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有很多名字,也叫毗舍离、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等,即广严的意思。它是恒河北岸的一个古国,当年规模也挺大,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北边。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入灭,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入灭地。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居住在这个地方。佛陀入灭后百年,在此城中,耶舍比丘召集了七百名上座部长老,进行了第二次经典结集,造成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部派佛教时期。因为当时结集的是七百位阿罗汉,故称七百结集。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分寺院颓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2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历时60多年,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已发掘出的遗址有卧佛殿、大涅槃塔、安加罗塔和圣者殿等,以及不少佛像。
佛陀一生讲法有五大精舍,吠舍离就有两处,分别是猕猴池和庵摩罗园,另外三个是竹林精舍、王舍城祇园精舍和灵鹫山。
吠舍离的遗址园区保留着全印度保存最完好的阿育王石柱。考古证据显示,柱北面的舍利塔是阿育王开启古塔后建造的八万四千座塔之一。也有人认为这个塔和阿难入灭有关。无论如何,阿难和吠舍离有很深的因缘。找不到其他遗迹,以此作为解释也未尝不可。在石柱和塔的南面是猕猴池,猕猴为佛陀献蜜的故事出现在很多佛教壁画中。当年这附近有一座高大的重阁讲堂,频繁出现在阿含经中,但现在并未真正开展挖掘工作,只有一些零散的遗迹。离遗址园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古塔发掘的遗迹,在当地称为一号塔。根据考证,此塔应为八王分舍利时,吠舍离的离车人得到佛舍利后所建的塔。遗址保留了发掘时的状态。此塔中的舍利则被保存在巴特那博物馆。
距吠舍离车程四小时左右,有个地方叫拘尸那罗,也叫拘尸那罗迦。因为是佛陀入灭的地方,佛教徒对这个地方十分敬重,并加以膜礼朝拜,在这里建了佛塔、僧院。佛陀年老后,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从吠舍离城向西北走。从方向上看是想回家乡。但走到拘尸那罗,病情加重。涅槃的那天,他在河里洗了澡,在一个长满娑罗双树的小树林里安了绳床。他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头朝北,脚朝南,背朝东,面朝西,离世而去。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所以,后来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这样的。佛陀涅槃后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当时有8位国王分了佛陀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陀舍利塔就是由此起源的。
拘尸那罗古迹众多,最为著名的是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由两座白色的建筑组成,给人一种圣洁和庄严感。寺庙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色世尊涅槃像。据专家考证,该塑像建造于公元5世纪。佛像长61米,用整块石头雕成,枕右手侧身而卧,面朝西方,象征佛陀入灭。佛像睡在7.32米长、1.71米宽、0.64米高的睡榻上,榻与像原为一块整石,现改由砖和石混合砌成,上面雕刻了佛弟子阿难、苏婆达和摩拉酋长瓦吉拉婆尼及另外不知姓名的五人像以及铭文。
佛教的传播,与印度历史上一个皇帝密不可分。
古代的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约在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自伊朗高原进入了印度西北部。现代人类基因图谱基本上解说或者证明了世界民族的迁移史,也推翻了以往看来是真理的东西。有些东西让人觉得历史也许更幽默。一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表明:在现代德国人中的雅利安基因占19.5%。而在俄罗斯人中的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分最高的是波兰,超过50%。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雅利安基因却只占到了18%,不如中国维吾尔族的21%。在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之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这就是为什么宝莱坞明星大多一副白人面孔,而走在印度大街上却是黑压压一大群的原因。希特勒梦想要消灭的劣种斯拉夫(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民族其实是真正的雅利安人。从基因也就是从染色体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基因比重在欧洲自东而西衰减,自北而南衰减,在挪威人中占31%,而在意大利人中却几乎没有。
雅利安人从达罗毗荼人和蒙达人的手里夺取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土地。在雅利安人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原始公社制有了变化,发生了阶级分化。随着国家的出现,所谓的种姓制度也产生了,它把社会分为四等。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排第一;刹帝利为第二,主要是武士;吠舍为第三,大多为从事农耕、畜牧和经商的平民;而首陀罗为第四,是指那些从事劳动的奴隶。前三种种姓是胜利了的雅利安人,而最末的种姓多为战败被俘的达罗毗荼人。公元前6世纪初,波斯王大流士通过那个缺口把他的大军带到印度,征服了印度河以北的所有地区。两百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又是从那儿率领希腊人来到印度,在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文明传播到了东方,公元1世纪在印度兴起的犍陀罗艺术就是一种带有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在亚历山大之后,称雄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开始兴盛,并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阿输迦,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大帝国的雄主。