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在八达岭和居庸关与长城对话

先生说

八达岭

我们所站立的这个地方是明长城,不是秦长城,秦长城在哪里呢?往北再推进二百余里,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遗迹留下来了。长城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按照西方的说法,十五英寸(1英寸=2.54厘米)降雨量的这条线,跟长城的这条线大致上重合。也就是说,长城的北面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农耕,种不了地,只能游牧生存;长城南面降雨量能达到四百毫米,也就是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成了农业文明跟游牧文明之间一条天然分界线。一旦遇到干旱,草地不能养活牛羊和人,游牧民族就会越过这条分界线,大举南下,这样的话,农耕民族(汉人)就遭到攻击。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汉人修了长城。自春秋以来,农耕区域的各诸侯国就开始在边界线建造石头的城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原来的赵长城、燕长城等慢慢地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所说的:

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táo),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秦长城只有五千余里,它所在的位置比我们所在的八达岭长城要往北推进二百余里。明长城往后退了,明代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人和瓦剌人等。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九十七年后,被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推翻了。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奉命镇守北京,北京城主要是朱棣修的。过去,虽然元朝的大都也设在北京,但没有这么大,朱棣后来把北京作为都城。

明长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的,距离今天至少六百年了,总长度超过了一万里,真正是万里长城。我们今天在这里与长城对话从一首诗开始,这首诗是魏晋时代的名人陈琳写的:

饮马长城窟行

魏晋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xié)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fú)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zhāng),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hái)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qiè)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我一生都忘不了的诗句,一见到这两句诗,我就记下来了。后来我一想到长城,就会想到这两句诗。每年的冬天,天冷了,我也会想起这两句诗。今天我们登长城前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加衣服!现在刚秋天就这么冷了,那些防御长城的士兵,自秦以来两千多年,自明以来六百多年,住在这上面,你说半夜有多冷!尤其是到了冬天——冰雪覆盖的冬天,“水寒伤马骨”,这句诗让人忘不了。历代以来,尤其是汉代,有大量关于长城的诗,不只陈琳写了一首《饮马长城窟行》诗,很多人都写了这样的诗。有多少的妻子在家里望眼欲穿,因为自己的丈夫或去修长城,或在守卫长城。

从这首诗,我们知道长城是起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给多少人带来了痛苦,带来了生活上的苦难,但在那个时代,农耕民族要防御游牧民族的攻击,长城就是一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要越过长城,从北面打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可是为什么有好几次农耕民族还是被游牧民族征服了呢?即使有了长城也没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俘虏了,瓦剌族就是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鲁迅先生——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他是如何看长城的呢?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yì)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长城是一个防御工程,但不能起到铜墙铁壁的作用。鲁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思想者,他沉思了长城对于中国的作用,喊出了一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鲁迅这篇文章是1925年写的,比他早五年,即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来过长城,《在中国屏风上》里有一篇写长城的:

长城

毛姆

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

长城是孤独的,它默默无言地爬上一座座山峰又滑入深深的谷底。

长城是威严的,每隔一段距离就耸立着一座坚固的方形烽火台,镇守着边关。

长城是无情的,为修建它,数百万的生命葬身于此,

每一块巨大的灰色砖石上都沾满了囚犯和流放者的血泪,

长城在逶迤而崎岖的群山间开辟出一条黑黝(yǒu)黝的通道来。

长城是无畏的,它绵延着无尽的旅程,一里格接着一里格,直到亚洲最边远的角落;

它完全不为外界所动,就像它所拱卫的伟大帝国一样神秘。

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

今天我们上来时没有看到薄雾,正好太阳照在了长城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薄雾中的长城,而是阳光中的长城,是秋天的长城。我们看见了松树,也看见许多植物都是秋天的样子。

长 城

毛姆与鲁迅写的长城完全不一样,他们的风格不一样,鲁迅是一位犀利的批评家,毛姆则是一位温暖的充满了人性关怀的随笔作家,也是一位小说家。

在毛姆眼里,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长城是孤独的、威严的、无情的、无畏的,而且还是神秘的。长城是神秘的,每一块砖头都是神秘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修复过的长城,有些砖头是新的。老的城砖,每一块砖头是哪个地方、哪个窑烧的,其上都有记录,上面还刻着那个地方行政长官的名字。修长城的每一块砖大小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标准的城砖。毛姆对这个古老的帝国是陌生的,他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他用一个词——“神秘”来概括!

