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回
访南岳时黜官受窘
极高明处孤鹤来临

李延一行从庆远出发,不过十日就到了桂林。殷正茂看他家眷众多,行李繁重,便给了老大的面子,派一名裨将率五百兵士护送。到了桂林之后,那位裨将带了人马回去复命,留下一名小校率三十名兵士,吩咐他们一直把李延护送到广州。

从桂林到广州,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南下南宁,再从那里到广东地面的廉州,从廉州乘海船回到广州。这条路近,但风险甚大,近年来海盗猖獗,杀人越货的事屡有发生,李延不敢冒这个险。另一条路是由桂林往东取道韶州到广州。这条路虽是通连桂粤两省的官道,但穿行于崇山峻岭,路面也不见得十分安全。

李延与两个师爷商量斟酌一番,决定从桂林到衡州,再从衡州过郴州抵韶州,这条路虽然要绕道几百里地,但沿途州县相连,人口密集,走起来比较放心。主意既定,李延也无心在桂林盘桓,只稍事休整了三日,让三姨太回去和家里人团聚一回,便又匆匆上路。

一路上轿马浩荡,前有军士开路,后有军士压阵。虽没有了两广总督的威严仪仗,这威风却依然了得!因此常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观看,啧啧连声称叹。

不知不觉又过了十来天,一行人马平安抵达衡州。衡州知府王东升亲自出城迎接,并安排李延一行住进驿站。因为驿站是官家旅店,专为接待升官复任公行办差的过路官员,只要住进来,吃喝拉撒睡一应开销甚至各种应酬费用都由驿站包下,临走时还会奉送一笔礼金。因此,住驿站便成了官员的特权。但是手中如果没有兵部发给的勘合,就没有资格住进驿站。李延手上本有一本勘合,但随着职务的撤销,这本勘合也就自动失效。

李延与王东升并无私交,见他如此善待,心中自是感激不尽,免职上路后的愁苦心情也暂时得到舒展。在晚间的接风宴席上,听王东升介绍府城近前的南岳衡山,顿时动了游山的兴致。第二天一早,留下管家李忠照顾家眷,李延带了两个师爷,乘三乘暖轿,拣十名军士护卫,也都换上了便服,一路朝衡山迤逦而来。

却说盘桓于湘中大地的南岳衡山,逶迤八百余里,七十二峰峰峰皆秀,其主峰祝融峰高耸入云。相传唐尧虞舜来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猎。大禹曾在此杀白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就凭这些记载,南岳的名声就响彻寰宇。加之山上古木参天,幽径重重;白云飞瀑,宛如仙界。游人到此,莫不心旷神怡,有超凡拔俗之想。

李延一行来到山下南岳镇已近午时,在镇子里参拜了南岳大庙,用过午膳,便开始登山。斯时节令已过了夏至好几天,湘南大地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李延坐在轿子里,时有凉爽的山风吹来,倒并不感到炎热。只是苦了那四个轿伕,空手走在陡峭的石板路上尚且吃力,何况肩上还压了一根沉重的轿杠。走上山路不过片刻工夫,一个个身上便没有一寸干纱。李延上山心切,掀开轿帘催促:“你们快点,早点上山,我有大把的赏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不假,轿伕听说有赏钱,便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扯号踩点子地登高疾行。不觉又两个时辰过去,衡山上已是日头偏西,炽烈的阳光变得柔和起来,投射到松林间淡淡的云烟里,让人感到周遭是难以言喻的诗情画意。

李延轿帘儿撩得开开的,贪婪地看着四围山色,一时陶醉得很。忽然,炸雷似的一声喊:“停下!”唬得他打一个激灵,差一点跌出轿外。

三乘轿子停了下来,头一个钻出轿子的是董师爷,他见拦在李延轿子前头的是一个穿着锦衣卫军服的黑靴校官,便凑上前来,用折扇指着校官的鼻头问道:“你这厮,何事拦路喧哗?”