佛家经典说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是在腥风血雨中度过的。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大功。公元前273年父王频头沙罗病重,阿输迦回到华氏城争夺王位,传说杀死了99个兄弟才坐稳宝座,这当然是夸张,但王位争夺的残酷激烈由此可见一斑。经过4年拼杀,阿育王终于登基,举行了登基仪式。阿育王即位后,仍然凶狠嗜杀。他发动一系列战争,征服湿婆国等。据记载,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阿育王登基第9年(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海岸的羯陵伽国。这场大战使孔雀王朝完成了印度的统一,但造成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俘为奴的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生平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遮盖,这时唤醒了他的恻隐之心。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感悟,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悔改。
阿育王在全国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帮助僧团,布施供养三宝。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这些传教高僧及大臣,东至缅甸,西至埃及、希腊,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阿育王后来幡然悔悟,并且积极的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人们尊为——护法名王。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
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日渐衰败,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土崩瓦解,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此后从未恢复。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阿育王所在的孔雀王朝时代是印度文化与波斯文化、希腊文化最初交流的时代。它的建筑、雕刻引进了波斯、希腊的岩石技术,开始普遍采用砂石作为建筑和雕刻的材料。因此,孔雀王朝的艺术中自然就融合了许多波斯和希腊艺术的因素,特别是宫殿建筑和装饰雕刻,明显受到波斯阿开密尼王朝的影响。
阿育王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他登基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个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佛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
在我国唐代以前,人们只是相互流传阿育王的事迹。唐代高僧释道世,经过在全国大范围的考证,利用10年的时间,写出了长达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19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虽然当时全国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释道世认为,只有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宫里有佛祖的舍利。
Sahebganj大塔背面
Sahebganj大塔的菩提树下,举行仪式完后,会给参加人员发一种用白糖和花生米拌在一起的食物,也给了我一份
Sahebganj大塔远景
阿难尊者的舍利塔
Sahebganj大塔的菩提树下正在进行佛教仪式的当地信众
在Sahebganj大塔看到的佛塑像
阿难尊者的舍利塔前面,是保存最为完整的阿育王石柱,上方的狮子,千年如一日地遥望着佛陀的涅槃之地——拘尸那罗
吠舍离佛陀舍利塔
吠舍离佛陀舍利塔内部
佛陀荼毗塔
拘尸那罗,佛陀入灭后焚棺七天处
拘尸那罗大涅槃寺不远处的一座遗址,佛陀僧团用水的地方
拘尸那罗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佛陀在这里说出了“世间的一切皆有生死轮回”
拘尸那罗佛陀涅槃像
两千多年前的讲法台,大的可坐四人,小的坐一人
五大精舍之猕猴池,猕猴为佛陀献蜜的故事出现在很多佛教壁画中
印度当地最常见的一种越野车,很实用
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头。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30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重50吨,其中最著名的是鹿野苑的石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阿育王为雕刻法敕所建之圆形石柱,至今被发现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10~13米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内容系尊重佛法、劝善断恶、禁止杀生、仁慈平等,及有关人类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载有阿育王之事迹。其余四柱,高度约7.5米,各柱所刻之法敕内容不一,大约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迹巡礼等记载。石柱上端雕有各种兽类,例如狮像,虽年代久远,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学术界重视。
历史上,几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大繁荣、著名战争、乃至历史上的名人,常常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公元前221年首次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公元前261年首次统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几乎同时是以残酷的武力征战完成帝国统一大业的,又都是短命的朝代,秦朝于公元前206年灭亡,孔雀王朝于公元前187年灭亡。可比的内容精彩而又丰富,意义深远。要了解阿育王的生平,可以看一部2001年印度投资巨大的史诗电影《阿育王》,年轻英俊的王子有着美丽却伤感的爱情。这个生活在远方又跟我们相距很多很多年的人,显得如此生机勃勃。
从拘尸那罗至吠舍离的沿途有一处地方。毛森介绍,当年佛陀路过此处,住过一晚,阿育王为此依山而建一处建筑,很是高大雄伟,就叫Sahebganj大塔吧。考古旅行就是这样,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地方。这偶然遇到的古迹,比真正要寻找的,更加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