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似乎并不神秘,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英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看长城不觉得神秘。

接下来我们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如何写长城:

中国在我们基督纪元之前两百年就建筑了长城,但是它并没有挡住鞑靼(dá dá)人的入侵。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卓越才智。

这里说的鞑靼人,主要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不是特指哪一个民族。伏尔泰是法国人,他并没有搞得很清楚。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是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他很仰慕中国的文明,写了很多歌颂中国文明的文章。他认为长城比金字塔更厉害,但是上面的那段文字,他没有特别地把长城高举在金字塔的上面。他认为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都是不好的。修长城是因为恐惧,修金字塔是因为空虚和迷信。伏尔泰并没有来过中国,当然也没有见过长城。

还有一位对长城发表了见解的外国人,叫希里曼,他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大考古学家。希里曼于1863年来到长城,那是圆明园被烧掉三年后。他来到中国,写了一篇文章——《我到长城的旅行》。面对长城他发出了惊叹,认为这是一个像大洪水暴发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是人类用双手创造的最奇伟的作品。他认为长城是一个奇迹,他被震撼了,他又惊讶,又欢喜,又赞叹。1863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一个打不过英法联军圆明园被烧掉的中国。从1840年到1860年,二十年间中国两次被打败,第一次被英国打败,就是鸦片战争;第二次被英国和法国的联军打败,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当时非常衰弱,这位德国的考古学家来到长城,对长城却充满了敬意:

长城不可争辩地是人类的双手所曾创造的最奇伟的作品,它是过去的伟大所留的纪念碑,不论它深入到谷里或高耸进云天,它沉默地抗议着那使中华大国沉沦到现在的无体面的深渊中去的颓废和道德的堕落。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长城是了不起的,但现在的国家太糟糕了,因此连长城都要沉默地抗议。

我们知道秦长城是秦始皇让他的大将蒙恬率军修的,就是传说中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在燕山和贺兰山山脉保存下来的一些才是秦长城,这个时期的长城其实并没有起到抵抗游牧民族的主要作用,倒是起到了一个产生凝聚力的作用。

跟千古一帝秦始皇一样牛的人——亚历山大,横扫欧、亚、非各个古老的帝国,却没有修一条长城,修长城这种想法亚历山大做梦都不会有的,亚历山大想到的是什么?出击,打出去,去征服。秦始皇的想象力,就是做两件事:一件是制造兵马俑,一件是修筑长城,这就是他当了皇帝以后的想象力,他被自己的思维限制了。

一个人的想象力到哪里,一个人就能到达哪里。为什么第一个上月球的不是中国人?你没有想过要登上月亮,你当然到不了那里。我们想象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月亮里有嫦娥、兔子、吴刚、桂花酒、桂树,是吧?我们想的是这些。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常常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可能性。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越过长城到北面去,我们从来没想过要越过大海到彼岸去。唯有两次中国人想过,一个是往西面去,就是汉武帝派了一个叫张骞的人通西域,最远只走到了西域。还有就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最远也只走到了东非与红海边缘。郑和去干吗?传说他不是去拓展贸易,也不是去征服那些民族,而是宣扬皇恩浩荡。这就是中国皇帝的想象力。

“修筑长城,实属无益”,是谁说的话?是康熙皇帝!鲁迅也这样认为,这几乎是清代以后我们的共识。秦始皇修的那个古长城,现在还沉睡在沙漠之中,有些地方还有遗迹,茫茫流沙从北方一步一步地蚕食,经过两千余年它慢慢消失了,明长城就成了我们的一种念想。

学者们已经发现,绵延万里的长城正好同十五英寸降水线大致重合,这条降水线正好意味着农业区域和非农业区域的分界。这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中提出来的。通常我们会说四百毫米降水线,四百毫米跟十五英寸差不多,十五英寸相当于三百八十一毫米。今天在宁夏有一段长城在红石峡镇,在那里还能看到祖先留下来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字:华夷天堑。

这个地方确实是华和夷之间的界限,“华”代表我们华夏,以汉民族为主体;“夷”代表了游牧民族或者说其他少数民族,这是农业文明的一个边界。我们的祖先是种地的,永远都无法超越土地和农业,因此最伟大的想象力、最伟大的举动也只能是修一条长城。

15世纪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世纪。15世纪意大利和欧洲还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产生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这些巨人;15世纪是大航海开启的时代,哥伦布、麦哲伦这些大航海家要去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的时代。但中国人在做什么?中国人还在修长城!

