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912年年初,蔡元培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时隔五年,1917年年初,他在北京就任北大校长。十年后,他在南京先后就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作为中国近代最有魅力的教育家,蔡元培平生的事业主要在南京和北京展开,尤其在北大任上的作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个人,将南北两座城连在了一起。2017年1月7日,在蔡先生就任北大校长百年时,《优教育》编辑部在南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致敬蔡元培”活动,在蔡先生当年就任教育总长的旧地,资中筠先生、谢泳先生和我分别做了三场有关民国教育的讲座。

2018年9月28日,我带着24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童子走进老北大红楼,这是国语书塾“北京教育文化之旅”的第一站。童子们抚摸着百年红楼的旧砖,背诵着当年的北大校歌:“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他们在红楼一角演绎了沙叶新先生的剧作《幸遇先生蔡》,无论是饰演“先生蔡”的付润石和陈禹含,还是饰演辜鸿铭、黄侃、傅斯年、陈独秀和燕瑞博等的金恬欣、曾子齐、王旖旎、郭馨仪、冯彦臻等人都演得有模有样。“先生蔡”的形象从此挂在了他们的嘴上,留在了他们的心里。这一行我们主要是沿着蔡元培、胡适、司徒雷登、梁启超的足迹,从沙滩红楼与蔡元培、胡适对话到未名湖畔与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对话,从清华园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实秋对话到植物园与曹雪芹和梁启超对话,这是主线。

自元朝在北京建都,历明清两朝,七百多年来,北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1898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开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现代大学一起赋予了这座古老的都城以新的意义。一百多年前,蔡元培为北大铸造的新学统,继往开来,既承接古老文化的根脉,又开辟了与新思想、新文化接轨的新途。胡适与傅斯年之间的师生问对,成就了沙滩红楼的大好风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他们在水木清华的求问永无止境,昆明湖的水回答不了王国维的疑问,陈寅恪的十字箴言刻在石头上,也刻在了后人的心头。相比之下,朱自清所见的荷塘月色则显得暗淡,梁实秋对清华八年的追忆也显得太轻了。未名湖的水还在,司徒雷登的背影早已远去,燕京大学消失在时代的更替中,只剩下“一塔湖图”。遥望秦时明月汉时关、明代的烽烟、满人的辫子,八达岭上、居庸关前,曾是水寒伤马骨的饮马处,唯余石头和古槐,与故宫的琉璃瓦、汉白玉栏杆和景山下的歪脖子树遥相呼应。

从红楼演绎《幸遇先生蔡》到颐和园老柏树下对光绪帝功败垂成的追问,北京七日,虽然匆匆忙忙,但收获满满。童子们在长城背诵贾谊的《过秦论》;在清华王国维纪念碑前背诵陈寅恪执笔的碑文,在工字厅前的荷塘边朗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颐和园面对昆明湖朗诵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在植物园梁启超墓园背诵《少年中国说》……从北大红楼到未名湖,从水木清华到圆明园,从香山到颐和园,到处都回荡着童子们的琅琅书声。白天,童子们行走、读书、听课;晚上,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许多童子写出了令人欣喜的文字。

故宫回来当天,我们的课是《与北京的秋天对话》,9岁的王旖旎在《北京的秋日》中写道:

秋日,北京的秋日是美味的。甜甜的糖炒栗子、大糖葫芦、杏啊桃啊李啊、酸梅汤、豆腐花……虽然一个都没吃到。来一根故宫棒棒糖也是不错的。

11岁的郭馨仪定睛于未名湖的“绿”:

作家们说得对,这湖水的确是绿的,在阳光下绿得透明,绿得像司徒雷登的眼睛。岸边的植物也是绿的,衬得湖水更绿了,只是它们只管各自绿,绿得那么不团结,极不协调。只有柳树例外,柳条垂下来,互相搂抱着,组成一大片无瑕的绿。柳条密极了,而且结实极了,那是一大片多么令人垂涎欲滴的绿啊!

一句“绿得像司徒雷登的眼睛”,让人惊叹。这一路走来,童子们带给我的惊喜不断。临别的那天,我给表现出色的童子颁奖,他们分别获得“小蔡元培奖”“小傅斯年奖”“小沈从文奖”“小梁实秋奖”“小辜鸿铭奖”。

2018年12月,34个童子跟随我开始了南京寻梦之旅。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到南京寻梦,有石头城为证,有满街的法国梧桐为证,有唐诗中的台城柳为证,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证,当然还有昔日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以及鲁迅初读《天演论》、开眼看世界的路矿学堂旧地为证。此行的重点是“寻梦”。童子们在古老的城墙上背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背诵南唐后主李煜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在孙中山先生宣誓就职的地方背诵《临时大总统誓词》;他们在玄武湖边读宗白华、汪曾祺的回忆,在秦淮河畔读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的白话文,在南京大学的草地上读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他们在石头城下、秦淮河畔演绎孔尚任的《桃花扇·余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些打动过一代代读者的名篇、名句也打动了这些少年读者,从习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慨。11岁的付润石直接以《眼见他楼塌了》为题,写下他所见的南京:

皂荚树枕着一阵阵寒流,银杏染上金陵帝王龙袍的色彩,在淡淡的寂静中飘落,城门边玄武湖畔的几株绿柳在微风中摇曳,更是天生的诗题。

…………

枯井颓巢扛着天下伤心事从历史的回廊中走出来,艰难地走向未来……每一块城砖,每一棵千年古树,或许都与梁武帝、宋文帝有过亲密接触;遍地黄叶,藏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

11岁的赵馨悦给南京寻梦之旅的关键词是桃花扇,南京的历史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她的习作以《桃花扇·余韵》为题,写了五瓣血桃花,第一瓣被孔尚任捡起,写下了《桃花扇》;第二瓣飘落在六朝,庾信写出了《哀江南赋序》……

第五瓣桃花落入了我们手中

我们看、听、闻

却没有南京的气息

但是五个花瓣组成一朵桃花

这朵桃花

就是南京的心灵和无价之宝!

11岁的金恬欣写了一篇《双城记》,少年的眼中不仅看见了沧桑,还看见了未来,他们的心灵正在一次次的游历中丰满起来。

因为童子们的习作,因为两位童子的妈妈(广州陈来熙的妈妈和杭州冯彦臻的妈妈)将我在游学途中的讲课录音整理成了文字,于是我动了编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每一篇都由“先生说”和“童子习作”两部分构成,这不是我的“双城记”,而是他们的“少年双城记”,我所做的则是成全他们,让他们各自成为席勒的“审美共和国”和雨果的“思想共和国”。

北京之行,感谢我的舅舅、数学家李邦河院士给童子们上了一堂关于语文和数学学习的课,感谢王学斌先生安排的鼎石之行和分享,感谢张释文先生在圆明园给童子们上的数学课。南京之行,感谢伊顿纪德校服品牌创始人陈忠先生的鼎力支持和给童子们提供的奖品,感谢南京大学景凯旋教授和陆远教授给童子们的分享和讲解,感谢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帮助和鲁迅纪念馆馆长倪峰老师的讲解,感谢罗建老师和隋月娟老师在六朝博物馆的讲解,感谢湖南长沙的曹永健老师校对了全部录音整理稿。《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北京与南京篇)》成书时,我想到了他们。

傅国涌
2019年9月17日杭州 EvkePqe4xRjEGOMJwxIK24nB3XuAJLL8hQ+MyNYn7Ot9JORZdjbhlNVNYCj6xp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