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壮志的汉高祖在太子的废立问题上留下了几分无奈,一个柔弱寡谋、不思抵抗的太子怎能治理好国家,但他还是深谋远虑地为太子安排了辅佐大臣,以巩固自己打下的江山。
汉高祖刘邦征战沙场,戎马一生,但英雄一世也终究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发动叛乱。刘邦在吕后和许多大臣的建议下,不顾老迈的年龄和多病的身体亲自率军出征。征讨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刘邦不幸被流箭击中,受伤不轻,不得不提前返回长安,留下其他将领继续追击英布。
由于一路的劳累、耽误,拖延了病情的医治,刘邦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回到长安之后,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养病,作为一代开国立业的皇帝,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因此要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处理好国家大事,使政权能够顺利地交接,汉家的天下不至于转到别人的手中。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内,刘邦接连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
首先是确定皇位继承人,预定太子。刘邦对自己早先所立的太子不太满意。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立了他和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刘盈为人过于“仁弱”,脾气性格、办事的作风都不像刘邦自己,恐怕不能成大事,很难使刘氏江山永固。刘邦担心“仁柔”的刘盈继承皇位后,大权会被吕后掌握。而他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虽小,但在长相、性格上都像他自己,适于继承帝业。同时,刘邦发现吕后已经擅权,而戚姬却无过问朝政的能力,于是刘邦就有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刘邦几次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可最后终究没敢改立。无论是从感情上来说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赵王如意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是事与愿违,就连刘邦这个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竟然也有这么多的无奈。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最宠爱的妃子就是戚夫人。刘邦与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聪明伶俐,坚决果敢,常在刘邦身边撒娇,使他深深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刘邦总觉得如意才像是自己真正的继承人。戚夫人也自然明白,如果如意能被立为太子,日后自己就是皇太后,这样,善于妒嫉的吕后也就无法再加害自己了。于是,戚夫人日夜恳求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有时甚至哭泣相求。刘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刘邦的开国重臣们却极力反对改立太子之事,有的人甚至斩钉截铁毫不留情地说:“臣口不能言,然臣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绝不奉诏。”于是,在群臣的反对声中,刘邦只好暂时将这件事搁置。
吕后知道刘邦宠爱戚夫人到了极点,说不定真的会为戚夫人而改立太子,她非常害怕刘盈的太子之位不保,自己也会遭人暗算。于是,她接受张良的建议恳请“四皓”出山辅佐。“四皓”为吕后多次拜访而深受感动,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盈。有一次,刘邦询问太子刘盈如何处理政事,太子说要善于用人,刘邦大笑,就问太子手下都是一些什么人,刘盈说:“我常常得到‘四皓’的指点。”刘邦最尊敬的就是“四皓”,没想到他们竟来辅佐太子。刘邦非常吃惊,认为太子羽翼已成,天下归心,地位已经不可撼摇了。从此,他就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情了。
此外,刘邦要更换刘盈改立如意,刘盈母家这一关就很难通过。刘盈的母亲吕后,跟随刘邦平定天下,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是汉朝宫廷的头号人物。刘盈的舅舅吕泽、姨夫樊哙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在朝中拥有很大的势力,也是很难对付的。如果刘邦执意要废掉太子,恐怕会引起夫妻反目,甚至有可能发生政变,如意也会更加孤立,不仅无法继承皇位,还可能遭遇不测。
刘邦更易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预立太子却从此成为汉代一项定制。这一制度,后来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皇位继承的惯例。
尽管刘盈在大臣支持,“四皓”辅佐,外戚拥护之下,保住了太子之位,并即位登基,成为后来的汉惠帝,但是,刘邦的担心是对的,惠帝实在太过懦弱,一登基,大权就旁落到了母亲吕雉手中。而刘盈自己却因为过于忧郁而早早去世了。作为一名开国之君,刘邦早就看到了刘盈懦弱不能成器的一点,才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只是刘盈雄厚的政治背景,不是刘邦一人改变得了的。
不能更易太子,刘邦所担心的就是刘盈能否保住汉家的政权。为了防止刘家大权的旁落,刘邦和大臣们订立了誓言,这就是著名的“刑白马盟”。刘邦以古代盟会的形式,杀白马祭天,与大臣们歃血为盟,宣誓非刘姓不得为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谁若违背此约,天下可共起而击之!刘邦是市井行伍出身,非常重义气,刘邦的大臣们也大多是贫寒出身,因此,以誓约的形式订立条款,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和遵从,流传也更加广泛,天下人都知道有此誓约,其约束力和影响力也就更大。在这以后,吕后当权,果然受到了这一誓约的掣肘,大臣们诛杀诸吕也是根据这一誓约。
刘邦对辅佐刘盈的丞相人选的最后指定,为汉王朝最终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在病危弥留之际,指定曹参做萧何的继承人,曹参之后由王陵和陈平继承。又指定周勃为太尉,独掌军事大权。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吕后的亲属,更没有她的嫡系,对吕后以后的用人形成了极大的限制。日后,也正是太尉周勃和宰相陈平匡扶了汉室,刘邦安排将相选用得当,足见他用心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