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骁勇善战,赵尚志被誉为军事家

职志革命和永不言败是赵尚志一生的两大特色。赵尚志没有因受委屈而插枪不干,息影抗日战场,甚至愤而与中共与革命绝缘,而是继续寻找投身抗日的去处,以便重整旗鼓。

赵尚志离开哈尔滨,隐姓埋名投奔活动于哈尔滨宾县、珠河一带的孙朝阳义勇队。

赵尚志身材瘦小,又一只眼受伤失明,这些让孙朝阳看起来很不起眼。考虑到赵尚志入伙心切,就收留他去当一名马夫。赵尚志心想: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抗日队伍收留我,当什么无所谓。他乐意地留下来,当了一名马夫。

不久之后,一次孙朝阳部队遭受日伪军围攻的危机让赵尚志大显身手,脱颖而出。

孙朝阳义勇队的反日使日军视为心头之痛,欲去之而后快。宾县日军获悉“朝阳队”驻扎在该县城里,立马派出日伪军千余人从三面包围过来。形势十分危急,孙朝阳与他的幕僚为如何突围进行商议。商议了老半天理不出一个好的计策来。备马伺候于旁的赵尚志挺身献策:“敌人三面包围,只留下一条埋有伏兵的山沟让我们从这突围。我们千万不要上当受骗。敌人倾巢而出,县城一定空虚,我军可以悄悄从包围的间隙钻出去,突袭县城,杀他个措手不及,稳操胜券,既解围又攻城消灭留守之敌,一箭双雕。”

孙朝阳无再好的计策可施,又认为赵尚志言之有理,就命令按赵的计策实施。果然不出赵所料,“朝阳队”顺利打下宾县县城,斩获不少,部队转危为安。

孙朝阳开始对赵尚志刮目相看,提拔他为参谋长。之后,“朝阳队”在赵尚志的运筹下又取得了许多胜利,在珠河、宾县一带抗日名声大振。

草莽英雄易为满足自大,孙朝阳打了一些胜仗后渐渐骄傲起来,低估了伪军的力量,并放松警惕,且留恋城镇,赵尚志不断提醒他要对敌提高警惕,要把队伍撤到群众基础较好和交通不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扎营,孙朝阳拒不采纳雅言。结果不久,“朝阳队”兵败宾县县城,部队损失惨重,只好退到远离抗日地区的深山老林中去,不敢再与日军交锋。

孙朝阳不听取赵尚志的正确意见,还中了日伪的反间计,试图除掉赵尚志。赵尚志只好带着6名坚持抗日的战友,离开“朝阳队”,独自拉武装抗日。

这时中共地方党组织也在关注着赵尚志的动向及其表现,并不断给予支持。赵尚志自个拉队伍后,中共组织给他以装备和干部的支持,后来还派来了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李兆麟,带来了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和成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的决定。

1933年10月10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宣告成立,赵尚志任队长。部队中建立中共支部组织,李福林担任党支部书记。李兆麟作为省委巡视员随队指导工作。

虽然这时赵尚志还没有恢复党籍,并以组织的名义给他一个公道公正的说法,但是他认为能受到党的关心和指导,重新建立抗日武装队伍,就心满意足了。他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地带领只有13个人的游击队鸣枪宣誓:“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夺取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势必武装东北3000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神州,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旗开得胜。

两周之后,赵尚志率队袭击三股流,消灭当地伪军,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珠河三股流抗日根据地。之后,珠河游击队在军事上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如“土炮破宾州”“三岔河战斗”等,其影响日益扩大。至1934年夏,珠河游击区已扩展到宾县、延寿、五常、双城等县的一些地区。赵尚志也因其骁勇刚毅、机智顽强的战斗作风威震哈东。

1934年6月29日,东北反日游击哈东支队正式编成,下设司令部,司令为赵尚志,政委为张寿篯(李兆麟),参谋长为梁佐术。全支队共计有3个总队、9个大队、27个中队,450余人,每人均配有枪支。

哈东支队成立后的五常堡之战是赵尚志指挥的一场精彩战例。五常堡是距五常县城约15千米的一个重镇,这个地方“富甲五常”,但镇里日伪势力很嚣张,残害抗日力量和欺压老百姓。攻克五常堡既可以打击教训日伪势力,又可以解决部队给养和救济贫困民众。于是,哈东支队决定攻打五常堡。