董师爷忘了自己眼下的布衣身份,仍拿出两广总督府上师爷的架势跟人说话。那校官后退一步,把董师爷周身上下打量一番:只见他身穿一件象牙色的锦囊葛直裰,头上戴了一顶染青鱼冻布质地的逍遥巾,脚上蹬了一双黄草心鞋,内中还塞了一双玄色丝袜。一看这副打扮,就知是个有钱的主儿。那校官又勾头看看头乘轿子里的李延,也是脑满肠肥,一身光鲜。心想不过是个白衣财主,平日在乡里横行惯了,如今连我兵爷也不放在眼里。这念头一闪,校官就恶向胆边生,抢步上前劈手夺过董师爷手中的那把价值二两银子的泥金折扇,三把两把撕得稀烂,扔在地上,还用脚踩了几下。

“你?”董师爷白净脸皮气成了紫猪肝,戳着指头骂道,“你这兵痞子,也敢太岁头上动土。”

校官伸手又掴了董师爷一巴掌,狞笑着说道:“你敢骂我兵痞子?我倒要看一看,你是何方太岁,来人!”

“到!”立时,路边蹿出五六个兵士。

“把这屌太岁给我拿了!”校官手一挥,几个兵士如狼似虎扑抢上来。

“慢着!”随着一声厉喝,只见护卫在李延轿子跟前的一身短衣布褂打扮的壮汉走到校官跟前,抱拳一揖说道:“兄弟不要误会,我们是一家人。”

“一家人?”校官盯着壮汉,疑惑问道:“你们是哪里的?”

壮汉从杀在腰间的宽布带里抠出一个腰牌,递给校官说:“请兄弟过目。”

校官接过一看,那腰牌上写着:

两广总督行辕护卫亲兵校官李武

“你就是李武?”校官问。

“在下正是。”

“听说两广总督行辕驻扎在广西庆远剿匪,你为何跑来这里?”

“我有公干在身。”

“既是公干,为何不穿军服?”

“老兄倒像是审案子的。”李武把校官拉到一边,把自己的公差大致述说一遍。

校官朝仍在轿子里坐着的李延扫了一眼,低声问道:“他就是卸任总督李大人?”

李武点点头:“正是。”

校官便趋身过去,朝李延打了一揖,说道:“衡山卫所把总姜风拜见李大人。”

李延微微颔首,抬手招了招,说道:“近前说话。”

姜风走近轿门,李延问他:“你为何要拦我轿子?”

姜风答道:“回李大人,明日有钦差上山进香,卑职奉命清道。”

“钦差进香?哪个钦差?”

“听说是京城大内来的一位章公公,奉圣命来衡山拜香,为皇上祈福。”

“啊,有这等事。”李延略一沉思,又问,“这位章公公今在何处?”

“听说今日到衡州,明日一早上山。”

“如此说来,明日就得封山了?”

“正是,”姜风指了指曲折而上的苍茫山道,说道,“现在就封山了,各条路口上都有人把守。”

“这么说来,我慕名而来,现在只能扫兴而归啰。”李延说罢踱下轿来,伸展了一下坐僵的身躯。他毕竟久居高位,尽管卸了官袍,但举手投足仍还有一股大官派头。

姜风也是见风使舵之人,这时便用巴结的口气跟在李延身后说道:“卑职奉命封山清道,办的也是钦差,但李大人毕竟是官身之人,不算闲杂人等。你照旧游山就是,只是明日若碰上章公公的拜香队伍,稍稍回避些个。”

尽管李延心中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但姜风毕竟给了他台阶,让他面子上还过得去。他当即喊过董师爷吩咐:“你给这帮弟兄们拿点银子,折算我李某请他们喝顿酒。”

董师爷刚刚遭到羞辱,心里还有气,回到自己轿子里拿出一锭十两的纹银,拍到姜风手上,悻悻说道:“兵爷,往后做事,别把眼珠子搭在脚背上。”

姜风咧嘴一笑,答道:“大水冲了龙王庙,这是常有的事,还望董师爷原谅这一遭。”

说话间,已是金乌西坠,晚霞满天,归巢的雀鸟一阵阵飞过头顶。李延手搭凉棚,遥看一座铁青色的峰头被万山推出,直插云霄,便问姜风:“那最高峰是哪里?”