1957年春天,王含英来到八达岭长城,写了一篇《长城春色无限好》。他们从德胜门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路上就走了半天。

我们从“北门锁钥”关口旁边拾级登城。在关口两侧,长城依山上筑,倾斜度极大,越向上走就越感到困难。可是,为了要详细地看看这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伟大建筑,有些年纪花甲的老华侨,扶着手杖,亦步亦趋地且行且看。一位七十多岁的非洲老华侨偕同六十多岁的太太,也跟着大家一齐登城,尽管别人劝告他们不要上去,但他们仍坚持着要上去。

这一段的城墙,经过修缮,已很整洁。我们走上八达岭的城楼高处,倚墙眺望,但见长城像一条长龙似的蜿蜒着,依山势的高低向远处伸展开去,忽起忽落,千形万状,甚为壮观,怪不得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转过头来向前面望去隐隐约约的是一片广阔盆地,这时,不禁使我想起古人所描绘的“塞外风光”景象,但如今不再是那荒凉的了。我又抬头看那碧蓝的天空,看那青青的山和那玉带般的长城,顿觉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不是从“北门锁钥”关口登上来的,但我们看见的是同一段长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修了万里长城,给自己预备了兵马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因为仁义不施,二世而亡。大秦王朝威震天下,征服了齐、楚、燕、赵、韩、魏,最后也不过是十几年的寿命。任何王朝,如果仁义不施,都会“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历史留下的教训。长城从来不能保证一个朝代万年永固。

居庸关

我们前面就是居庸关,上面有“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大家都知道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一位外国专家写过一本研究长城的书,说最好的“关”是雁门关,最大的关也是雁门关。长城那么多的关隘,哪一个才是天下第一雄关,一直没有定论。说居庸关是天下第一也不是没有缘由,这里形势险要,放眼往山上看去都是绵延的长城,确实是个雄关,但是不是天下第一,每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不一样。

从京城到八达岭约一百五十华里。清晨,我们分乘五部大汽车,

出德胜门朝西北方向驶去,车经清河、沙河、昌平、南口等集镇,这段马路是柏油铺的,不甚崎岖,只是中间有几处正在翻修中。记得前年我去时,昌平至南口的一段路,还未完成。而且现在路的两旁,都已栽下树木,有两米多高,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风摆动,含着无限春意。过了南口,汽车就沿着曲折的山路行进,不时绕盘在高山峻岭之中。放眼向窗外望去,下面是深涧险谷,远处是重峦叠嶂,形势雄伟,气象万千。不久,就看到“居庸关”了。

居庸关建在山沟之中,两旁高山屹立,因此这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现时保存的关城是明朝初年建筑的,关口上写的“居庸关”三个大字,虽已剥蚀褪色,但字形仍可辨认。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徙(xǐ)居庸徒(tú)”于此(即把筑城的兵卒和民工迁居在这里),这就是“居庸关”名字的由来。关两旁的山坡上,野草丛生,一片葱茏郁茂,早年有“居庸叠翠”之称,并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汽车穿过居庸关,路边出现一个凸起的万台。这个叫作“云台”的台子,原来是一座建筑物的基座,上面的建筑早已塌毁,目前仅剩下一个四方形的空台。它保存了许多元代的雕刻和各种文字的经文,是研究文学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它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1957年王含英在这里看到的,与我们此刻看到的几乎一样。我们今天也经过了崇山峻岭,看到了重峦叠嶂、形势雄伟、气象万千的景象,我们可以体会居庸关的险,两旁高山屹立,关隘就在这个山谷之中,这是明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本来这是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它的得名是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的时候,把一批修长城的士兵和民工迁居到这个地方。“庸”其实指的是人,我们平常会说一个人是庸人,庸人是什么样的人?平庸的人是吧?我们说这个人很平凡,这是褒义还是贬义?至少是中性的。如果说这个人很平庸,那就有点贬义了。每个人都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但可以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过,“庸”在古汉语中是指底层的人,士兵和民工都被认为是底层的人,也就是“庸”,把他们迁居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叫“居庸”。到了明代,这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隘。两旁的山坡上,我们现在看上去有什么?王含英写得太笼统了,山上能不能看见树啊?能不能看见山上面有蓝天?还能看见白云吗?白云在动还是没动?我们此刻看到的白云是动的。“白云千载空悠悠”,居庸关上的白云空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从昔日的居庸关到今天的居庸关,从军事防御工程到一个旅游景点,白云有没有变过?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居庸关

