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胡太后

【作者小传】

(?—528)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北魏宣武帝元恪妃,孝明帝元诩母。生性颖悟,才艺出众,能文善射。孝明帝即位时尚年幼,因得以临朝听政。孝明帝死后,立年仅三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领兵入洛,将胡太后溺死河中。

杨白花歌

胡太后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

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

愿衔杨花入窠里。

胡太后一度专擅朝政,在年少守寡之后耐不住空闺寂寞,先后与多人私通,甚至采取过“逼幸”这样的强迫手段。其中有一位杨白花,原本是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年纪轻轻,长得孔武有力,相貌魁伟,因而特别受到她的眷顾。其后,杨白花唯恐事情败露而招致杀身之祸,就乘着父亲去世,率领部下连夜逃奔南方的梁朝,并改名为杨华。但胡太后对他仍然念念不忘,无法自制,于是写下了这首《杨白花》。同时还命令宫女挽着手、踏着脚,日日夜夜歌唱此诗,声调凄怆悲伤,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胡太后其人其事虽然不堪,但此诗确实写得哀感顽艳,将女性失恋时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让人窥见这位政坛女强人脆弱柔情的另一面。诗人利用谐声双关的手法,将人名与柳絮巧妙地绾合在一起。清代张玉穀在《古诗赏析》中称誉说“用笔双关,饶有古趣”,确实如此。诗人看似在描写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场景,实则触景生情,联想到爱人远去,不再返回。然而在绝望失落之余,她还是痴情不改,期盼着有朝一日他能够随着秋去春来的燕子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整首诗似真似幻,亦虚亦实,更显得情思缠绵,悱恻哀婉。

胡太后在诗中寄望通过燕子来沟通南北消息,但当时南北政权对峙,杨白花最终一去未返,留给她无尽的怅恨。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隔绝。这首出自北朝作家之手的作品与《敕勒歌》《木兰诗》等素朴豪壮的北朝诗歌迥然异趣,倒是受到南方文化的不少影响,颇有些南朝诗歌哀婉悱恻的风味。本诗所采用的谐声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南朝乐府民歌之中也屡见不鲜。北魏孝武帝迁都洛阳,与其偏好南方文化,推行汉化政策有关。不少南方的礼乐制度,乃至文学作品,都由此源源不断地输入北方。据史籍记载,南朝刘宋诗人鲍照的作品曾在北方宫廷风行。鲍照有一首《拟行路难》,其中有数句写道:“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有学者认为胡太后这首诗开篇数句与之极为相似,在表现手法上明显受到鲍照的影响。这和北魏时期推行汉化,因而受到南方文化浸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胡太后与杨白花的故事经由这首诗歌的传递而愈加显得凄婉动人。中唐诗人柳宗元有一首《杨白花》:“杨白花,风吹渡江水。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写杨白花渡江之后,使得宫廷内的花草黯然失色,只有落日昏鸦渲染出哀伤的气氛。晚唐诗人温庭筠有一首《江南曲》,描写年轻女子期盼爱情,其中有“早闻金沟远,底事归郎许。不学杨白花,朝朝泪如雨”数句,意谓应该及时婚嫁,归依情郎,而不愿像胡太后那般思念杨白花,天天泪如雨下。两人或直咏其事,或用作典故,足见此诗的影响深远。

(杨焄) ah5VIn4WOxiW7tQ/2UFCyMeat+Bu04jgYP0XwP1I4vunzMJVA/mBpzpcTeLliw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