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历史悠久,是享誉全球的私立研究型大学。2003年到2018年,哈佛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ARWU)排行中持续位列第一,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2007年至2016年的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行中,哈佛大学的生命、医科与社科领域均持续位列第一 。哈佛大学的卓越与其对“3A原则”的坚守以及学术休假制度的推行密不可分。
1. “3A原则”的坚守
哈佛大学素以“3A原则”立校,所谓3A原则是指:“学术自治、学术中立、学术自由”(Academic Autonomy, Academic Neutrality and Academic Freedom)。教授有言论自由、申诉自由和任职保障;教授的自由以校园和学术圈为界,对社会和政治严守中立,避免政府对大学事务的干涉等 。在“3A原则”中,又以学术自由为核心,是哈佛科研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在学校范围内,哈佛大学的教师具有不受政府、社会和学术权威限制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哈佛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科研活动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大环境。哈佛大学校史专家莫里森这样评价:“毫无疑问,1836年哈佛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中领先并达到目前的名望和地位,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学术自由的原则” 。
哈佛教师所享有的学术自由,在《教师手册》中有明确的规定:教师有言论的自由;教师有探索知识的自由,不管这种探索可能导向哪里,同时他也有责任完整和确切地报告研究成果;只要不超出众人公认的其所属的专业领域,教师有在其观点和材料不受审查的条件下执教的权利;只要以个人名义而非其所属大学的代表的名义,教师有不受约束地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的权利 。除此之外,为了切实保护言论自由的权利,哈佛大学特设言论自由咨询委员会,专门为言论自由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 。明确的规章使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得到保障,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科研产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纵观哈佛大学发展轨迹,历任校长在治校过程中显现出对学术自由理念的高度重视。最早对学术自由提出明确要求的是乔西亚·昆西(J. Quincy)校长,其视学术自由为学术兴旺之前提 。在向现代大学迈进的过程中,艾略特(C. Eliot)校长和劳威尔(A. Lowell)校长进一步捍卫了哈佛大学学术自由的理念,在艾略特看来,大学的成功与其所营造的自由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一所大学首要的是拥有自由,“去伪存真的自由之风必须吹遍它的各个角落,真理永垂不朽。文化和科学就是最基本的学术知识的自由” 。二战之后,德里克·博克(D. Bok)校长根据时代要求进一步发展了3A原则的理念,认为学术自由理应得到毫无保留的支持,“大学的功能在于从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而学术自治的关键并不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实行干预,而在于如何划定好政府与大学的界限,以确保大学社会贡献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从一所小型的文理学院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对于学术自由的坚持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2. 学术休假制度的推行
自1880年哈佛大学首创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来,学术休假制度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师资的重要培养手段。学术休假制度(Sabbatical Leave System)是指大学教师服务于高等教育机构一定期限后的一种休整方式。在此期间,教师可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日常工作之余,学术休假制度对于教师的科研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学术休假使得教师的学术创造力有明显的提升 。可以说,学术休假制度的建立对于哈佛大学的教师科研发展乃至高校的科研创新而言,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术休假制度为教师们提供了日常工作之余喘息和自我更新的机会。在哈佛大学,凡符合规定的教师在校连续工作6年以后,即可以选择享受全薪休假半年或半薪休假一年,其间可自由从事科研学术活动。在学术休假的申请程序基本包含两大步骤,首先由学术委员会评审申请休假教师的申请理由及可行性,其次上报校长董事会请求批准。校方也格外重视教师学术休假带来的回报,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创新型研究的发现,均被列为学术休假的预期目标 。学术休假申请成功的主要障碍在于经费与人事安排,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院系的统筹安排获得解决 。哈佛的教师常常借此机会前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考察与调研,开展科研合作,从而能使自己在长时间的工作之余,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来更新知识,沉下心来做科研。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与外界的接触,教师亦有机会在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汇和碰撞中感悟到学科前沿的新变化和新进展,激励他们保持学术敏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
斯坦福大学在2017年ARWU排行 和2018年QS排名 中均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5月,斯坦福大学共有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7位图灵奖获得者 。“学术尖端”计划为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上杰出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做出了直接贡献。
斯坦福大学始建于1891年,经过近130年的建设与发展,从美国西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遐迩的世界顶尖大学。它的迅速崛起,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副校长弗里德里克·特曼(F. Terman)提出并实施的“学术尖端”(steeples of excellence)战略计划 。二战中,特曼认识到政府支持、学校政策和工业资源在推进大学卓越发展中的作用,需要联系三方形成合力,由此形成了大学管理的实施策略,其核心在于推行实用教育,抓住机遇集中力量从学科发展、人才建设、平台搭建三方面着手,以提升学校声誉,吸引政府拨款、企业投入,并结合科学的学校配套政策,充分利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 ,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和经济。“学术尖端”计划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引顶尖人才。特曼认为,高校的未来在于人才,要成为第一流大学,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教授 。二是树立若干学术上的顶尖科系。特曼把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等学科作为突破口 。
1. 吸引顶尖人才