五常堡四周是很高的城墙,墙外有深壕,城墙的四角上和镇区的一些重要路上都有炮台,其坚固及防卫程度是五常县城都无法比得上的。镇内守卫兵力加上能派上用场的武装有500多人。

1934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赵尚志和张寿篯率领哈东支队300余人扑向五常堡。

智取和猛攻是赵尚志得心应手的战术特点。赵尚志命令部队在城墙四周的一些地方点燃秸秆,派一些队员在这些地方不断游动,使守敌受到迷惑,以为游击队有千军万马,从而失去守战的信心。同时,集中兵力和火力猛攻守敌的若干角落,争取尽快实现突破。守敌果然不知游击队虚实,当防线刚被突破,便慌忙后撤。城里其他守敌也受影响,跟着择路逃跑。战至半夜,五常堡便被我军攻克。哈东支队歼敌不少,缴获无数。

此后哈东支队又取得智取四道河子、小山子、方贤沟、威虎岭等战斗的胜利,连续粉碎了日本关东军的“冬季大讨伐”和1935年的“春季大讨伐”,搞得日军狼狈不堪,对哈东支队无可奈何。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岩越中将接到讨伐又失败的报告时,半晌说不出话,最后才哀叹地说:“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1935年1月28日,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暂编1个师3个团,外加军队保安营和少年连。赵尚志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政治部主任为冯仲云。与此同时,以杨光华为代理书记的新满洲省委作出决议,承认当年省委因巴彦抗日游击的失败而开除赵尚志的党籍,“是当时省委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果”。赵尚志因为“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能继续艰苦工作,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具有坚定勇敢精神”,决定正式恢复赵尚志的党籍。赵尚志又回到党的怀抱,感到无比欣喜,暗下决心要为党为抗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1935年《八一宣言》关于组织国防政府、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与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汤原抗日游击总队,以及谢文东、李华堂、祁明山领导的抗日部队,于1936年1月26日,在汤原县吉兴沟举行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会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张寿篯为总政治部主任,李华堂为副总司令。会后,为打破日军战略包围和开辟抗日游击新区,赵尚志率领第3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和第5、第6团共300余人西征。

一路上,第3军西征部队夺关斩将,节节胜利,不到3个月便杀到木兰附近的东兴。在这里,取得了蒙古山战斗的胜利。

蒙古山,离东兴不远,是木兰西部群山中较大的一座山峰,四周还散落着一些大大小小、海拔在400米至600米之间的山峰,可谓群山连绵,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理想的游击战场。日军探悉赵尚志第3军军部就驻扎在这一带,立即派出300多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从南面、东南面、北面和东北面围攻。

赵尚志组织部队从北面突围,然后把敌军引入山里。赵尚志部队刚占领了有利阵地时,敌军已蜂拥而来。我军等敌军靠近点便开火,给敌以迎头痛击。我军一边集中火力射击日军,一边向伪军喊话,伪军听见后便不再死战,我军立即从伪军阵地薄弱的地带突围而去。这一仗,第3军消灭了大量日军,自己无一伤亡。木兰地区人民知道此战情况后,皆称赵尚志骁勇善战。

第3军留守部队第1、第2、第3、第4团与西征部队遥相呼应,在松花江南岸主动出击,英勇杀敌,取得了不少战绩,部队也发展壮大了许多。第3军在西征后半年时间内,全军有了很大发展,继第1师之后又建立起第2、第3、第4、第5、第6师,兵力达6000余人,活跃在北满20多个县。该军的迅速发展,是当时东北其他任何一支抗日武装不能比拟的。赵尚志功不可没。

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

松花江下游地区抗联的抗日斗争引起了日本侵略军的极大恐慌,日军称之为“北部国防上的心腹之患”,制定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于1936年10月,开始了以汤原、宾县、木兰、通河和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日伪指定关东军第9师团师团长为这一地区防卫司令官,调集大批兵力,妄图聚歼抗日联军。

为了冲破日伪的合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命令赵尚志率领第3军主力西征铁力、海伦后插入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史称这次西征为第3军第二次西征。

西征军于1936年11月至12月间先后到达铁力,在铁力地区取得孙灵阁山战斗的胜利。

这次西征的最大胜利,要数冰趟子战斗。当赵尚志率军部少年连和第6师200多人从铁力向北远征到绥化县北部时,拥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已迅速逼近第3军军部。眨眼间,拥有一个旅团的日伪军已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压过来,形成三面包围,只留下东北方向——小兴安岭西麓的群山地带。敌人的意图很明显,要把我军压缩到深山老林里去,企图将我军困死。赵尚志将计就计,把日伪军引进山里。