姜风回答:“那正是南岳最高峰祝融峰。大人来朝南岳,一定要到那里的祝融殿抽一支南岳灵签。”

“灵吗?”

“灵验得很。当今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十五年前在那里抽过一支签,解签的老道说他不出十年就要当大学士,张居正只当是玩笑话,把那支签摔到地上,哪知道十年后,老道士说的话果然印证了。”

李延听了吃惊,说别人他不知晓,这张居正可是当今内阁次辅,官场中有名的铁腕人物,代替他接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正是张居正的同年好友。顷刻间他觉得世事真是如同这山间白云,去来无迹,卷舒无定。他心中默算了一下,十五年前正是嘉靖三十五年,已经隔了一个年号,便问姜风:“张居正抽签的事,你怎么知道?”

姜风听出李延的怀疑,便指着周围一些看热闹的山民说道:“李大人以为我姜风吹牛皮,不信你问问这些山里人,有谁不知道这件事?”

人群中立刻叽喳一片——

“姜总爷说的是真话。”

“祝融殿那个老道士还在,不信你去问他。”

……

众人的话把李延的情绪撩拨了起来。他再次望了望祝融峰,刚才还历历在目的葱翠山脉顷刻间被浩浩白云吞没,只剩下一座突兀的峰头,在绚丽的晚霞中发散出闪闪熠熠的光芒,不由兴奋地说道:“走,上山,今夜里,我就去会会那位老道士。”

姜风赶紧阻止说道:“李大人不必性急,从这里到山顶,还有二十来里山路,天马上就黑了。从这里上南天门,山路陡得很,抬轿子危险。你不如就此住一个晚上,天明再出发。”

李延想想也有道理,抬眼把周遭看了一遍,除了三五间茶棚食肆,再也不见一幢像样的房舍,便问:“这周围哪有旅店?”

姜风答道:“旅店没有,但近处有一座福严寺,却是可以入住的。”

“我们一行这么多人,住得下么?”

“住得下,李大人有所不知,这福严寺是南岳第一古刹呢。当年张居正大学士上山,第一夜也是住的福严寺,如今寺里头还留了他的一首诗。”

李延略一思忖,说:“既如此,我们就去福严寺。”

“好,卑职给李大人带路。”姜风说罢,先派了一名军士飞跑到福严寺报信。

李延又重新登轿,不过一盅茶工夫,拐过一个山嘴,便看见半坡之上,古树丛中露出一道低矮的红墙,墙内几重斗拱飞檐的大殿,福严寺到了。

接了军士的报信,福严寺长老觉能亲出山门迎接。姜风刚把双方介绍过,只听得一阵嘚嘚马蹄声急骤驰来,循声望去,一名军士已在山门前滚鞍下马,喊道:“姜总爷,李大人请你火速去南台寺。”

“何事?”

“小的不知,只是要你快去。”

姜风不敢怠慢,朝李延一揖说道:“李大人对不起,卑职公务在身,不能奉陪了。还有一个李大人等着我。”

李延本想问一句“又是哪里的李大人”,想想不妥,一个闲人怎好问别人的公务,只是还了一揖在山门别过,随长老觉能进了寺院。

乍一见到觉能和尚,李延就想到了庆远街西竺寺的百净和尚。所不同的是,百净和尚干瘦冷峻,而这位觉能和尚体态肥胖,慈眉善目,活像弥勒再世。知客僧把这一行客人安顿妥当,又领他们吃过斋饭,而后各自散去休息,只把李延和两个师爷带到方丈室与觉能和尚叙话。

