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理论抽象的“宋诗”概念,似乎真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素质,即为论者所公认的与“唐音”相对的“宋调”。如果孤立地看这种素质,可以说有的唐诗下开“宋调”,有的宋诗嗣响“唐音”;甚至可以说“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然而,任何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心雕龙·时序》)。诗歌风格的演变,归根结底受制于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的变迁,而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则是“文理”与“世情”之中介。因此,“唐音”和“宋调”艺术素质的差异,乃在于唐宋诗学的意识指向的不同。
所谓意识指向,是指诗的艺术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的倾向性。它不仅是个人经历、性格的反映,也是社会审美心理的表现,或社会文化意识的积淀。宋代文化精神在制约宋诗的意识指向方面发挥了巨大影响,使得宋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鲜明地体现出立异于唐诗的自觉。约略说来,宋诗学的意识指向异于唐诗之处在以下四点:一是忠君体国的忧患意识,二是明心见性的内省态度,三是睿智静穆的理性精神,四是典雅高尚的人文旨趣。这四点与宋人对诗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相关,而更直接地将诗学观念熔铸为“宋调”的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