斯坦福大学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曼认为斯坦福大学的首要问题是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为此,他提出“学术尖端”计划。实施这一计划,斯坦福大学亟需筹集巨额资金。为此,特曼和时任校长华莱士·斯德林(W. Sterling)决定通过出租斯坦福大学的广阔土地获取资金。于是斯坦福大学出租了7.5%的土地用于建造高科技产业的工厂,以促进本校科技战略发展规划为标准选择工厂,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 。随着这片土地上的企业越来越多,土地很快供不应求,学校应需扩大出租土地面积 ,由此孕育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工业园区——“硅谷”,汇聚了世界顶尖技术和精英人才,特曼也因此被称为“硅谷之父” 。此举最终为斯坦福大学筹集了大量资金,大大增强了斯坦福大学的实力。此后,特曼将学校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吸引师资而不是修建建筑物,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物色出类拔萃的明星教师,选拔招揽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扭转学校弱势学科,如让一度式微的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成为优势学科 ;选拔招揽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带来学术前沿的研究课题与学术思维,借此吸引顶尖的学生;组建各类的研究所、实验室等,支持师生开展各类研究,参与合作研究 ,主动培育各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 。促使斯坦福大学由一所地方性高校迅速发展为全国著名学府,声誉和实力大大提高,从而继续招揽慕名而来的一流教授和学生,开展科学前沿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校声誉和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
“学术尖端”计划在吸引与留住顶尖人才方面颇有成效。如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招募到实验物理学家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W.K.H. Panofsky)和罗伯特·霍夫施塔特(R. Hofstadter),展开“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0年代中叶,斯坦福大学招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肖克利(W. Shockley),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共同成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ur Laboratory)并创办仙童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从事2G硅电晶体的研制,对斯坦福大学电子学的发展及硅谷的形成乃至美国西部电子行业的繁荣均有关键作用 。
2. 造就顶尖科系
在特曼“学术尖端”计划的指导下,相较于追求学科数量,斯坦福大学更重视学科质量发展,即取消部分预计发展成本与产生效益不相称的学院,集中并科学配置各方资源和力量 ,培育化学、物理、电子工程等优势学科,促其发展为“顶尖学科”,并鼓励跨学科发展 。最终学校汇集了各领域精英人才,加速创建与发展优势学科,并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向相关基础学科辐射 ,确立本校科学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今三大院系早已享誉全球,培养出相应学科的顶尖科学研究人才。
如前所述,特曼在推行“学术尖端”战略的过程中,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区,并推动了其发展,此举树立了高校与工业界密切协作、良性互动的典范 。在这段高校与工业界的协作关系中,斯坦福大学坚定大学建立学术“尖端”的承诺 ,一切以科学研究为中心,大致5年为一周期 。高校为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工厂提供了闲置土地和一定的技术和信息保障 ,优秀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及形成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为园区内企业创新的关键源头,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而工厂支付的资金为高校提供了聘请一流教师的资金和吸引优秀生源的津贴;且园区高风险但高利润的创业和发展机遇,不仅吸引了来自全美甚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还为斯坦福大学创造了可贵的师生实习和开发基地 ,师生能够在园区中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攻克科研难题,促进学校的科研登上新高 ,助力物理、电子工程等学科水平的不断提升,培育了优质的学科团队。同时,由于直面企业的产业需求,工业园区促使斯坦福大学不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优化了学科结构 。特曼将大学与企业的这种共生关系看作是埃兹科维茨(H. Etzkowitz)所说的“利益的交汇”(confluence of interests),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大学与企业各取所需的逐利行为,在“无形的手”的支配下,最终推动了本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大学的学科水平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
尽管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与企业的互动,但斯坦福大学将学科建设的核心始终坚定地定位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在与企业签订合同时,特曼也坚持学院对学科发展的主导权,不让大学外部的因素干扰或分散学科建设。如斯坦福大学曾单方面解除一个合同,放弃建立一所容纳500个床位的医院计划,特曼指出,“医学院的首要职能是提供教育,而不是医疗服务;过多的服务会分散学院的科研活动”,在特曼的领导下,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并且在学科建设的主体上始终坚持学院自身的主导权,防止政府和企业的过度干预 。
1.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2016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同年4月7日,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标志着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大会上表示:“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最大的意义与成果就是形成了《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意义的文件,第一次提出清华的科研要有引领性的目标,强调了对于学术权力的尊重” 。根据《若干意见》要求,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尊重学术权力、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开放合作、建设创新文化”四个基本原则,聚焦学科交叉、军民融合、前沿部署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生态,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 。
2018年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涉及全校相关制度六十多项。为确保落实,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成立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组,保证相关工作切实执行 。
2. 高度重视跨学科交叉
统计数据表明,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近半内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根据上述《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了交叉研究专项,加强对交叉研究项目的支持;出台了两项重要制度,分别是: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在学术资源整合方面,面向重大研究课题,整合不同院系的学术资源,建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此外,在人才汇聚与学术引领方面,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就是要吸引全世界最顶级的学者,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开展跨学科研究,希望产出重大的国际前沿学术成果,这两个实验室不挂靠任何一个院系而独立设立,由学校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支撑。两个实验室是开放的,向学校各学科开放,向全社会开放,向全世界开放。实验室特别要向企业和产业开放,建立双赢、多赢的机制,促进重大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