我曾经说:文言是美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很美!“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很美!无论是写景的还是说理的,都可以写得很美!你觉得白话有没有可能写得很美呢?我举个例子,刚才已经说过了,“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就很美是吧?有位作家叫王鼎钧,他写了一本书叫《昨天的云》,这个书名就是从台湾诗人痖弦的诗中来的。我再举一个白话的句子,“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你们觉得好吗?这是张爱玲写的。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有的人住在红色的衣服里,她是红衣少女;有的人住在绿色的衣服里,她是绿衣少女;还有的人住在白色的衣服里,她是白衣少女。如果穿黑色的衣服,她是黑衣少女,所有的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如果穿彩色的衣服怎样?她是彩衣少女。这句子多美啊!

所以白话可以跟文言一样美。一位诗人在法国巴黎开口说:“世界上只有难看的人,没有难看的树。”这句话一讲出来,全场鸦雀无声。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树也会痛苦,但痛苦的树仍然是美的。”这样的白话是美的。

王含英写得很真实,但并不是很精彩,他不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关于八达岭长城,关于居庸关,我还真没有找到一篇好文章。希望你们可以写出好文章来。今天我们在这儿念王含英的文章,也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佳作。但是你们来了,也许一切就不同了,金恬欣来了,就可能有一篇金恬欣写的关于居庸关的文章;李益帆来了,就可能有一篇李益帆写的关于居庸关的文章。

王含英在《长城春色无限好》中说“居庸叠翠”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燕京指北京,这么大的北京,只选八景,“居庸叠翠”被列为其中之一,和“卢沟晓月”并列,说起来北京城似乎真没什么好风景。跟它相比,西湖随便拿出一个都能压倒它,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但西湖的景都没有它这样的雄伟。杭州有可以跟居庸关相比的雄关吗?我们只能说各有各的美,居庸关是什么美?壮美!西湖是什么美?柔美!柔美与壮美是各有各的美,美得不一样。

古人将这个景色取名“居庸叠翠”。王含英在写山坡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野草丛生,葱茏郁茂。写得太笼统了,光是野草丛生,什么草啊?他没有写。葱茏郁茂的是什么呀?也没有写。我们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这样笼统地表达,要用具体的、更有表现力的词汇。我们昨天晚上讲梁实秋写得好,他用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来写北京的吃的、北京的水果。还有作家张友鸾,无论写枣树花,写白鹭,都很具体。还有张恨水,写那只夕阳下的老鸦,非常具体。老舍和郁达夫写北平的秋天,也都写得非常具体。王含英写得太笼统了,比如说他写云台,只是说这个建筑早已塌毁,目前仅剩下一个四方形的空台。

我们看一下这个四方形的空台,其中有元代留下的文物,七八百年了,我们知道文物保存的时间越久价值越高,这个地方有多少个元素?居庸关,有军事、文物及自然山川的险要、植物,包括这棵老槐树,包括云台和这个关隘,包括“天下第一雄关”这六个大字,这儿的树、草、石头,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今天与居庸关对话的基本元素。我们把八达岭和居庸关结合在一起,以“与长城对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找到一个自己的题目,比如说两只蜗牛爬长城,比如说两只蜗牛在居庸关之类。谁是蜗牛?你变成蟋蟀也可以,但是蟋蟀已经被李益帆抢走了,所以你们没蟋蟀了,只剩下蜗牛了。即使我们没看见蜗牛,也可以变成一片叶子,变成一块石头,变成云台上的一块石头,还可以变成天上的

