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这是老子哲学所没有深入阐述的的。更重要的是,老子哲学只是提出命题,缺乏科学实践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有着详细的论证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C1rnnfBAKqjWMQ80SSH1x/biwQz06lIvcDwQlFQNATYvbVD1ZcR/HVuzI/En6z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