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尚书》 |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典籍,原名《书》,因是“上古之书”,“上”与“尚”通,又称《尚书》。汉代以后列入儒家主要经典,称为《书经》。《尚书》保存了战国以前流传的一批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君臣政治言论及相关历史事件。全书按时代可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所载文类包括典、谟、训、诰、誓、命,是后世诏诰类作品的源头。《尚书》义旨弘雅,文辞古奥,韩愈《进学解》称之“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尚书》原有百篇,历经秦代禁毁典籍及秦末战火,至汉初实存28篇,文帝时由伏生口授而传,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文本,即今文《尚书》,武帝时又增《泰誓》一篇。鲁共王于孔子旧宅壁间发现以先秦古文字传写的文本,即古文《尚书》,内容较今文多十六篇。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本俱散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曾进献古文《尚书》58篇。宋以后不断有人质疑古本真伪,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考订其中25篇属于伪作,即今传《尚书》文本由今文《尚书》及后人伪造古文《尚书》拼凑而成。《尚书》注本主要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解题】 本篇选自《尚书·周书》。相传周武王去世时,其子周成王尚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摄行治理天下。及成王年长,周公还政于成王。本篇作于周公摄政七年致政成王之初,迁殷遗民于洛之后。《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本文即是周公对刚亲政的成王所作的一番告诫。围绕“君子所其无逸”这一主题,周公主要列举中宗、高宗、祖甲等殷代先王治民方策,又追述周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的勤政事迹,指出前代贤王之所以成就功业,源于知稼穑之艰、敬畏天命、勤勉政事、惠爱百姓、不耽于逸乐;进而要求“继自今嗣王”能够“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也期望成王效法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和周文王的为君之道,善于听取臣民的意见,敬慎言行,这样才能成为明君,臣民才能诚信安居。文章采用多处对比,以“知稼穑之艰难”与“弗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与耽乐、贤王与殷纣等形成对照,对成王加以告诫。每段论述都紧扣主题“无逸”,是战国以后论说文“据题抒论”的先导。
周公曰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
,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
。否则侮厥父母曰
:‘昔之人,无闻知
。’”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
,严恭寅,畏天命自度
。治民祗惧
,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
,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
,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
,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
,不义惟王
,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
,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
,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
,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
,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
,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
,则其无淫于观
、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
,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
,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则厥心违怨
,否,则厥口诅祝
。”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不宽绰厥心
,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
《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