觉能和尚首先向客人介绍了福严寺的历史,他首先讲了山门上的对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六朝古刹”是说该寺由慧思和尚建于南朝陈光大元年,慧思是佛教天台宗第二祖,对《般若经》《法华经》很有研究。他创建于南岳的这第一座寺庙,初名般若寺,到了唐先天二年,禅宗七祖怀让来般若寺住持,辟寺为禅宗道场,一时僧徒云集,声震江南,这下联的“七祖道场”即指这一段历史。后来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有一名叫福严的高僧来寺中任住持。在原般若寺基础上增修扩建,较之从前规模更大,遂无论从影响到建置,都无疑成了南岳第一巨刹。后人为了纪念福严和尚的功德,便把般若寺更名为福严寺。如今寺中僧众一百余位,每日来寺中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旺时达一千多人。

觉能和尚如数家珍向李延介绍情况,李延却心不在焉。一到这种求神拜佛的地方,他就想到自家的荣辱祸福,耐着性子听觉能把话说完。他就问道:“庆远街西竺寺住持百净和尚这个人,不知师父知道否?”

“从未谋面,但听说过,”觉能和尚笑了笑说,“听说他从不住城市和名山,而且练出了天眼通,能知人吉凶。”

李延眼皮子跳了一下,想到在西竺寺抽的那支签以及百净的解释,说道:“老师父身为南岳第一古刹的住持,想必也是知人吉凶的。”

觉能摇摇头,说道:“人之吉凶,毕竟是六道轮回之事,老衲一心向佛,不研究这个。”

李延听出这话有搪塞之意,心里有些不舒服,感到话不投机,便想告辞回屋休息,偏在这时候,董师爷冷不丁冒了一句问话:“请教老师父,听姜风讲,张居正十五年前来过衡山,第一夜就住在福严寺,可是真的?”

“这倒不错,也是老衲接待的。”

“听说他还留了一首诗在寺里头。”

“是的。”觉能眯眼儿看着董师爷,语气中充满自豪,“施主想看看?”

董师爷看着李延。本来已生了睡意的李延一听有了新鲜事儿,当即答道:“还请老师父拿出来,让我等见识见识。”

觉能当即命在一旁侍候茶水的小沙弥去里屋取出一个立轴来,董师爷上前帮着抖开,展在李延面前。灯光不甚明亮,李延凑近细看,是一首七律:

苏耽控鹤归来日,
李泌藏书不仕年。

沧海独怜龙剑隐,
碧霄空见客星悬。

此时结侣烟霞外,
他日怀人紫翠颠。

鼓棹湘江成远别,
万峰回首一凄然。

题款为:赠沈山人次李义河韵书为福严寺觉能上人补壁张居正。

李延在两广总督任上,看过好几份兵部转来的张居正的亲笔批示,因此对这立轴上的字迹是熟悉的。这位大学士的书法藏灵动于风骨之内,寓冷峻于敦厚之中,原也是别具一格。眼前这幅字除了上述特点,似乎还添了一点超然物外的烟霞之气。李延读了一遍诗后,接着欣赏书法,最后又把诗再三玩味。自认为已悟透了这首诗的底蕴,于是问两位师爷:“你们两个,平常也好哼哼唧唧作诗,看出这诗的意思么?”

董师爷一向以才子自居,这会儿见主人考问,便干咳一声,颇为自信地回答:“在总督府办差时,我看过一份吏部咨文介绍阁老们的履历,首辅高拱今年六十一岁,次辅张居正今年四十八岁,据此推算,张阁老写这首诗时,实际年龄只有三十二岁。我不知道那时张阁老在何处为官,怎么有空游衡山。”

觉能长老插话:“那时张居正不在任上,他因病从翰林院编修的官位上退下,回到湖广荆州府老家养病,这期间他上了衡山。”

董师爷伸指头戳着立轴上“李义河”三字,说道:“这个李义河想必就是当今的湖南按察使李大人了。”

觉能长老点头答应:“正是,这个李义河是张居正的同年,又是同乡,那时也恰好在家养病,二人就结伴上了衡山。”

