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卖画的文人画家

前文说过,王鉴的绘画艺术来自董其昌对他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是技法方面的,更是艺术理念的。

王鉴的曾祖王世贞是明代嘉靖年间文坛的主将,比董其昌大三十岁,在董其昌进士及第后,他对董其昌的才华倍加赞赏。董其昌后来提出的绘画复古理念也与王世贞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主张有着共通之处。因为有了祖辈的交谊,王鉴能够直接受教于董其昌,他接受了董其昌的绘画复古思想和“南北宗”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进一步将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文人绘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王鉴曾论道:“画之有董(董源)、巨(巨然),如书之有钟(钟繇)、王(王羲之),舍此则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脉相传,近代自文(文徵明)、沈(沈周)、思翁(董其昌)之后,几作广陵散矣。” 而存世的王鉴画作中,很多就是对南宗主要画家的临仿之作。在这里,介绍几件这方面的代表作。

《溪山深秀图轴》(图2-1),绢本水墨,纵119.2厘米,横49.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于崇祯十一年(1638),王鉴时年四十一岁。画中题“仿北苑笔意”,这里的“北苑”即董源,他是五代时期南唐的画家,绘画多表现平淡天真的南方景色,山石作披麻皴,不为奇峭之笔。王鉴在这幅画中描绘重岭叠嶂,山形为南方习见的土山,墨色以淡墨为主,皴笔平缓,画风浑厚平整,极力追宗董源平淡的画格。

《仿黄公望山水图轴》(图2-2),纸本水墨,纵116.3厘米,横54.4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于顺治十七年(1660),王鉴时年六十三岁。这幅画相对于前幅,用笔更有一种灵动的意蕴,水墨层次也较丰富,将黄公望绘画的笔墨味道表现出来,古意盎然。

王鉴于古代南宗大家的艺术有着深切的领悟,能把握各家在图式、丘壑、笔墨、意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提炼,形成规范化的表现语言,达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他在很多作品中将绵里藏针的意味发挥得相当充分,细密绵柔中带有骨力与灵气,笔墨纯净高古。宏观来看,如果将王鉴这些取法南宗的绘画作品与娄东画派王时敏的作品放在一起,无论从章法布局到气息意蕴,都存在近似之处,而王鉴在绘画气息的灵动古厚上似乎更胜一筹。

图2-1 (清)王鉴《溪山深秀图轴》,绢本水墨,纵119.2厘米,横49.8厘米,崇祯十一年(1638)作,上海博物馆藏

图2-2 (清)王鉴《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纸本水墨,纵116.3厘米,横54.4厘米,顺治十七年(1660)作,上海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吴伟业写有一首《画中九友歌》,依次讴歌了当时画坛上极负盛名且相互关系密切的九位画家:董其昌、王时敏、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其中对于王鉴是这样写的:谁其匹者王廉州,神姿玉树三山头。摆落万象烟霞收,尊彝斑剥探商周,得意换却千金裘。 对王鉴可谓赞誉有加。

值得注意的是,吴伟业在赞誉王鉴的同时,最后一句“得意换却千金裘”也点出了王鉴的双重身份,那就是他是卖画的文人画家,兼有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身份,这一点,是王鉴与王时敏、王原祁祖孙的不同之处。同时,职业画家的身份也促使王鉴的绘画在对董其昌的继承基础上又有了一点突破。 RUkwyy8AwYONrBUC7VpRG1DDvbECSsAjuLAWIBc/bSIsbiVInFq9Lq3un28YdQ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