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江南,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这里,有一个因为年年丰收而得名的城市——常熟。

江南多水,常熟有一个尚湖,相传商末姜太公避纣隐居于此,湖的对面,是这座城市的标志——虞山,常熟城便依着湖山而建,于是,山、水、城的和谐共生构成了这里鲜明的城市特色。

也许是山水相宜的缘故,常熟从古至今人文鼎盛,人才辈出。虞山,不仅是常熟的地理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文化标志,这一方不大的县域出现了以虞山命名的琴派、诗派、印派与画派,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领一时之风气,影响深远。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画种。早在元代,被后人推为“元四家”之首的常熟人黄公望就曾居虞山之麓,他静观虞山四时之变化,以山上天然赭石为颜料,独创浅绛山水,成为一代宗师,垂范后世。到了清初,太仓画家王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常熟青年才俊王翚,对其画艺叹赏不已,当即收其为徒,又把王翚介绍给王时敏,王翚因此画艺大进,四十多岁便享誉画坛,时人称之为“画圣”。他的绘画笔墨纯熟,气息雅正,融合南北二宗的特点,提倡“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并付诸实践,开创一代新风。康熙三十年,王翚进京绘制《康熙南巡图》称旨,并受皇太子赐“山水清晖”额,由此名声更著,从学者甚多,遂有“虞山画派”之名,辐射全国,成为影响清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流派。

艺术的妙理在于品味。在这里,让我们重温历史、感悟人文,走进虞山画派的艺术妙境。 9RPnODrm8Cl6NXlmLYS225Uu/NMGrlhnPguQcd9z1sIz10Oxlwq/TGP+YDFEmE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