董师爷弄清这些细节,接着就习惯地摸了摸光溜溜的下巴,开始眉飞色舞摇头晃脑地发表高见:“这诗中的第一句,苏耽控鹤,用的是《神仙传》中的故事,说的是桂阳人苏耽,一日有白鹤数十只降于门,载他而去,苏耽从此就成仙了。第二句李泌藏书,用的是衡山的故事,唐人李泌,当过玄、肃、代、德四朝宰相。出仕之前,他在衡山隐居了十年。他隐居的住所叫端居室,室内藏书上万册,韩愈有诗写道‘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这个邺侯就是李泌,是他当宰相后的封号。我还听说过李泌在衡山‘食芋得相’的故事。据说有一天李泌到附近寺院听和尚念经,他从念经的声音中听出有个和尚与众不同,便暗暗打听这个和尚的底细,弄清楚他法号明瓒,白天干苦力,晚上睡牛棚,每天早午两顿饭,吃的都是别人留下的剩饭剩菜,除了做事、念经,他从不和人交言。也不讲整洁,邋邋遢遢的,和尚们背地里都叫他为‘懒残和尚’。李泌从见懒残和尚第一眼开始,就认定这是个深藏不露的得道高人。一天深夜,李泌偷偷摸摸来到懒残和尚独居的牛棚,自报姓名,并恭恭敬敬向懒残和尚行礼。懒残和尚好半天不搭理,突然一抬头,把一泡痰吐到李泌脸上。李泌也不气恼,只默默把痰抹掉。懒残和尚仍不搭理他,只自顾从火灰中扒出一个煨熟的泥芋,灰也不打、皮也不剥就这么吃起来。吃着吃着,瞟了一眼李泌,见他仍毕恭毕敬站着,没有走的意思,就叹了一口气,把手中吃剩的半个泥芋递给李泌,说,‘吃下这半个芋头,也勿多言,下山领取十年宰相去吧。’李泌吃下这半个芋头,听懒残和尚的话下山去了,到了京城,果然当了十年宰相。觉能长老,我的这个故事有没有讲错?”

“没有。”觉能和尚早就坐回到椅子上,一直闭目敛神来听,这会儿睁开眼睛,微笑答道,“这个懒残和尚,也不知从何处来的,一到衡山就在福严寺挂单,那时还不叫福严寺,叫般若寺。”

李延听得出神,这时插话惊问:“懒残和尚后来哪里去了?”

“走了,”觉能和尚肃敬地说,“当时庙里僧人,谁也不知道懒残和尚怎么走的,李泌当了宰相后曾回来找过,也是怏怏而归。”

“衡山聚五岳之秀,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李延免不了一番感叹。

董师爷见众人情绪都被他调动,越发得意,继续说道:“张阁老这第二句诗,李泌藏书不仕年,实乃是全诗的关键,说明他当时的心境,觉得入仕为官没有意思,想终老林泉。这也难怪,十五年前,正是奸相严嵩一手遮天,天下士人顺他者昌,逆他者亡,许多为官之人,都有归隐之思……”

董师爷口若悬河,扯起黄瓜根也动,李延知道再让他说下去,一个时辰也打不住,便挥手打断他的话头,转而问一直不吭声的梁师爷:“老梁,你有何高见?”

梁师爷是个闷嘴葫芦,虽然也偷偷摸摸作几句诗,却从不在人面前炫耀。主人问话,他愣住一会儿,木讷说道:“只不知这个沈山人是谁。”

李延一笑,说道:“这算是问到正题儿了,要理解这首诗,沈山人是关键。”

觉能和尚说道:“这个沈山人,也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曾在我们福严寺借居了两年,很少同人搭话,除了看书静坐,就是登山涉水。张居正来寺中住宿,沈山人正在寺中,不知为何,两人一见面就有许多话说,秉烛夜谈一直到天亮,然后就有了这首诗。”

耐不得寂寞的董师爷,立即接了觉能和尚的话说:“这个沈山人,该不会是第二个懒残和尚吧。”

