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五脏俱全的文库本

一、通过文库本学习人生经验

无论是谁,人生中似乎都曾有过一个苦闷无比的阶段。我该如何生存下去?这个问题盘旋在脑海,人仿佛置身于前途灰暗的隧道中,只能徒手摸索着前进,抑郁无法自拔。事后,又会为自己当初的烦恼而苦恼:之前究竟因何烦恼呢?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原本问题就很模糊,那么答案也就无法清晰。仅仅是为了烦恼而烦恼,这个状况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

我曾在上高中时经历了这个阶段,那个时候我经常闷闷不乐,不开心都挂在脸上。不过,我也不是整天都抑郁不堪,偶尔也会与朋友胡聊一番。在那个阶段,我还遇到了恋爱的烦恼,我是单相思,没能对喜欢的女孩子表白,现在想来真是既烦闷又甜蜜的青春。恋爱的烦恼与上面提到的烦恼一样,都无法得出答案。

在这一烦闷无比的阶段,治愈我内心的是文库本图书。

高中时,我居住在伊那市,伊那市位于日本列岛中心的长野县南部,四面环山,无海。当时伊那市的人口是5万人左右,和市町村合并之后伊那市的面积扩大了,但人口却几乎没有变化,为6万人左右。那时的我,经常会在放学后飞奔到位于伊那市中心街通町银座的小书店——小林书店。小林书店的地下一层放置了文库本书架,书架的旁边设置了教学参考书角。我的同学多数都是去教学参考书角搜寻心仪大学的历年真题或各科目的参考书,只有我会花费大部分时间站在文库本书架前阅读。当时文库本的主流有新潮文库、角川文库、岩波文库、讲谈社文库,内容各有特色。新潮文库以文学,特别是日本近代文学为主导;角川文库擅长日本的古典文学和大众文学;讲谈社以现代文学为主,而岩波文库则以东西方的古典文学为特色。由于我特别钟爱日本的近代文学,所以在新潮文库的书架前站的时间最长。说到日本近代文学,由于旺文社是发行考试参考书的主流出版社,其文库(现已停止发行)作品的解说和正文用语注释更为齐全,所以在收录作品相同的情况下,我多会选择旺文社文库。

文库本开本小,便于携带且价格便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买一杯咖啡需要300日元左右,而同样的价钱可以买300页左右的文库本图书。我当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所以会攒着配送报纸的打工费,以每两天一册书的速度购买文库本。当时岩波文库封面上不显示定价,定价由封面上印刷的星星数量决定,而星星的数量则与页数有关。一颗星星的单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时一颗星星等于70日元。因此,薄的书100日元以内就可以买到。由于我的零花钱有限,挑书的时候我必须反反复复仔细斟酌,决不会仅凭书名就冲动买书。幸好除了个别作者外,各个出版社在文库本的装帧风格方面保持一致,所以我几乎不会因被封面设计吸引而冲动购买。夏目漱石、岛崎藤村、石川啄木、志贺直哉、椎名麟三、五木宽之等众多文豪都是我喜爱的作家。

学校教授各学科知识,只会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各种有利于考上理想大学的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各种规矩礼仪。而阅读文库本对于我来说,能帮助我解答课堂之外、在社会及人生中遇到的烦恼。至于我为什么会偏爱日本的近代文学作家们,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因为贯穿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关于“家”的烦恼吧。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因受传统和封建因素的影响,个人需要与集体保持一致,由此势必会产生个人意愿或理想与集体背离而无法实现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成为贯穿日本近代文学的一大主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家与个人的纠葛,这一点困扰着众多近代作家,这种烦恼进而转化成诸多作品。

我生活在被日本阿尔卑斯山脉中部和南部包围的狭小盆地中,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没有一点交际圈,环境很是窘迫。我时常幻想——平时仅能通过报纸和电视等媒体看到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使我迫切希望早点冲出家乡,进入未曾见过的世界。可是,我该如何在新的世界中生活,又该如何武装自己呢?我到底能不能在新的世界中立足呢?新的世界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的立命之本则是“家”,一个包含着籍贯、背景、风俗等各种特定条件的场所。