一片云,变成长城上的一片云,只要找到你自己的位置,就可以写出你自己的文字。

童子习作
城砖的两面

付润石(11岁)

长城拥有无数的“城砖”,那一块块砖都是男儿们肌肉、耐力的结晶。我抚摸着它,抚摸着它的两面——一面抵御外侮,一面坐享其成。

抵御外侮的那一面,被塞外的狂风刮伤,被刀剑划伤,花岗岩一般的表面面目全非。它的心里更藏着建筑长城的农人们、守卫长城的士兵们的累累白骨。这个精神是伟大的,希里曼爱它,爱它胜过希腊遗址;宗白华传颂它,希望它举世闻名;毛姆赞叹它,认为长城和中国一样神秘……

坐享其成的那一面还是最初的模样——光滑、洁净,偶尔的粗糙也不过是因为岁月流逝的缘故。它们过得安稳,却给整个长城带来了骂名。孙中山批评它,说它不为民族繁荣着想,只顾保一姓之私;伏尔泰认为它不过是民族的耐力,是恐惧的纪念碑而已;鲁迅也诅咒它,说它是牢房,扼杀了中国人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可悲的是,长城砖总有两面,总是不懂得同心协力……哦!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长城的风

郭馨仪(11岁)

我们今天去了中国的传奇——长城!

到了长城上,天气好得美妙,天空是极蓝的,蓝得透明,蓝得有点甜。天上的云定是画上去的,色彩和形状都染得匀实极了,惹得月亮待在长城的上空迟迟不肯下去,与太阳针锋相对。

我正出神地看着太阳与月亮同在天上之时,一个淘气的“孩子”扑进我的怀里,煞是冰冷,惹得人直打寒噤。风的速度比我们要快得多,总是在前面等着我们,等到我们走过去时,给我们一个扑面而来的“大惊喜”。不过倒有不少人欣赏这“惬意的清凉”。

到长城风最猛烈的地方尽情地吹风,如果伸出舌头去舔一舔这风,那一定会是甜的,甜得像长城的天空,像长城的白云,像每一块长城砖,只是带着点时间的微涩。

长城的风,是长城能给予我们的——属于它自身的最美好的东西。

我是长城的砖

刘尚钊(11岁)

我是长城的一块砖

朱棣把我砌在了烽火台上

我看见寒风冻伤

战士的马匹

我看见游牧民族

南下征战

我看见日月同辉

也看见大雪纷飞

我是长城的砖

我听那块历经秦朝的砖

讲述这里的故事

讲述生生死死

讲述气象万千

我是长城上一块小小的砖

长城的槐叶

曾子齐(10岁)

秋天来了

踏着秋风去长城

寻找一叶知秋

却是竹篮打水

槐树的叶子

苍翠欲滴

倒有几分夏天的味道

槐叶像把刀

合着刺骨的风儿

划伤了人们的脸庞

槐叶像绿宝石

合着明媚的阳光

开出了几亿的天价

一片槐叶

长城的槐叶

美丽

神奇

我愿成为长城的槐叶

陪伴着

独自伫立在山峦中的长城

长城的云

潘瑞晨(11岁)

飘在雄伟的长城之上,俯身凝望,一块块长城砖镶在长城上。

长城真!在这一块块历经风雨的长城砖上,是历史的伤痕,那么深,那么真!

长城善!在水寒伤骨的冬日或秋日,依然充满了生命力!

长城美!万里如一,在高山深涧中蜿蜒、盘旋。那两旁的大好河山,仿佛在诉说:“这里是雄伟的,是至高无上的!”