觉能婉转回答:“福严寺是七祖道场,天下法院,常有不可思议事发生,也是常事。”

李延对觉能的话很是信服,说道:“我看这个沈山人定然是世外高人,世上先有黄石公,后有张良;先有懒残和尚,后有李泌。沈山人借居福严寺,想必是要在这里等候张居正,为他指点迷津的。”

觉能和尚频频点头,答道:“老衲也曾这么想过,自两人那次见面之后,一晃十五年,衡山上再不见沈山人的踪迹。”

李延此时心境突然变得苍凉起来。说到李泌,可以作为一则历史的美谈来欣赏。说到张居正,就无法摆脱个人的恩怨及利害关系来做局外人了。高拱与张居正两人,尽管当年也曾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但随着局势演变,为了争夺宰辅之权,当年的这一对朋友无疑已成了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

上衡山之前,李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张居正的事情。他总以为高拱圣眷甚深,总揽朝纲多年,上至皇上,下至百官万民,莫不对他多有依赖,真可谓是具有移山心力的威权人物。张居正比起高拱,无论是资历还是影响都远逊一筹,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但现在看来,事情比自己想象要复杂得多。如果张居正果真有高人指点,得佛光庇应天地造化之机,那么他取代高拱是迟早要发生的事。他想到张居正曾三番五次推荐殷正茂接替他出任两广总督,都因高拱阻梗而作罢。这次得以实现,是高拱突然改变主意呢,还是张居正的影响力在上升?他因远离京城不明情况而无从判断。但离任一个多月来,却没有收到高拱的只言片语,究竟是座主对他生气还是有难言之隐呢?这也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明日京城大内章公公奉圣旨上山进香祈福,这也不是一个寻常的举动。大凡只有国家遭受大灾或皇上病重才有此举。皇上病情究竟如何,他因读不到邸报而不知晓确切消息。但凭多年的为官经验,他知道京城正在酝酿着一场暴风骤雨。尽管被撤职,他坚信只要高拱在位,他还会有东山再起之日。但是,如果张居正取而代之呢?他想起自己在两广总督任上贪污百万两银子军费之事,顿时心惊肉跳。尽管他用二十万两银子塞住了殷正茂之口,但如果形势变化,殷正茂还会不会守口如瓶,不揭他隐私呢?思来想去,他隐约感到,张居正上台之日,就会是他灭顶之灾到来之时。他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慈眉善目的觉能和尚,忽然觉得他深不可测,很想与他单独交谈,便对两位师爷说道:“你们两位且回房歇息,我与长老再闲聊会儿。”

两位师爷起身告辞,方丈室内只剩下觉能与李延两人。已交亥时,寺院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宿鸟的啼唤,更增添了山中的神秘感。忽然,一阵穿堂风吹来,把李延座旁烛台上的蜡烛吹灭,屋子里物件影影绰绰,只有觉能手中捻动的佛珠闪动着幽幽的微光。这情形李延害怕,不由自主地并拢双腿攥紧拳头,待小沙弥重新点燃蜡烛,李延虔敬问道:“觉能长老,你觉得张居正真的有宰辅之命么?”

觉能已看出李延神情恍惚,似有难言之隐。心想这在失意之人在所难免,但为何总要围绕张居正谈话,倒叫他费解。他略作思忖,答道:“张居正现在不已经是阁老了么?”

“阁老与宰辅还不一样,宰辅是首相,如今的宰辅是高拱,张居正只是一个次辅而已。”

李延一番解释,觉能听得无味,只依自己的思路回答:“当年沈山人与张居正究竟谈了些什么,老衲无从知道。但张居正在祝融殿里抽的那支签,倒有人把那签文抄来送我。”

“签文如何说?”