这个时候,小林书店为我打开了世界大门的一条缝,书店里陈列的文库本则是帮我扩张人生地图的小宇宙。与父母和老师不同,文库本小说家与我拥有同样的烦恼,与“家”和社会进行着搏斗,通过自己的小说贯彻自我,可以说是我的“师兄”。这些作家多数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归类为私小说的自然主义系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大多写的是与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相悖的反社会、反道德的故事。

二、文库本的诞生

文库本是可以放进衣服口袋或小型提包中的书籍,其开本为A6,长148厘米,宽105厘米,所收录的作品多数是已经作为单行本发行过的作品,即将已为人熟知的内容重新包装的作品,仅有少数例外。文库本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动地收录单行本中的文章,很多时候还会加上第三者对作品的讲解。文库本虽小,但其作品精髓、完备,用中国的谚语来说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日语说的话就是“一寸之虫也有五分魂”(匹夫不可夺志也)。文库本携带方便,无论在多么拥挤的电车上都可以轻松阅读,而且价格便宜。

“文库”这种图书类型实际上是日本特有的,其他国家的出版文化中没有类似产品。那么文库本是如何在日本诞生的,又是如何作为图书类型定型的呢?

纵观日本近代出版史,文库本初次发行是在1927年,由岩波文库发起,距今已有90多年了,发起文库本的是岩波书店的创始者岩波茂雄。

不过在岩波文库之前,新潮社和富山房都曾发行过文库本开本的图书,赤城丛书和立川文库也曾出版过文库开本的丛书。岩波茂雄在策划岩波文库的时候为何会选择那种开本呢?是模仿这些已有的文库吗?不是。岩波茂雄参考的是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发行的收集德国国内外古典作品的雷克拉姆文库,雷克拉姆文库创立于1867年,是他高中时代非常喜欢的书。雷克拉姆文库至今还在发行,不过开本变得比岩波文库还要更小。

文库本的特征是开本小,可以放入衣服口袋,便于携带。装帧形式是平装,封面设计朴素,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岩波文库开创初期,一颗星星对应的是20钱(100钱=1日元),价格之便宜在当时的日本书籍中史无前例。当时的雷克拉姆文库一颗星星也是相当于20钱,而岩波茂雄从员工那里听说雷克拉姆文库一颗星星是25钱(其实是员工记错了),所以特意将价格调得比它低。

岩波文库创立的背景是“一日元书”的成功登场。1926年,改造社的创始人山本实彦社长出版发行了大开本(菊版:939 mm×636 mm)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一册书定价为1日元,所以被称为“一日元书”(当时的出租车价格统一都是1日元)。不过这套书收录的日本文学作品编纂粗糙,而且不分销、只接受预订出版,需要提前预约,如果要购买的话必须购买全卷60卷。受这套书爆发式的销量影响,新潮社也开始出版发行《世界文学全集》。

岩波书店总体来说以出版高价值的学术书为中心,不太熟悉这种薄利多销的出版方式。可是,岩波茂雄非常羡慕甚至嫉妒“一日元书”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达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不过岩波茂雄有其顽固的一面,或许是其讨厌拉帮结派、独来独往的长野县人的气质,他喜欢追根究底,拒绝简单的模仿,决意要贯彻自己的独创性。