我飘在蓝天上,再次俯望。

这是居庸关,给人一种雄壮的感觉,两旁为两座隘口,地面四根红色的大柱,木质飞檐,顶头铺出了头戴黄金的感觉,烈日下的琉璃瓦透出金闪闪的光泽,沿中间长廊飘去,中间是云台的基座,一道道深痕刻出了克服时间的雕塑,就连罗丹也无法超越。

我在低空飘着,两旁为崇山峻岭,远看一片郁绿,近看则百草丰茂、树木丛生,长城就在上面,而我是飘在长城上的云。

蚂蚁和长城

王旖旎(9岁)

长城下,一只小蚂蚁正一脚一脚努力爬着。它是那么渺小,长城的每一条裂缝对它来说都过大了些,可它又是那么努力,任何一粒灰尘都不见得比它快。它念着《过秦论》,吟唱着《大明风云》,仰望着那曾被异族人嘲笑,代表冷漠、不幸和弱小的长城,但小小的它并不觉得长城弱小,它觉得长城是坚固强大的,这些流言是一些中国人本身不上进的缘故……

长城下,一只小蚂蚁正一脚一脚努力爬着。

八达岭长城上众童子背诵《过秦论》 童子刘艺婷作

一群蚂蚁爬长城

陈禹含(9岁)

从前,有一群蚂蚁组成了蚂蚁团。渐渐地蚂蚁团越来越大,每一个假期都去一个地方,这次去的便是长城。

在长城脚下,蚂蚁们觉得长城是如此之高之长,高如珠穆朗玛峰,长如大丝巾,但是蚂蚁们却毫不畏惧。爬上长城后大部分蚂蚁都喘不过气来了,但它们仍坚持着,经受着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同时还要经受人类脚丫的踩踏,以及其他昆虫的夺食,还有石头缝里深沟的威胁,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烽火台,也就是终点。

一群蚂蚁在深沟身亡,人类踩死数百只,昆虫争夺的也不少,最后幸存的只有一只。

当那只蚂蚁听到:“虽然长城很坚固,但北方民族仍然可以攻破,是因为还有一条路呀。”一个人走迷宫,前面虽然是死路,你不会找另一条路吗?

这只蚂蚁震惊了,它在烽火台上站立不动,心里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对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只蚂蚁看着见证历史的白云凝固在那里,不是肢体凝固,而是思想凝固,那只蚂蚁正是我。

多变的长城

戴欣然(10岁)

长城啊,你是多变的!一百个人看你,你即变作一百座长城了。

毛姆说你是孤独的,我却认为你是温暖的,一点儿也不寂寥。你的台阶上踏满了人,那些人不停地惊叹你的伟岸与高大。即使不说人,就说大自然,难道没有一缕阳光在你的脸上流转?难道没有一只蟋蟀在你的耳边长鸣?你并不孤独。瞧,我和毛姆有了两座长城。

可转念一想,你还是孤独得很呢!虽然有那么多人、鸟、风陪着你,可他们是聒噪的,是年轻的。而你,已经经历过那么多的世事沧桑,也许当年蒙古族和满族跨越长城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吧?瞧,我的那座长城,又合并到了毛姆的长城里去了。

要让我说说你,我觉得你是个惭愧的长城。为了建造你,民工死了一个又一个,你是他们用血汗所堆垒的。可当游牧民族大举进攻时,你似乎没起什么大作用吧?

但我又觉得你完全不需要惭愧。每个王朝的更迭是有规律的,当统治者仁义不施,这个朝代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如果正当此时,游牧民族团结起来,想要多一些的土地,难道不可以吗?欲望是人人皆有的东西呀。

不过有一点,我非常同意毛姆说的,他说你是神秘的。难道不是吗?我们谁也不了解你,因为你是多变的。

长长的城大大的风

赵馨悦(11岁)

“呼——呼——”寒冷的秋风拂过大地,好像魔法一般把树叶染黄了,但秋风依然没使长城动一丝,长城变成了人们的“避难所”。

长城,中国一条蜿蜒的长龙,盘在八达岭山上的龙。全身披着银白的“鳞片”,它的脚是每一个烽火台,这条龙神气地占领了十五个省区,这真是一个奇迹。

北京会飞的龙盘绕云间,徐徐飞升,我也随着龙的思想飞入历史深处的“云层”。 WsPl6gv26KWmHX96VtrUMjrvbJBzuoANZhSSHzCoxzBNZZVTupZ7B4g5GyNQcf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