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驻土耳其大使满腹狐疑地问他的美国同僚,为什么美国要和德国打仗的问题时,美国大使答曰:“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这样的回答让全世界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基辛格博士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观。”
美国的经历的确与众不同,美国的民主价值理念也的确为世人称道,但是要硬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是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1917年3月5日,美国驻英国大使沃尔特·海因斯·佩奇(Walter Hines Page)在给威尔逊总统的密信中说:“我认为正在到来的危机的压力已经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给英国和法国贷款的承受能力。我们能够提供给盟国最大的帮助是信用。除非我们与德国开战,我国政府将无法(向盟国)提供直接信用。”
此时,美国的重工业系统已经为参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了,美国陆军和海军部门已经从1916年起开始大量采购军事装备。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源,银行家们和他们掌控中的政客们开始考虑更多的措施,“当前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我们考虑进一步发展收入所得税的概念,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收入所得税的法案已经为满足战争的需要建立起来了” 。
注意,这里的收入所得税是针对公司收入而言的,而不是个人收入所得税。银行家在1916年两次试图通过个人收入需要缴税的法案,但两次均被最高法院驳回。在美国,个人收入需要缴税的规定从来就没有法律依据。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各地公映的电影《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Freedom to Fascism)中,曾6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美国著名导演阿伦·拉索(Aaron Russo)以令人震撼的镜头展示了这一铁的事实。该电影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放映时引起了观众的强烈震撼,当人们面对一个真实的、与美国媒体宣传完全不同的美国政府和其背后的金融势力之后,所有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难以置信。美国3000多家电影院中只有区区5家敢公开放映这部电影。但是,当这部影片被放到互联网上之后,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94万人下载了该片,参与评分的8100人几乎一致给出了最高评价。
《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海报
1917年10月13日,威尔逊总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将美国的银行资源彻底动员起来。(对盟国贷款的)压力和权力必须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银行机构来承担。我相信这样的银行合作在此刻是一种爱国责任,美联储的成员银行就是这样独特和重要的爱国主义的证明。”
大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身上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本不足为奇,他略带迂腐但并不愚蠢,他深知是谁把他送进了白宫,也懂得投桃报李。威尔逊总统自己也不相信所谓的“民主拯救世界”的“圣战”,他后来承认“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
事实是,美国对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和60亿美元的出口物资,这笔巨款尚未被偿还。如果德国取胜,银行家手中的协约国债券就会一文不值,摩根、洛克菲勒、保罗和希夫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美国推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