日伪军追到山里时,此值隆冬腊月,大雪纷纷飘落,一片冰天雪地,日军的机械化装备失去了作用。他们只好用马驮重武器,用步兵前进攻击。

赵尚志把敌军引到一条足有半公里路长的冰川地带。当地人把这地方叫做“冰趟子”。由于冰上覆盖着一层积雪,人踏上去会溜滑,马、骡等四条腿的更不用说了。赵尚志深知这种地形摆设战场的好处。他率领部队绕过冰川地带,然后在两旁设伏。

日伪军很快跟着来到,脚上穿的皮靴一踏在冰趟子上,便滑倒在地。有一个滑倒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倒便是一大片,驮重武器的马或骡也是一样。与此同时,我军各种火力一齐射击,打得日伪军死伤一大片,剩余的连爬带滚企图逃脱,却被我军战士杀得片甲不留。走在后面的日伪军看到这个架势,便沿山口跑出去。

“冰趟子”伏击战打死日军300多名,其中有7名日军指挥官,缴获7挺歪把子机枪、6个掷弹筒、200多支三八式步枪,弹药及其他装备无数。

从1936年10月至1937年年底,第3军各部从松花江下游沿岸的汤原、依兰、通河、方正、木兰、巴彦到小兴安岭山麓的铁力、庆城、绥棱、海伦、通北,从北黑铁路沿线的北安、龙门,到黑龙江沿岸的逊河、佛山,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毙伤日伪军千余人,俘虏600多人,攻占城镇二三十座,缴获了大量的轻重武器和弹药。

1938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根据苏联邀请,派赵尚志赴苏商讨有关问题。但当赵尚志进入苏联境内,苏方又否定有邀请之事,并将赵尚志关押审查,直到1939年9月才被释放。

赵尚志回国后,第3军已今不如昔。赵尚志离开抗联第3军,使第3军失去一位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加上敌人疯狂“围剿”,第3军遭受了严重挫折,部队规模以及战斗力已走下坡了。百折不挠的赵尚志率领有限的部队人员继续战斗,但部队数量少,战斗规模小,虽然也取得一些胜利,但影响力不如以前了。在敌人强势兵力压境下,他于1939年11月不得不率领第3军司令部十几名人员过界赴苏。

后来,赵尚志受到错误的批评和排斥。再次被开除党籍和离开他亲手创建的第3军,改任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总指挥周保中)。

1941年10月中旬,赵尚志再次从苏联回国,担负着执行苏联远东军交代的特殊任务,即一旦苏日战争爆发,赵尚志率领的小部队便立即炸毁兴山(鹤岗)的发电厂和佳木斯至汤原的铁路,配合苏方在小兴安岭深处老白山附近修建飞机场。苏方要求,小部队越界3个月后,不管情况如何,必须返回苏联。

赵尚志赴苏遭受关押后又被错误批评及开除党籍,自己的出国使部队失去主心骨而抗日斗争遭受严重失败,等等。这一切使他感到痛悔。他已下决心:“宁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回苏联。”

小部队只有5个人,他们潜行到老白山隐蔽下来,等待苏日战争的爆发。两个月过去了,苏日相安无事。赵尚志想奔关内去延安向中共中央申诉个人的冤屈和请示任务,但战友们极力反对,他只好放弃。

赵尚志带领部队继续抗日斗争,活动于鹤立、汤原一带。日伪对赵尚志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当他们获悉赵尚志的活动时,便处心积虑的追捕,并派特务刘德山化装接触赵尚志。

赵尚志急于发展抗日队伍,轻信了刘德山,被日伪了解到自己的行踪。1942年2月12日下午,赵尚志以及小部队被敌人包围,双方发生激烈的枪战,赵尚志身负重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残酷的敌人叫来叛徒李华堂辨认,当李华堂证实是赵尚志时,日酋欣喜若狂,砍下赵尚志的头颅,送到长春伪满军政部,与杨靖宇的头颅陈列在一起。这两位东北抗日民族英雄生不能在一起,死却相聚一起,共同看到日本强盗的灭亡,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

赵尚志领导东北抗联的英雄业绩,曾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指出:“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人,他们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1947年,珠河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县名改为尚志县,以志纪念。

198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正式为赵尚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恢复名誉。 Xp+ZEzoztfBx0Q/8JWJwkWqWSFJvjkDRdwhzBg0KvIsOOU4SVCO7640VOVOxmbQ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