因此茂雄学习雷克拉姆文库,不采用预约出版的方式,策划了自由分销的小开本丛书。文库本每100页价值一颗星,也就是20钱,价格是“一日元书”的五分之一,这一举动对于当时的图书市场来说简直是暴击。岩波文库创刊于1927年7月10日,当日就一举发行了22种图书,而在前一天7月9日,在东京《朝日新闻》上用了半页的版面刊载了岩波文库创立时计划出版的31种(指7月和8月发行的总品种)文库本照片的广告,广告的标语是“古今东西的典籍,可自由选择的普及版”。岩波文库的出版可谓一大壮举,日本自活字印刷时代以来未曾有过文库类图书,而且哪怕到了当今CTS(计算机直接制丝网版)和DTP(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技术出版的时代,也没听说过哪家出版社一次发行如此庞大的品种数,因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壮举离不开当时的编辑长田干男和小林勇的努力,他们在短时间内策划了如此多的品种,收集了如此多的稿件,可谓功劳巨大。

根据岩波书店的社史《岩波书店百年》(2018年出版)记载,策划文库本时,岩波书店社内反对的呼声很高。因为作者担心版税收入降低,而零售书店也担心利润空间小,据记载,当时测算的盈亏平衡点是一万册。

岩波文库创刊时的新闻广告,1927年7月10日

出自1993年岩波书店发行的《从照片看岩波书店的80年》第38页

结果文库本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古事记》卖了4万册,夏目漱石的《心》卖了5万册,而且还在不断重印。不过据社史记载,在文库本发行的第二年退货增多,库存商品超过了50万册。

岩波文库发行之际,岩波茂雄邀请了哲学家兼当时的法政大学教授三木清起草了一篇文章《致读者》,润色后将其刊登在了文库本的卷末,这一文章至今还出现在岩波文库的卷末。其中的一节写道:“最近流行大量生产、预约出版,广告宣传狂轰滥炸。可是他们做好了准备让所出版的全集流传到后世吗?对流传千古的典籍的翻译缺乏敬意,甚至不允许分销,而将读者捆绑,一买就必须买几十本。他们所宣称的学艺解放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一段话恰恰也反映了岩波茂雄对一日元书热的批判。

文库这种形态虽然不是岩波文库始创,可是岩波文库的创立精神崇高,与以往的文库本完全不同。那么岩波茂雄是以怎样一种理念、冲着什么样的目标策划的岩波文库呢?岩波茂雄在1942年创业30周年的员工座谈会中如此回顾:

“我想起高中时期看过的雷克拉姆文库,其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具有古典价值的作品,而且单册零售的价格低廉。不仅如此,它的翻译精准饱满,译者都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翻译大师。这样一来不仅翻译无误,而且出版后即使马上有人模仿,也完全无惧,因为不会再有同类作品能够超过它。译者如果能找到翻译界第一人,那么之后出来的仿品只能排在其后;校对如果也能找到第一人,那么之后出来的仿品也只能排在其后。这样一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当时采用的战略是:只要产品最好,即使有人模仿也完全不惧,底气十足。果然不出所料,改造社发行了改造文库,价格是岩波文库的一半(10钱),跟岩波文库打起了价格战。可即便如此,岩波也不降价,反而因为作品品质高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反响很好。最令岩波茂雄感到高兴的是,他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感谢信,“我一生的素质教育就靠岩波文库了”这类评论使他感慨万千:“真庆幸自己开了岩波书店”。

那么当时岩波茂雄想为岩波文库挑选什么样的作品呢?

据岩波书店至今还在每月发行的杂志《思想》中的文章记载,文库创立初期列举的种类有“未曾出过单行本的作品”“稀有出版物、绝版出版物”“价格高昂、普通人不可能阅读的作品”等,收录的是古今东西的古典、经典作品的普及版。

这一编纂方针就写在前面提到的“致读者”的开头部分,下面这一段脍炙人口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真理自身愿意被千万人所追求,艺术自身希望被千万人所爱戴。过去,为了使民众愚昧,学术曾被封锁在最狭窄的殿堂里。如今把知识和美从特权阶级的垄断下夺回来,是不断进取的民众的迫切要求。岩波文库便是适应这个要求,在民众的鼓励下产生的。这就是要把有生命力的不朽图书从少数人的书斋和研究室中解放出来,让它们全部站到街头与民众为伍。

