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黄埔军校的有关研究从军校建校之初就已萌始,不过作为一门“显学”走入公众视野,还是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内,尤其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及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对黄埔军校的专门研究及资料性积累工作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1984年6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对黄埔军校文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就此展开,研究成果相继呈现。正是这一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为我们当下更深入地进行黄埔军校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黄埔军校研究成果已经蔚然大观,不一而足。黄埔军校已不再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局促在狭隘的历史角落里,而是化为一个承载了更多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象征,传世流芳。其包罗万象的丰满身躯,日益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探究与认知的兴趣与日俱增。

关于黄埔军校的研究地位,各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基本认同通过对黄埔军校的研究能放大还原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既有益于微观史学的研究,也裨益于大历史观研究的范畴。黄埔军校存续的历程正处于中华民族风云交汇、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中,其跌宕起伏的变迁史既随着近代中国变革的洪流而动,也在这一洪流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各方家都能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和历史事件中找到黄埔军校的印记,尤其是那些受过军校教育和生活洗礼的万千师生的身影。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从黄埔军校走出去的万千师生以其鲜活而富有朝气的新形象、新勇气,在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等斗争风暴中砥砺前行,展现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中华儿女的风采。在黄埔军校生中,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徵、黄杰、桂永清、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这些优秀师生代表终使“将帅摇篮”得以功成名就,万千军校师生也以他们为楷模,与母校共荣辱,与祖国同患难,与民族齐抗争,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枚枚在革命与斗争的烈火中重生的顽石,共同镶嵌在了黄埔军校的荣耀之门上。回顾他们的人生,或褒或贬,无关成就高低,只是风采不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我是一名黄埔军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人物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去寻找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社会领域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走过的历史足迹,在寻找群体印记与个人记忆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黄埔人生,见证他们火与血的人生传奇。

这套《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正是在这种理念感召下,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提议立项的,我馆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聘请黄埔军校研究专家对丛书的选题、审稿等进行指导。2014年6月,在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庆典之际,我馆通过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签订《〈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出版意向协议书》,正式启动了此套传记丛书的出版工作。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谨代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希冀借助这一套丛书的出版,能使黄埔军校研究在某些方面突破既有的樊篱,进入到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历史视野中,也希望能通过丛书的出版在专业研究者和社会大众之间搭建起一个“认识黄埔、铭记黄埔”的分享平台,共同感恩历史,关爱当下,继往开来,期待丛书作者们能“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鉴人明事”,深入发掘黄埔军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不仅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现黄埔群英风采,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凸显黄埔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对黄埔军校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杨琪 fyttkhDD2QO5u5qy0V+8gkVA2olVSQ74D+8MJk6maMEOgg8UEOqztueqtgkw5a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