觉能想了想,念了四句诗:“一番风雨一惊心,花落花开第四轮。行藏用舍皆天定,终作神州第二人。”

李延仔细听过,说道:“这签诗倒是明白如话,只是不知藏有什么玄机。”

觉能回答:“玄机在第二句与第四句上。人生十二年逢一个本命年,即一轮。四轮加起来是四十八岁,这是第二句中的玄机。第四句其实也没有什么玄机。神州第一人是皇帝,在皇帝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是宰相,就是本朝的首辅。神州第二人即是首辅。”

李延惊诧地说道:“张居正今年正好四十八岁,难道他要当首辅了?”

觉能目光一闪,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这是天意。”

李延顿时觉得周身冰凉。觉能看到李延脸色大变,也是疑惑满胸。但他谨守出家人本分,无心打探别人隐情。倒是李延按捺不住,沉默一会儿后说:“觉能师父,你看在下近期内是否有灾?”

觉能歉然一笑,答道:“李大人,方才老衲已经说过,尘世间吉凶悔吝之事,老衲一概不去预测。”

李延以为觉能推诿,仍央求道:“觉能师父若能为在下指点迷津,也不枉我到福严寺走这一遭。何况佛家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觉能停止拨动手中念珠,盯着李延说:“李大人此话言重了,你如今解甲归田,好端端做天地间一个闲人,如何要人救命?”

李延长叹一声,欲言又止。

觉能接着说:“今夜月白风清,不知李大人可否有兴趣,陪老衲出去走走。”

“去哪里?”

“我们这寺院后门外,掷钵峰上有一个台子,是当年李泌登高远眺之地,那里至今还留有一块大石碑,镌刻着李泌亲书的‘极高明处’四个大字。”

“极高明处?”

“对,极高明处!”觉能说着站起身来,探头看了看窗外月色,悠悠说道,“到了那里,你就明白李泌为何会写这四个字。”

李延深深吁一口气,说道:“我随你去。”

两人走出寺院后门,沿着院墙一侧迂回而上不过百十来步,便看到几株盘龙虬枝的古松,挺立在空蒙皎洁的月色之中,古松之旁,是一个两丈见方的平台,有一方石桌和四个石凳。

“这就是极高明台?”李延问。

“这就是极高明台。”觉能和尚说着伸手朝上一指,“你看,那就是李泌留下的石碑。”

李延顺手看过去,果然看到挨着岩壁立了一块大碑。也就在这时候,几乎两人同时都看到了,碑底下盘腿坐了一个人。

“咦,有人!”李延一声惊叫,连着后退几步。

觉能和尚合掌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站在原地说:“不知是何方高人,深更半夜坐在这里,吓着了我们寺中远道而来的施主。”

那人盘腿坐在原地不动,开口说话,声音中充满不可抗拒的诱惑:“请觉能上人恕罪,我专在这里等候你们寺中这位远道而来的施主。”

“你是谁?”

“不要问我是谁,我是天地间一只孤鹤。”

“孤鹤?”

“那就叫我孤鹤吧。”

凭感觉李延觉得眼前这个人并非歹徒。他定了定神,走上前来问觉能:“你不认识他?”

觉能摇摇头。

孤鹤又开口说话了:“李大人,我等你已经很久了。”

李延小心答道:“我不认识你。”

“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里,我想与李大人在这极高明处,作披星戴月之谈。”

谈了一晚上的奇人奇事,李延却是没想到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他甚至觉得这位孤鹤就是沈山人一类人物。觉能把他引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获得“极高明”的人生韬略。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兴奋,便问觉能:“觉能师父,依你之见呢?”

觉能感到这个人来得突然,只含糊回答一句:“一切随缘。”

孤鹤紧接着觉能的话说道:“觉能上人说得很好,相见即是缘分。”

李延问:“孤鹤先生,你要和我谈什么?”

“谈解脱法门。”

李延一听这是佛家语言,便相信真的遇到高人了。嘴上没说什么,屁股已坐到石凳上了。觉能见状,道一声“阿弥陀佛”,当下辞过两人,依原路折回寺中。 LbH6T4CygCGC5ez+duPSzfLHAbO1et18CHW2I1bCauc80J+lnbW/VO2daMt3ib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