三、日本独特的文库本文化

如此诞生的岩波文库,作为古典文库收录了古今东西的古典文学作品,再加上细心的编校、适量的注释与解说,如果是国外的古典作品则会配上最高水平的翻译,可以说岩波文库做到了作品最优、最经典。岩波文库背负着提高大众素养的使命,即便到了现在,这一使命也未发生改变。截至2018年,岩波文库已发行了6 500多种作品。

主要和中国有关的岩波文库

岩波文库收录作品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那就是作品必须是能够成为古典、可以普及的作品。可是哪种作品能够成为古典,并没有明文规定,毕竟时代在变化发展着。岩波文库所收录的作品中没有20世纪之后的作品,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收录作品的时间线会逐渐往后延伸。西方作品的话以后可能会加上福柯(Michel Foucault)、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思想家的著作。在小说作品方面,以往岩波文库以纯文学作品为主,目前逐渐开始收录江户川乱步、久生十兰等大众小说家的作品,同时还有大江健三郎、谷川俊太郎等在世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在外国文学方面,主要收录的是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中国等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地域性的文学作品,除此之外收录范围还延伸到拥有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等作家的拉丁美洲。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中国、朝鲜、印度、东南亚等亚洲地区,我们收录的《论语》《三国志》《唐诗选》等中国古典作品,以及《般若心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近代以后的作品几乎没有被收录。有关中国近代的作品有《孙文革命文集》,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除此之外,还有毛泽东、章炳麟等人的作品,不过已经断货了。纯文学作品除了鲁迅、老舍、巴金之外,没有收录新的作品。印度的话,仅收录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的作品。之所以收录得如此少,在于日本还没有对亚洲以及东洋近代以后的文献形成可称为古典作品的认知。

在岩波文库之后,其他出版社的文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且收录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古典作品。不过,多数文库都坚持收录已经出版的评价好的作品,即把已出版且定价较高的书籍再以文库本的形式,加上作品解说,印刷成文库本进行二次出版。

这种将已经出版的作品再次收录的文库本,是日本独特的出版形态,之后成为日本出版文化的常态。据2018年的出版年鉴记载,日本约有100家出版社在发行文库本,许多出版社一家就发行好几种文库,日本全国发行的文库约170种,2017年的文库出版品种数为7 800种以上。而2017年日本书籍的新书总品种数为75 412种,也就是说10%以上的新书都是文库本。每个出版社的文库本的题材都有其特点。例如,收集海外怪异小说的早川文库、收集儿童文学的讲谈社青鸟文库和角川书店的翼文库、收集面向成年人的官能小说的法国书院文库。除此之外,还有面向实业家的文库、面向女性的文库、收集连环漫画的文库等,不胜枚举。

随着文库的传播,有关文库本的定义也变得多样起来。如与佐伯泰英的剑士小说一样,创作完成后未发行单行本而直接出版文库本的现象变得多了起来。另外,与文库本给人的价格低廉的印象不同,也有如讲谈社的文艺文库、学术文库这样定价较高的文库出现。因此,文库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只有平装的小开本了。

发行文库本的出版社与之前发行同一作品的单行本的出版社不一定一致。各出版社都紧盯着单行本的发行情况,一旦有作品出现断货或者绝版的现象,他们就会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再取得原单行本的出版社的转载权(根据约定还会将转载所需的费用支付给发行原单行本的出版社),然后就出版文库本。作为出版社,他们可以先以较高的价格发行单行本,在断货后再以文库本这另一形态再次出售同一作品。作为读者,如果在发行单行本时因为价格高或是错过了发行时间而未能购买的话,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入。作为作者,同一作品几乎不需要再次加工就可以得到新的版税。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点就如同欧美将同一作品同时以精装和平装的形态出版发行一样,两种书的内容和开本完全一致,然而定价不同。精装书面向图书馆等机关,价格较高,只有第一印次才会发行;平装书面向一般读者,定价较低。而日本的话,虽然是同一作品,但是单行本与文库本不仅装订方式不同,而且因文库本在单行本发行之后发行,内容多少有一些修订,还会加上解说等。

