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毛泽东研读过的佛教经典 |
|
1950年3月,逄先知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工作,从而进入了万人瞩目的中南海。从这年11月份起,逄先知被安排负责管理毛泽东的图书、报刊杂志等,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近17年。1978年后,逄先知到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工作,1980年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思想的研究和毛泽东著作的编辑工作。他曾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等,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与抗美援朝》等。
据逢先知回忆,毛泽东很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佛教的一些重要经典如《金刚经》、《华严经》、《六祖坛经》等,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
根据逢先知提供的书目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的书籍,除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外,指名要带的佛经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等。
《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曾向逄先知要过多次,外出还经常带着。逄先知回忆说,凡是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现代佛学》期刊也成为毛泽东经常看的杂志。
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就谈到过禅宗六祖慧能:
“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慧)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思想无所寄托,大为流行。”
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和英文老师的林克,在其所著的《在毛泽东身边的岁月片断》中说:
“毛泽东很欣赏禅宗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一书,他经常带在身边。他多次给我讲六祖慧能的身世和学说,更为赞赏他对佛教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我对慧能及禅宗的一点微薄知识,多是得自毛泽东的讲授。
“毛泽东对我谈到慧能的身世。……为我背诵了这两首法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毛泽东跟我说,后一首是慧能所作,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物,故无尖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胜神秀一筹。
“毛泽东还谈了慧能学说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禅宗六祖慧能生于唐太宗时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小时家境贫寒,皈依佛门后,一直是杂役僧,干些舂米的活儿。年老的禅宗五祖弘忍打算找接班人,一次要众僧作法偈,意在从中体会各僧的根基悟性。门人都推崇他的大弟子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作了一首,众僧都叫好,就是毛泽东对林克背诵的第一首。但弘忍似乎不大满意,说他只到门前,还未入得门来,让他重作。
神秀苦思数日,作不出新偈。于是,不识字的慧能一反神秀之意,请人代写了一首,就是毛泽东给林克讲解的第二首。弘忍听后很赏识,就定慧能为传人,把衣钵授给了他,并让他速回广东新县老家。慧能遂为禅宗六祖。
《六祖坛经》,是慧能的弟子法海根据慧能的谈话集录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其中记述了禅宗六祖一生得法传宝的事迹和他启导门徒的言教。
毛泽东认为,慧能的思想动摇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主要是他使禅宗徒众敢于说佛不在外,在我心中,甚至人人都可以自称为佛了。
六祖慧能敢于否定经典偶像和成规,勇于创新,以及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的特点,与毛泽东追求变革,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使之中国化、民族化的思想,似不无相通之处。对此,毛泽东在晚年曾有过直接的表述。
1975年6月,在会见一国外共产党的领导人时,毛泽东特别强调,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完全照抄中国”。接着,以佛教为例,说:“什法师说过,学我者病。什法师叫鸠摩罗什,是南北朝人。他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中国有个学者叫严复,他引了什法师的话,在他翻译的赫胥黎写的《天演论》上面说的。……赫胥黎赞成印度的佛学哲学。”
1959年10月22日,毛泽东同班禅大师的一次谈话中,就提到过鸠摩罗什。他说:
“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劳动人民的。”
毛泽东认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其实,慧能是在听闻《金刚经》之后开悟成道的。
《坛经》中记载,慧能在未出家前,因家贫卖柴度日。有一次,送柴至一客店,听一旅客在诵一经,听了几句,心即开悟。一问方知那旅客诵的是《金刚经》。后来慧能到黄梅县东禅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处求法。五祖观察他有利根。于是一日深夜三更将他唤至室内,为他单独讲授《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惊叹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由此可以说,《坛经》是《金刚经》思想的发挥和通俗化;换言之,《金刚经》是《坛经》之母。所以,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以此经出”,决非虚语。也正因为如此,禅宗的各代祖师都大力弘扬《金刚经》,劝导世人读《金刚经》。这也是《金刚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因。
1961年1月22日,毛泽东同班禅大师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谈话过程中,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班禅大师:“西藏是大乘,还是小乘?”
班禅说:“我们学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础,也懂得小乘。”
毛泽东问:“释迦牟尼讲的是大乘吗?”
班禅说:“释迦牟尼讲经分三个时期,早期和晚期讲小乘,中期讲大乘。”
毛泽东又问:“《莲花经》和《金刚经》在藏文的经典中都有吗?释迦牟尼著的经典比孔夫子的书还多吧?”
班禅说:“西藏有《金刚经》,是从梵文译成藏文的。释迦牟尼的经书很多。”
毛泽东说:“《金刚经》,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学,有机会你给我讲讲吧!”
毛泽东认为“《金刚经》值得一读”,那么,小时候信佛、青年时代研究过佛学的他,到底读没读过《金刚经》呢?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显示他读过《金刚经》,但是从佛教大德赵朴初先生的关于他与毛泽东的一段谈话的记载,则可以断定毛泽东是读过《金刚经》的。
赵朴初先生在他的颇受读者欢迎的《佛教常识答问》的“序”中,讲到这样一件事:
“1957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
毛泽东这里使用的“是……即非……是”的句式,出自《金刚经》。在《金刚经》中,上述句式很多。例如:
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果不是对《金刚经》的内容非常熟悉,毛泽东就不会开玩笑式地与赵朴初先生讨论“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这样一个命题的。可见,毛泽东不只是提倡“《金刚经》值得一读”,而且他自己也下功夫读过《金刚经》。
因为毛泽东常常研究佛理,所以对献身于佛教的人物常怀敬意,毛泽东曾对秘书林克说:“唐代的玄奘赴印度取经,其经历的艰难险阻,不弱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带回了印度佛教的经典,对唐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毛泽东更赞叹道:“鉴真和尚,说他六渡扶桑,虽然前五次都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终于到了日本,对于佛教的东渐,特别是中国佛教及文化贡献最大”。
据林克回忆: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论哲学问题,说到胡适写的哲学史,然后突然对中国至当时尚无一部佛教史流露出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