无论在日本的哪一家书店,都配有专门放置文库本的专用书架。许多书店会用不同的书架放置不同出版社的文库,以作者或者类别来分类摆放。文库本书架多置于书店的入口处,较为醒目。享受同等待遇的只有“新书”书架,这里所说的“新书”,与文库一样,是日本独有的出版形态。与文库本一样,“新书”在日本的诞生也有其必然性,能够普及并受到读者的认可也有其理由,关于这一点将在其他章节详述。

与文库本的开本相适应,文库本书架的层高普遍不高,由好几层构成。因为文库本不够醒目,且各出版社又都是将文库本统一包装,读者很难找到想购买的作品,所以,书店考虑到读者找书时是以作家为切入点,因而给文库本分类并配上了书目编号,最后文库本找起来比大开本的单行本还容易。

在旧书店和各位读者的书房中,也都配有文库书架。确实,文库本的开本就如中国的连环画一样小,或许会给人一种寒酸的印象。但是,当你眺望自己书房里的文库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个出版社的文库本,这些古典作品就如同群星一样璀璨,你就会感到自己的书房如同汇集古今东西知识的小宇宙一般,令人欢欣鼓舞。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对于我的阅读生涯来说,文库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别是在通勤途中或者旅游时,我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两本文库本,因为它们放在背包里也不会鼓起来,站着也可以阅读。

要说我最喜爱的文库本,大概是以下三本吧。

第一本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源自1975年的中公文库。这本书是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推荐阅读的。该书由短篇随笔构成,充分描写了日本文化的深奥以及日本的美。虽然我与谷崎的高贵生活完全无缘,却深受触动。对阴湿狭小的日本的风土、风俗的反感,似乎也淡了一些。

第二本是岛木健作的《生活的探求》,源自1950年的新潮文库。这是我刚上大学时,因为受标题的吸引而买下的。高中时,我读的书几乎都是自然主义或者是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那个时候经常因为如何解决“家”的问题、如何融入现实社会而烦恼。这本书的主人公从大学退学,进入农村种植烟草,着手解决地域的问题。我对他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想着要一边过脚踏实地的生活,一边参加社会运动。

第三本是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梦》,源自1993年的岩波文库。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名浪曲师,他通过与孙中山的交友而参与了中国的革命。通过主人公破天荒的人生,我看到了近代日本的可能性。当时我就决定要策划编辑一些描写日本和亚洲的关系的书。

伊那市的小林书店店主小林武夫(右)和其夫人小林时子(左),2018年12月29日摄于小林书店

现代人不知为何总是很忙碌,很难确保读书的时间。对于那些哪怕是在满员的通勤电车中也要将读书的习惯保持下去的人们,对于那些因为都市的昂贵房价而只能住在狭小的房子中却仍旧爱买书藏书的人们,文库本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库本作为保证现代人充实的文化生活的一环,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界定它的价值。

本文开头提到的高中时经常去的小林书店的店主小林武夫先生,实际上是岩波书店的创立者岩波茂雄的女婿,岩波书店的原会长小林勇的外甥。94岁高龄的小林先生自1949年小林书店开业至今每天都在店里忙碌。40年前的我可没料到自己之后会在岩波书店工作,2019年正月回乡时我去了一趟小林书店,与店主和店主夫人时子女士(87岁)相谈甚欢。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

植田康夫,紅野謙介,十重田裕一編.『岩波茂雄文集』.全3冊、岩波書店,2017年.

紅野謙介.『物語岩波書店百年史 1 「教養」の誕生』.岩波書店,2013年.

小林勇.『一本の道』.岩波書店,1975年.

出版年鑑編集部編.『出版年鑑 2018』.株式会社出版ニュース社,2018年. ciAXW85k+Gz9YuAnLcQGjBIlN11IY0meaULwk+cYKQTb0nCu05oaTWCfFyZiRP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